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旅游地社区研究——从生计到福祉的理论拓展
苏明明
旅游导刊    2021, 5 (6): 1-23.   DOI: 10.12054/lydk.bisu.184
摘要776)   HTML15073)    PDF (14279KB)(484)    收藏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旅游地社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不断延展,从社区参与、社区感知、社区生计、社区赋权等多维度进行了大量探索。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这标志着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建构成为重要目标之一,社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前期研究依托可持续生计框架探索了社区生计系统的多时空演化,然而研究也显示出生计框架在研究维度上的局限性,不能全面体现旅游地社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旅游地社区研究也应随着新时代、新需求不断拓展,更综合全面地探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提出社区福祉框架能够从多维视角解析社区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体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新时代旅游地社区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性和研究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在理论与实践间循环并爬升——一个旅游研究者的自我民族志
保继刚
旅游导刊    2021, 5 (5): 1-21.   DOI: 10.12054/lydk.bisu.186
摘要506)   HTML6062)    PDF (1329KB)(420)    收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界的论文发表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存在大量的低质量循环和重复的研究文献。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发现真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学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运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学术及实践经历的叙述及由此引申的自我阐释与反思,展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揭示旅游学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负面预期、冲突回避与抑制性进言:理论建构中的概念化历程
张志学
旅游导刊    2022, 6 (1): 1-23.   DOI: 10.12054/lydk.bisu.192
摘要477)   HTML6035)    PDF (15110KB)(247)    收藏

本文回顾了笔者关于负面预期、冲突回避和抑制性进言的研究历程。中国社会注重关系和人情,人们推崇以和为贵。在个人利益与维持人际和谐产生冲突的情境下,不少人会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持表面和谐,原因在于人们担心采取维护个人利益的行动将会冒犯他人。这种负面预期导致人们回避冲突,但回避实则容易引发更多的冲突。笔者通过众多研究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人们打破心中的桎梏,直面冲突。笔者将这一主题进一步扩展到工作情境中,开展了与进言相关的研究。希望本文关于笔者探索历程的描述能够启示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学者,在探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真实主动的现实场景时,构建出经得起检验,同时被学术社区接受的概念和理论,促进人们在旅游情境下做出环境友好型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旅游业人力资本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对比检验
孙盼盼,赖丽君
旅游导刊    2021, 5 (2): 35-65.   DOI: 10.12054/lydk.bisu.158
摘要439)   HTML1159892394)    PDF (18188KB)(221)    收藏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0—2015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建立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通过旅游业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该机制在旅游院校人力资本调节下的变化。研究发现:(1)高的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却受到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以及高等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负向调节;(2)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有助于旅游业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间接促进作用;(3)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未能促进旅游业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也不能通过提升旅游业人力资本质量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旅游院校和高等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调节效应显著,均导致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发生改变;旅游院校人力资本质量和中等职业旅游院校人力资本数量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未改变原有作用机制;(5)各调节变量(中职旅游院校人力资本除外)使得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促进力度却会逐渐减弱;(6)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实践:现状、问题及未来
邓宁,曲玉洁
旅游导刊    2021, 5 (4): 1-15.   DOI: 10.12054/lydk.bisu.179
摘要412)   HTML5690)    PDF (9532KB)(230)    收藏

本文以旅游大数据在中国的现状、问题及未来为切入点,从其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与建设模式、构成、产品与服务形态4个方面剖析了旅游大数据的产业格局形成过程;分析了顶层规划缺失、运营模式不清、学界业界互动不够、政企数据共享困难、人才培养缺位五大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展望了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首次从产业发展视角对旅游大数据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模式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旅游研究转向与理论构建——旅游与酒店领域的OBHR理论构建与高水平研究”线上研讨会成功召开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    2021, 5 (6): 84-85.  
摘要374)   HTML13114)    PDF (794KB)(6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理性选择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及内涵
李京颐,李云鹏,宁泽群,陈文力
旅游导刊    2021, 5 (5): 22-32.   DOI: 10.12054/lydk.bisu.176
摘要366)   HTML4835)    PDF (924KB)(207)    收藏

