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社会化视角下接待业服务机器人对顾客体验的影响研究
舒伯阳,邱海莲,李明龙
旅游导刊    2020, 4 (2): 9-17.   DOI: 10.12054/lydk.bisu.133
摘要1351)   HTML90)    PDF (2225KB)(1679)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日渐普及,服务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旅游接待业,但其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已有文献和理论基础上,本文依据互联网、社交媒体中接待业顾客对服务机器人的评价信息,以及对接待业顾客和员工进行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顾客对机器人服务的感知及体验。研究发现:(1)对机器人服务的感知涉及工具、社会化两个属性,社会化属性对顾客的愉悦体验产生重要影响;(2)服务机器人通过提升服务和营造愉悦氛围两条路径改善顾客体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服务机器人影响顾客体验的概念模型。本文从社会化视角探讨服务机器人的顾客体验感知,对服务机器人设计、服务场景管理和体验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体验作用路径研究: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
马天
旅游导刊    2020, 4 (3): 43-61.   DOI: 10.12054/lydk.bisu.142
摘要1279)   HTML81)    PDF (1847KB)(754)    收藏

随着20世纪末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体验成为继商品、服务之后重要的经济提供物。旅游体验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被认为是旅游的本质。以典型的享乐型旅游产品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编码阶段,详细探讨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触点、旅游体验质量的维度以及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触点主要为环境、服务接触、人际互动、活动参与、刺激寻求与挑战技能之间的关系、目标一致性;(2)旅游体验质量由吸引性、趣味性和享受性3个维度构成;(3)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始于不同的情感触点,情感触点通过感官和意识路径作用于旅游者,由于旅游者在个性、到访次数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效价和强度的情感反应以及不同的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进而产生不同的个人结果。尤其关注旅游体验质量的前因变量和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化了对旅游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者设计旅游产品、增进旅游者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旅游管理视角下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
孙瑾,杨静舒
旅游导刊    2020, 4 (3): 1-15.   DOI: 10.12054/lydk.bisu.143
摘要1119)   HTML105)    PDF (1396KB)(962)    收藏

消费环境和消费个体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国内外学者在对旅游消费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推动了消费信息处理理论和决策理论的构建。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外消费比较决策过程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以数字平台、文化差异和可持续消费为方向的研究展望,以及线上田野实验作为研究方法的进展。国内主要体现在以营销模式变革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上。然而,当前研究仍未充分结合旅游的IHIP属性和国内旅游消费实践的发展,发挥消费决策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积极作用,难以用系统的理论和框架引领国际上的学术创新。因此,建议基于旅游领域的新现象完善信息处理和决策理论的框架,充分利用中国旅游的发展提升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会展产业联盟治理与合作行为:杭州会议产业联盟的案例研究
白鸥,李拓宇
旅游导刊    2020, 4 (3): 62-86.   DOI: 10.12054/lydk.bisu.132
摘要1097)   HTML20)    PDF (2554KB)(530)    收藏

联盟等网络型组织的出现对会展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汇聚(杭州)会议产业联盟”的纵向案例分析,探索会展产业联盟的治理机制及其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机理。案例识别了3种联盟治理机制,即基于横向协作的旁系权力体系、基于跨界人的资源整合机制和基于公私平衡的价值分配规范。进一步分析了3种联盟治理机制与成员企业合作行为之间的协同演进过程,说明联盟治理机制通过推动成员企业的合作行为从联合办公向联合创新演进,提升联盟绩效。由此提出“联盟治理—合作行为—联盟绩效”的理论模型,将微观的企业行为研究整合到联盟治理的理论框架中,进一步拓展了联盟治理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下的情境化理论构建
李彬,哀佳
旅游导刊    2020, 4 (3): 16-42.   DOI: 10.12054/lydk.bisu.130
摘要1052)   HTML62)    PDF (1950KB)(644)    收藏

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亟须理论研究与之相适应。首先对CSSCI期刊中有关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数量在近5年呈现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主题的集中度、深入度和与前沿实践的关联性存在不足;进而基于对2018年一次专题研讨会中的专家发言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提出该领域前沿与热点议题,并与文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发现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与实践议题存在“脱节”与“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提出一个“跨层次、横纵交叉”的研究框架,从“成熟理论、新兴理论、已知现象和新现象”4个维度来阐释旅游企业管理情境化理论构建的思路。对国内旅游企业管理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和情境化理论构建方式,可以为旅游企业管理研究在构建理论的思路与策略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丽江古城慢旅游及其成因研究
彭丹,蘧海伦
旅游导刊    2020, 4 (2): 64-76.   DOI: 10.12054/lydk.bisu.126
摘要1002)   HTML15)    PDF (1945KB)(873)    收藏

近年来,慢旅游的话题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从“旅游与现代性”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对去过丽江古城的受访者和潜在旅游者的访谈数据,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探讨丽江古城慢旅游的两个维度:环境和慢旅游体验。本文还挖掘出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生活理念的互动构成了当地慢旅游的基础;旅游利益相关者制造了“慢”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助推了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存在和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国内森林旅游核心问题研究进展及趋势
隋新玉,刘兴双,王慧
旅游导刊    2020, 4 (2): 77-95.   DOI: 10.12054/lydk.bisu.141
摘要977)   HTML5)    PDF (2913KB)(715)    收藏

本文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收录的1992年至2019年间1 019篇森林旅游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旅游研究以4个阶段呈“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理论相结合”的逻辑态势,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导、有效结合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内容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不断演进,注重融入森林旅游文化元素,发挥森林旅游的康养功能,注重森林旅游的优质发展,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内涵、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利益相关者、旅游影响与评估、效率与空间结构特征6个方面。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以森林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注重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及旅游流研究,重视森林旅游的康养功能、研学功能、科普功能及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宏观与微观层面、定性与定量综合实证分析等研究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我国旅游业线上与线下企业的竞合理论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钟栎娜,张小亚,谢廷宇
旅游导刊    2020, 4 (2): 47-63.   DOI: 10.12054/lydk.bisu.125
摘要967)   HTML16)    PDF (2089KB)(880)    收藏

“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我国旅游市场的结构、实践方式与营销策略,加大了旅游业线上与线下业务的竞争与合作。本文以在线旅行社(线上)与传统旅行社(线下)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在线旅行社和传统旅行社的访谈信息进行挖掘,基于竞合二维模型构建竞合理论模型,从竞合的成因、互动与演化等视角,探索竞合过程的“推、拉、阻”等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企业的战略需求、资源异质性以及风险分摊等因素推动竞合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综合服务、旅游信息共享、专业人才发展等因素拉动竞合关系演变,利益分配不均、企业文化差异性以及沟通渠道单一或闭塞等因素阻碍竞合关系的深入。本研究首次厘清了在线旅行社与传统旅行社的竞合机制,对实现线上与线下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国内外审美体验在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龙娅琳,吴俊
旅游导刊    2020, 4 (3): 87-104.   DOI: 10.12054/lydk.bisu.144
摘要959)   HTML22)    PDF (1559KB)(962)    收藏

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审美体验理论的提出和深化,为研究者重新认识旅游体验提供了新视角。首先界定了审美体验的内涵、特征、层次,然后追溯了审美体验的理论渊源,指出审美体验的跨学科理论基础包括主客一体说、格式塔原理以及场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旅游领域中应用审美体验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献,发现审美体验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在旅游者审美感知、旅游者审美情绪、旅游体验的审美价值3个方面;最后依据审美体验的理论层次关系,构建了审美感官、审美情感、审美精神3个层面的审美体验旅游研究框架,提出走向审美生态系统的旅游体验研究方向和设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目的地感官营销:原理与工具
吕兴洋
旅游导刊    2020, 4 (2): 1-8.   DOI: 10.12054/lydk.bisu.139
摘要947)   HTML74)    PDF (2182KB)(634)    收藏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感官营销理论开展目的地营销研究与实践。本文首先解释感官营销理论的原理,阐释具身认知理论为其提供的心理学基础和镜像神经元为其提供的生理学证据;其次,基于感官营销的独特原理,本文提出将“感官印象”作为目的地感官营销研究的测量工具,并与传统目的地营销研究中所使用的感知形象作对比,从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角度论证两者之间的差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琴瑟和鸣抑或相互掣肘?旅游业中家庭配偶的就业与创业——基于CGSS 2010——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
郭为,曹苏婉
旅游导刊    2020, 4 (2): 26-46.   DOI: 10.12054/lydk.bisu.135
摘要896)   HTML4)    PDF (2097KB)(867)    收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配偶的经济行为如何相互影响一直为西方经济社会学所关注。我国文化背景不同于西方,家庭经济行为也存在不同。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0年至2015年的数据,以旅游业为例实证分析了我国家庭中配偶的不同就业形式对彼此创业的影响。本文以就业状态、类型、就业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以及是否为全职就业对配偶就业进行了区分,结果发现,夫妻中一方在体制内就业会降低配偶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概率;而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的就业经历会提高配偶生存型创业的概率,但对机会型创业没有影响。在进一步将就业状态、创业划分为受雇就业、非正规就业、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后,结果发现,夫妻中一方的生存型创业会降低配偶机会型创业的概率,提高生存型创业的概率;而受雇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会同时降低两种创业的概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述评
张鞠成,李祎铭,成汝霞
旅游导刊    2020, 4 (5): 79-96.   DOI: 10.12054/lydk.bisu.157
摘要874)   HTML121)    PDF (1608KB)(981)    收藏