智慧旅游一词虽源于西方,却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激发了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它进行探讨,并在理念和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本文在对原有主流的技术应用论进行理解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智慧旅游理念和内涵思考的新角度,即从理性选择视角审视游客理性选择对智慧旅游的价值,认为智慧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能够使得旅游主体进行更加合理选择的旅游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江帆, 林珊珊, 应天煜, 潘冰, 周亚庆
旅游导刊    2022, 6 (4): 68-104.   DOI: 10.12054/lydk.bisu.204
摘要365)   HTML922)    PDF (22589KB)(291)    收藏

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文献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审视,忽视了对现有应用状况的回顾及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本文选取截至2021年1月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上的358篇文献,根据数据来源将旅游大数据划分成用户生成内容数据、设备数据及事务型数据三大类,探索旅游大数据领域的宏观研究历程,之后分别从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3个维度对每一类数据类型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上都有所创新,但不同类型数据的研究分布并不均衡,未来可以从研究主题、数据获取途径及分析技术等角度进一步深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具身视角下游客三境体验的探索性研究——以“又见”系列为例
吴昕阳, 梁学成, 赵媛
旅游导刊    2021, 5 (6): 66-83.   DOI: 10.12054/lydk.bisu.177
摘要296)   HTML13142)    PDF (11451KB)(134)    收藏

随着文旅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需求的增长,演艺事业旅游场的旅游体验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网络文本资料研究,基于具身理论视角,探索“又见”系列旅游场中三境体验的内涵与维度。首先,从“又见”旅游场具身视角下分物境体验、情境体验及意境体验3个阶段对游客体验进行识别探索,构建了三境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即物境体验注重外部塑形,情境体验强调空间叙情,意境体验则注重内心感悟与精神感受,最终游客在外部物像和内部情绪结合的旅游场中形成了精神共鸣与情感共识,实现了得其真的本质追寻;其次,通过对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进行研究分析物境体验,通过对游客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阐述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逐步探究了游客三境体验的具体内容。研究结论对于文旅演艺事业的规划开发及旅游体验的深层挖掘均具有显著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表达及其旅游价值——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
刘沛林, 彭科, 杨立国
旅游导刊    2022, 6 (2): 1-25.   DOI: 10.12054/lydk.bisu.195
摘要296)   HTML6759)    PDF (14430KB)(138)    收藏

与生物学基因依靠碱基对的排列组合储存遗传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类似,景观基因通过遗传信息的有序排列组合来储存文化信息,并按一定的路径传递,实现独特景观的表达。文章基于生物遗传学视角,从景观基因的内涵与实质中提炼出主导、传承、归因、依附、尺度、意象六大遗传信息,并以此开展了对国家级传统村落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文化因子遗传及其景观意象表达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田村景观基因识别为建筑石墙、半月形水系以及独特的平面布局形态;(2)遗传信息既可用于检验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也有助于排除识别过程中的干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3)中田村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方式与表达路径的探索,为景观基因的识别、传承与旅游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景观基因理论可以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建构、传统乡村旅游地规划和文化旅游地景观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回顾与展望
瞿华, 罗静
旅游导刊    2022, 6 (1): 89-110.   DOI: 10.12054/lydk.bisu.191
摘要290)   HTML5779)    PDF (14058KB)(294)    收藏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在国内外日益兴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厘清了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对国内外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融合效应、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乡村文旅融合研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在中西方语境中存在较大差异;(2)乡村文旅融合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证并行的特点;(3)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还提出了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展望,以期为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推拉理论视角下美食旅游对旅游者行为的作用机理
周瑜,侯平平
旅游导刊    2021, 5 (3): 90-107.   DOI: 10.12054/lydk.bisu.174
摘要290)   HTML3796)    PDF (11466KB)(234)    收藏