智慧旅游不仅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开始实践,并取得不错成果。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旅游的缘起与国内外研究态势;接着根据文献内容,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建设框架、技术支撑、应用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当前智慧旅游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最后,归纳出智慧旅游研究的理论结构,重新审视了智慧旅游定位,并提出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旅游地社区研究——从生计到福祉的理论拓展
苏明明
旅游导刊    2021, 5 (6): 1-23.   DOI: 10.12054/lydk.bisu.184
摘要776)   HTML15073)    PDF (14279KB)(484)    收藏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旅游地社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不断延展,从社区参与、社区感知、社区生计、社区赋权等多维度进行了大量探索。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这标志着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建构成为重要目标之一,社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前期研究依托可持续生计框架探索了社区生计系统的多时空演化,然而研究也显示出生计框架在研究维度上的局限性,不能全面体现旅游地社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旅游地社区研究也应随着新时代、新需求不断拓展,更综合全面地探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提出社区福祉框架能够从多维视角解析社区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体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新时代旅游地社区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性和研究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旅游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知识贡献——兼论旅游知识外溢
陈增祥
旅游导刊    2020, 4 (4): 1-12.   DOI: 10.12054/lydk.bisu.136
摘要671)   HTML366)    PDF (2127KB)(636)    收藏

基于学界对旅游知识创新与知识外溢等相关议题的关注,借鉴消费者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要求与理论发展路径,围绕旅游情境可拓展性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旅游理论创新的动力、旅游理论创新的3种目标取向以及理论之树的启示4个方面展开论述,期待相关探讨能够为旅游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有益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SMCC理论的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传播机理分析——以上海迪士尼乐园禁带饮食被告事件为例
蔡礼彬,王飞
旅游导刊    2020, 4 (5): 60-78.   DOI: 10.12054/lydk.bisu.151
摘要636)   HTML100)    PDF (2543KB)(579)    收藏

近年来,旅游地舆情危机多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舆论风波。本文基于SMCC理论,以“上海迪士尼乐园禁带饮食被告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网络舆情危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机理。研究发现,由“口碑”构成的舆论场域为舆情危机提供了基本动力来源,上海迪士尼乐园存在危机应对策略不当的问题,在主流媒体设置的议程下,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内容创造者与公众形成舆论合意空间,使得此次上海迪士尼乐园网络舆情危机愈演愈烈,将上海迪士尼乐园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地方形象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张辉,彭星星
旅游导刊    2020, 4 (4): 29-55.   DOI: 10.12054/lydk.bisu.150
摘要632)   HTML64)    PDF (1899KB)(568)    收藏

地方形象指居民对地方所持有的各种看法、信念和印象的总和。获得感是居民基于自身的感知所得产生的满足、愉悦等正面的心理感受,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研究地方形象和居民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考察了地方形象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以及地方认同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广州为例,通过问卷法共收集328份有效问卷,并使用SPSS 20.0和Mplus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地方形象对居民的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形象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对居民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在地方形象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古镇情境下旅游涉入、地方依恋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体验质量为中介
龙江智,段浩然,何洋
旅游导刊    2020, 4 (4): 56-73.   DOI: 10.12054/lydk.bisu.134
摘要616)   HTML60)    PDF (2314KB)(590)    收藏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已经成为地方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日益彰显,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因而透过游客与目的地互动过程所构建的情感联系来理解和探究游客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基于此,本文以古镇为研究情境,构建旅游涉入、地方依恋对游客满意度的综合影响模型。研究发现:(1)在古镇情境下,旅游涉入对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通过中介变量地方依恋、体验质量产生间接影响;(2)游客与古镇之间的地方依恋对游客满意度既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又以体验质量为中介产生间接影响;(3)体验质量在游客满意度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4)地方依恋和旅游涉入均是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古镇管理经营者应重视保护和塑造地方性,培育和强化游客的地方依恋,提升游客的涉入程度,优化旅游体验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1998—2019年旅游地——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彭丹,胡俊青
旅游导刊    2020, 4 (4): 74-93.   DOI: 10.12054/lydk.bisu.146
摘要611)   HTML33)    PDF (4093KB)(479)    收藏

借助关键词共现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该研究对1998年至2019年关于旅游地社会记忆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的共同关注点为集体记忆、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地方文化发展问题;(2)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分类的维度及研究方法存在差异;(3)国内将历史文化遗产地、革命纪念地等中小尺度的地域作为案例地,国外将国家等大尺度地域作为案例地;(4)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主题日益综合化,研究视角逐渐微观化、模块化、层次化。通过阶段性归纳分析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的研究热点,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大众旅游现象的发生学解释——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探讨
董培海,赵兴国,李伟
旅游导刊    2020, 4 (4): 13-28.   DOI: 10.12054/lydk.bisu.140
摘要555)   HTML109)    PDF (1402KB)(705)    收藏

现代性催生大众旅游,奠定了旅游学术研究的基础,对大众旅游现象的深度描述可以为解析旅游现象本质提供有效的支撑。在梳理国内外大众旅游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切入,运用发生学回溯研究方法,分别从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吸引物)和旅游介体(旅游支撑要素)3个核心层面具体阐释大众旅游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并将这3个要素与大众文化、浪漫主义以及现代性背景下所衍生的工作展示、怀旧意识等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影响联系在一起,在还原的过程中寻找推动大众旅游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大众旅游的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李燕琴
旅游导刊    2020, 4 (5): 1-18.   DOI: 10.12054/lydk.bisu.149
摘要538)   HTML320)    PDF (1547KB)(588)    收藏

源于西方的国家公园体制正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关键突破。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30年的本土化探索启示意义重大。生态旅游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理论与实践共同推动使其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倾向;而西方生态旅游理论反复试错后亦开始呈现大众化可持续旅游转向,中西方在“生态旅游何处去”问题上殊途同归。本文梳理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4个阶段:1993—1999年的概念引介阶段、2000—2005年的水土不服阶段、2006—2012年的模式创新阶段和2013年至今的知识溢出阶段。为社会科学本土化热议提供了典型案例,有助于中西方生态旅游学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夯实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国际地位,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路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在理论与实践间循环并爬升——一个旅游研究者的自我民族志
保继刚
旅游导刊    2021, 5 (5): 1-21.   DOI: 10.12054/lydk.bisu.186
摘要506)   HTML6062)    PDF (1329KB)(420)    收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界的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存在大量的低质量循环和重复的研究文献。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发现真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学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运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学术及实践经历的叙述及由此引申的自我阐释与反思,展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揭示旅游学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负面预期、冲突回避与抑制性进言:理论建构中的概念化历程
张志学
旅游导刊    2022, 6 (1): 1-23.   DOI: 10.12054/lydk.bisu.192
摘要477)   HTML6035)    PDF (15110KB)(247)    收藏

本文回顾了笔者关于负面预期、冲突回避和抑制性进言的研究历程。中国社会注重关系和人情,人们推崇以和为贵。在个人利益与维持人际和谐产生冲突的情境下,不少人会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持表面和谐,原因在于人们担心采取维护个人利益的行动将会冒犯他人。这种负面预期导致人们回避冲突,但回避实则容易引发更多的冲突。笔者通过众多研究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人们打破心中的桎梏,直面冲突。笔者将这一主题进一步扩展到工作情境中,开展了与进言相关的研究。希望本文关于笔者探索历程的描述能够启示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学者,在探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真实主动的现实场景时,构建出经得起检验,同时被学术社区接受的概念和理论,促进人们在旅游情境下做出环境友好型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旅游行为研究的跨学科审视”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    2020, 4 (4): 94-95.  
摘要457)   HTML28)    PDF (575KB)(25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黑色旅游学术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本土实践
王金伟
旅游导刊    2020, 4 (6): 1-5.   DOI: 10.12054/lydk.bisu.171
摘要451)   HTML158)    PDF (3229KB)(410)    收藏