美食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主题旅游,已成为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旅游市场之一,并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对美食旅游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美食旅游者的行为受到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是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体验、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外在因素是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有形性和无形性。本研究构建了美食旅游的推拉力因素对旅游者行为作用的理论框架,并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提出美食旅游的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可在理论层面丰富与发展美食旅游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为美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文化距离何以影响旅游者?——文献反思与研究展望
王佳果,郑密,黄琼慧,吴忠军
旅游导刊    2021, 5 (3): 1-37.   DOI: 10.12054/lydk.bisu.168
摘要279)   HTML4574)    PDF (24302KB)(227)    收藏

文化距离对旅游者的影响是一个新兴的重要议题,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但学界对此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本研究主要围绕文化距离的构念测量、影响环节、解释理论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分析,结果发现:(1)旅游文化距离研究主要有两大理论来源,分别是跨文化管理领域基于群体价值观念差异的文化距离研究和跨文化交流领域基于个体主观感知差异的文化距离研究,前者对旅游研究影响大,后者开始受到旅游学界重视;(2)旅游情境下的文化距离是一个颇有潜力的研究议题,在国际旅游研究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3)由于缺乏适宜的构念测量、系统的研究框架和有效的解释理论,在不同旅游情境下,文化距离到底对旅游者有何种影响、以何种机制对哪些行为环节产生影响等问题尚无清晰结论。为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TPCD构念定义和文化距离影响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框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发挥: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构建
罗秋菊, 郭云娇
旅游导刊    2022, 6 (3): 1-18.   DOI: 10.12054/lydk.bisu.202
摘要244)   HTML6735)    PDF (11649KB)(197)    收藏

本文融合媒介事件和赛事杠杆理论视角,构建了一个探索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最大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对主体“人”的福祉的提升作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分别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客体的非物质遗产与物质遗产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内容的设计。本研究提出:(1)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其遗产价值并不具备自然的自生性、自发性与自动性,但通过前期的规划、设计与评估工作,可对其价值的激发实现预先性的生产和主动式的建构;(2)“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建构者、使用者、价值评判者、受益者,将“人”作为赛事遗产问题研究的主线与核心,可以打开目前遗产研究“黑箱”,发现主动调控遗产问题的路径;(3)媒介事件与赛事杠杆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可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研究提供较好的理论视域,进而实现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及其价值的主动与动态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情境下旅游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综述及展望
叶强,梁赛,赵大营
旅游导刊    2021, 5 (4): 16-36.   DOI: 10.12054/lydk.bisu.163
摘要242)   HTML5031)    PDF (12839KB)(174)    收藏

本文基于对酒店业及旅游管理领域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中关于中国情境下旅游用户生成内容的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中国情境下旅游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趋势,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显示:香港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在该研究领域做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在线旅游社区TripAdvisor中的在线评论是这类研究最常用的数据来源,且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旅游热门城市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区域;在研究主题上,该领域的研究可分为用户生成内容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用户生成内容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在线声誉管理及用户在线分享行为的激励机制4个方面。未来研究中,学者们可通过挖掘国内游客用户生成内容、探索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反馈策略及探讨国内民宿共享平台用户交互模式等方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国情境下旅游用户生成内容这一领域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从乡村性到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理论展望
李志飞, 吴锦超, 张晨晨
旅游导刊    2021, 5 (6): 24-42.   DOI: 10.12054/lydk.bisu.181
摘要240)   HTML13104)    PDF (11344KB)(278)    收藏

乡村地理学提出用乡村性来定义乡村,旅游地理学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改变,乡村性逐渐被解构,正在流失。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提出重构乡村性——后乡村性,并探索性地建构了后乡村性的6个维度:乡村“新移民化”、乡村“再地方化”、文化城市化、居住到栖居、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连续体、社区参与到社区营造。同时,基于乡村性指数和后乡村性的6个维度,探索性地提出后乡村性指数(PRI)应考虑的指标,包括流动人口、游客满意度、旅游就业、居住的现代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新乡贤”的社区治理结构、福利本地化等。后乡村性的提出对发展乡村旅游理论和优化乡村旅游治理结构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
刘林艳,张茵,靳杨楠
旅游导刊    2021, 5 (2): 1-34.   DOI: 10.12054/lydk.bisu.170
摘要235)   HTML1375742928)    PDF (20102KB)(432)    收藏