近年来,黑色旅游作为一种高度精神化的情感体验活动,受到国际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我国旅游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黑色旅游的重要性和学术潜力,对该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性研究,为全面解析黑色旅游现象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深入探索现代社会情景中黑色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旅游导刊》特组织了一期“黑色旅游”专题文章,以进一步厘清该领域的概念与理论框架体系,推动黑色旅游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旅游业人力资本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对比检验
孙盼盼,赖丽君
旅游导刊    2021, 5 (2): 35-65.   DOI: 10.12054/lydk.bisu.158
摘要439)   HTML1159892394)    PDF (18188KB)(221)    收藏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0—2015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建立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通过旅游业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该机制在旅游院校人力资本调节下的变化。研究发现:(1)高的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却受到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以及高等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负向调节;(2)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有助于旅游业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间接促进作用;(3)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未能促进旅游业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也不能通过提升旅游业人力资本质量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旅游院校和高等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调节效应显著,均导致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发生改变;旅游院校人力资本质量和中等职业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未改变原有作用机制;(5)各调节变量(中职旅游院校人力资本除外)使得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促进力度却会逐渐减弱;(6)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黑色旅游的批判性反思与理论建构
王金伟,王国权,王欣
旅游导刊    2020, 4 (6): 6-22.   DOI: 10.12054/lydk.bisu.167
摘要433)   HTML121)    PDF (13710KB)(365)    收藏

近年来,以死亡和灾难等为主题的黑色旅游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然而,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尚未彻底解决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深入梳理黑色旅游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术语的适宜性进行了学术性辩证,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墨色旅游”这一替代性概念(译称)。同时,从“需求者”视角描摹了黑色旅游者的游客画像和动机谱系,以更为精确地识别黑色旅游者的真实“身份”。本文还进一步从“供给者”视角对黑色景观及黑色旅游地的类型进行了梳理,并探索性地提出了“黑色旅游地色度衰减曲线”。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黑色旅游现象的本质,并为相关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黑色旅游游客体验及其类型差异性研究
颜丙金,刘俊,黄艳娴
旅游导刊    2020, 4 (6): 75-90.   DOI: 10.12054/lydk.bisu.169
摘要419)   HTML32)    PDF (9004KB)(221)    收藏

游客类型和体验是旅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基于以往黑色旅游概念,梳理和重新认识黑色旅游者,并以前往北川地震遗址参观的游客为对象,采用因子分析、事后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黑色旅游游客体验及其类型差异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黑色旅游游客体验可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解释,前者涉及同情和庆幸等内容,后者涉及教育和学习等内容;(2)相对于认知体验,游客受灾难景观的强烈视觉刺激更易产生情感体验(从均值大小判断);(3)黑色旅游地能够使游客产生以同情为基调的体验,该体验及与学习相关的体验均受到游客类型的影响。本研究可为黑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我国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实践:现状、问题及未来
邓宁,曲玉洁
旅游导刊    2021, 5 (4): 1-15.   DOI: 10.12054/lydk.bisu.179
摘要412)   HTML5690)    PDF (9532KB)(230)    收藏

本文以旅游大数据在中国的现状、问题及未来为切入点,从其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与建设模式、构成、产品与服务形态4个方面剖析了旅游大数据的产业格局形成过程;分析了顶层规划缺失、运营模式不清、学界业界互动不够、政企数据共享困难、人才培养缺位五大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展望了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首次从产业发展视角对旅游大数据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模式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彝族火把节对社区成员族群认同的影响——基于多族群认同测量(MEIM)的运用
陶长江
旅游导刊    2020, 4 (5): 40-59.   DOI: 10.12054/lydk.bisu.154
摘要411)   HTML45)    PDF (1392KB)(549)    收藏

族群认同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鲜有研究关注民族节庆对社区成员族群认同的影响。研究将测量工具多族群认同测量(MEIM)引入节庆研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对参加凉山彝族自治州民间火把节的社区居民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MEIM在民族节庆研究领域存在族群认同承诺和族群认同探索两个维度,且具有测量稳定性;(2)社区节庆旅游发展程度负向影响成员族群认同承诺;(3)社区成员参与民族节庆的积极性和强度正向影响族群认同,即经常参加火把节的成员在族群认同承诺和探索方面均高于偶然参加者,参加火把节具体活动项目的社区成员在族群认同探索上明显高于观看者;(4)社区成员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族群认同,即彝族男性的族群认同承诺和探索高于女性,社区成员受教育程度对族群认同承诺的影响呈现“U”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休闲者的积极情绪对时间流逝感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
熊伟,宋鑫鑫
旅游导刊    2020, 4 (5): 19-21.   DOI: 10.12054/lydk.bisu.155
摘要395)   HTML94)    PDF (1604KB)(535)    收藏

在时间制度化的当今社会,时间流逝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休闲者的积极情绪对时间流逝感的影响,已有研究较少对此进行关注。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休闲者的积极情绪对其时间流逝感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中的愉悦性、活跃性、思量性、平静性对时间流逝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幸福的时光总是飞逝而过”这一日常认知;(2)外倾性在积极情绪—时间流逝感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3)神经质在积极情绪—时间流逝感之间不起调节作用。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人们的休闲行为、时间安排具有一定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黑色旅游地游客集体记忆建构及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以“5·12”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遗址为例
钱莉莉,李罕梁,季靖
旅游导刊    2020, 4 (6): 59-74.   DOI: 10.12054/lydk.bisu.147
摘要389)   HTML33)    PDF (9254KB)(458)    收藏

黑色旅游地与痛苦、暴行、自然灾难及人类大规模死亡等相关,是苦难与创伤历史的纪念空间,其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承受到学者关注。本文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老县城遗址为案例,定量探讨黑色旅游地游客集体记忆的维度特征,建构了“集体记忆-满意度-行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显示,灾难记忆、抗灾记忆、灾难认知、负面情感、观念启示等5个集体记忆维度通过满意度对地方保护意愿、重访推荐意愿起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从集体记忆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探讨黑色旅游体验及其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对黑色旅游地的保护、规划、展陈、管理有一定借鉴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旅游目的地地格的理论源流、本质与测度指标
邹统钎,赵英英,常梦倩,韩全
旅游导刊    2021, 5 (1): 1-22.   DOI: 10.12054/lydk.bisu.160
摘要379)   HTML410)    PDF (12010KB)(298)    收藏

全球化背景下,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营销过程中忽视了地方的本质特征,旅游目的地竞争走向“无地方性”与“无个性”的地方趋同陷阱。地格理论融合地理学的地方性理论、营销学的品牌个性理论、旅游学的推拉理论以及管理学的资源基础论,提出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营销成功的关键是以地格为依托,即关注目的地长期积累形成的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避免地方趋同。本文指出具有代表力、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旅游地格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基因,还从旅游目的地政府、游客和居民视角出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群体性格组成的地格因子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旅游研究转向与理论构建——旅游与酒店领域的OBHR理论构建与高水平研究”线上研讨会成功召开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    2021, 5 (6): 84-85.  
摘要374)   HTML13114)    PDF (794KB)(6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理性选择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及内涵
李京颐,李云鹏,宁泽群,陈文力
旅游导刊    2021, 5 (5): 22-32.   DOI: 10.12054/lydk.bisu.176
摘要366)   HTML4835)    PDF (924KB)(207)    收藏

智慧旅游一词虽源于西方,却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激发了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它进行探讨,并在理念和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本文在对原有主流的技术应用论进行理解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智慧旅游理念和内涵思考的新角度,即从理性选择视角审视游客理性选择对智慧旅游的价值,认为智慧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能够使得旅游主体进行更加合理选择的旅游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江帆, 林珊珊, 应天煜, 潘冰, 周亚庆
旅游导刊    2022, 6 (4): 68-104.   DOI: 10.12054/lydk.bisu.204
摘要365)   HTML922)    PDF (22589KB)(291)    收藏

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文献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审视,忽视了对现有应用状况的回顾及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本文选取截至2021年1月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上的358篇文献,根据数据来源将旅游大数据划分成用户生成内容数据、设备数据及事务型数据三大类,探索旅游大数据领域的宏观研究历程,之后分别从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3个维度对每一类数据类型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上都有所创新,但不同类型数据的研究分布并不均衡,未来可以从研究主题、数据获取途径及分析技术等角度进一步深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郑春晖,张捷
旅游导刊    2020, 4 (6): 43-58.   DOI: 10.12054/lydk.bisu.148
摘要359)   HTML54)    PDF (8885KB)(345)    收藏

尽管近年来学界对黑色旅游关注较多,但有关于生活安全感如何影响灾区居民对所在城市灾后发展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的探讨仍很少。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都江堰市为实证案例地,调查并分析居民对地震后发展旅游业的支持程度如何受到危机事件认知(风险评价、风险情感、风险防御倾向)与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居民认为次生灾害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高、后果越严重时,触发的风险情感(如担忧等)越强烈;当风险情感越强烈时,居民采取风险防御行为的意愿也会越强,从而越倾向于支持灾后发展旅游业;风险防御行为意向对地方依恋和旅游支持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地方依恋越强,越倾向于支持灾后发展旅游业。本文创新性地从更广义的居民风险知觉、风险防御与地方依恋的视角,探讨居民对灾后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对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旅游研究转向与理论建构——乡村旅游理论建构”线上研讨会成功召开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    2020, 4 (6): 91-92.  
摘要314)   HTML22)    PDF (1060KB)(13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所见即所得:旅游眼动研究述评与展望
刘必强,黎耀奇
旅游导刊    2021, 5 (1): 76-102.   DOI: 10.12054/lydk.bisu.164
摘要298)   HTML1086898348)    PDF (17023KB)(464)    收藏

旅游作为一种视觉体验活动,探究旅游者的注视兴趣、视觉轨迹及其影响对发现旅游者视线特点、改进视觉对象的呈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传统自我报告研究方法所存在的主观偏差,如何更加客观科学地揭示旅游者视觉规律成为旅游学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不断成熟,使得通过眼动探究内心成为可能,并逐渐引起旅游学者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眼动原理和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脉络,然后总结和分析了心理学与管理学等领域的眼动研究进展,并对旅游领域的眼动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述评,最后探讨了未来的研究展望。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界对眼动研究的关注开始升温,成果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营销、旅游地图与旅游地空间感知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本文基于对旅游眼动研究框架的梳理,建议未来可以从挖掘眼动心理机制、关注视觉材料加工模式 、探索眼动指标、提升眼动研究外部效度以及规范眼动研究流程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具身视角下游客三境体验的探索性研究——以“又见”系列为例
吴昕阳, 梁学成, 赵媛
旅游导刊    2021, 5 (6): 66-83.   DOI: 10.12054/lydk.bisu.177
摘要296)   HTML13142)    PDF (11451KB)(134)    收藏

随着文旅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需求的增长,演艺事业旅游场的旅游体验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网络文本资料研究,基于具身理论视角,探索“又见”系列旅游场中三境体验的内涵与维度。首先,从“又见”旅游场具身视角下分物境体验、情境体验及意境体验3个阶段对游客体验进行识别探索,构建了三境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即物境体验注重外部塑形,情境体验强调空间叙情,意境体验则注重内心感悟与精神感受,最终游客在外部物像和内部情绪结合的旅游场中形成了精神共鸣与情感共识,实现了得其真的本质追寻;其次,通过对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进行研究分析物境体验,通过对游客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阐述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逐步探究了游客三境体验的具体内容。研究结论对于文旅演艺事业的规划开发及旅游体验的深层挖掘均具有显著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表达及其旅游价值——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
刘沛林, 彭科, 杨立国
旅游导刊    2022, 6 (2): 1-25.   DOI: 10.12054/lydk.bisu.195
摘要296)   HTML6759)    PDF (14430KB)(138)    收藏

与生物学基因依靠碱基对的排列组合储存遗传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类似,景观基因通过遗传信息的有序排列组合来储存文化信息,并按一定的路径传递,实现独特景观的表达。文章基于生物遗传学视角,从景观基因的内涵与实质中提炼出主导、传承、归因、依附、尺度、意象六大遗传信息,并以此开展了对国家级传统村落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文化因子遗传及其景观意象表达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田村景观基因识别为建筑石墙、半月形水系以及独特的平面布局形态;(2)遗传信息既可用于检验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也有助于排除识别过程中的干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3)中田村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方式与表达路径的探索,为景观基因的识别、传承与旅游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景观基因理论可以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建构、传统乡村旅游地规划和文化旅游地景观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