现有的会展与节事研究综述类文献主要对研究现状、进展进行探讨以及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对会展与节事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缺乏回顾。本文统计了2000—2019年国内外会议、展览与节事领域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所用的理论及理论来源学科,并对每篇文章的理论应用程度进行了划分,发现:节事研究是国内外会展与节事研究的焦点,主要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国内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国外则多应用心理学理论。根据“理论可见性类型”水平的评价方法,有近一半数量的文章能够将理论应用贯穿全文并用以指导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休闲与仪式:电影院的空间生产研究
张浩,林家惠,蔡晓梅
旅游导刊    2021, 5 (2): 82-100.   DOI: 10.12054/lydk.bisu.162
摘要229)   HTML3169)    PDF (12059KB)(177)    收藏

随着休闲时代来临,休闲空间与休闲体验成为理论与现实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援引休闲与仪式的理论,探讨电影院的空间生产逻辑以及休闲与仪式在空间中的具体表征。研究发现:电影院在时空演变中正在转型成为兼具功能与审美的现代化观影空间,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休闲与仪式是电影院空间的具体表征,休闲表征体现为人们与“日常性”的分离以及对阶层隔阂的突破;仪式表征体现为个人观影中的代入感与精神互动以及集体观影中熟人与陌生人共同构建的社会联系。本文从休闲与仪式的视角丰富了空间生产理论中表征空间的意义,为空间生产的具化研究和城市微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范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述评
张鹤, 王庆生
旅游导刊    2022, 6 (3): 86-101.   DOI: 10.12054/lydk.bisu.198
摘要223)   HTML6613)    PDF (10087KB)(155)    收藏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6—2021年国内外共计802篇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学科、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遗产旅游领域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真实性与文化认同是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研究侧重人性需求视角,国内则注重在地性供给;关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将成为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UGC评论和TSE模型的我国游客爱国情感研究
刘逸,李广涵,李晓娟
旅游导刊    2021, 5 (4): 79-96.   DOI: 10.12054/lydk.bisu.159
摘要220)   HTML4995)    PDF (12041KB)(239)    收藏

爱国情感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然而旅游活动对爱国情感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本文基于国内9个知名旅游目的地游客评论数据,构建旅游—爱国情感词库,借助TSE旅游情感评估模型,解析旅游目的地对我国游客爱国情感的影响内容与特征,由此解析我国游客爱国情感的表现。研究结论如下:(1)相对于一般评论,爱国情感相关的游客评论均带有较强的积极情绪,正面评论的占比较高;(2)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结构与区位对触发爱国情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相对于自然类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与民俗等人文类旅游资源更能够触发游客的爱国情感;(3)与国家政治因素密切相关的地理区位能够触发更强烈的爱国情感。本文的贡献在于创新性地运用旅游评论大数据对爱国情感进行了捕捉,发现了资源属性和区位两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为爱国情感研究贡献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制定爱国教育推广和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宏观战略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国外旅游领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述评与展望
周波,肖洪根,叶顺
旅游导刊    2021, 5 (5): 87-106.   DOI: 10.12054/lydk.bisu.173
摘要220)   HTML2737)    PDF (1185KB)(199)    收藏

知识转移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知识转移使知识成为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放大了知识在旅游发展中的正面效应。本文梳理了2000—2019年发表在旅游、酒店、休闲等领域英文期刊上的85篇聚焦知识转移的文献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知识转移的定义与知识源、转移渠道、影响因素、主要效果等。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旅游领域知识转移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古村落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吴开军,卜晓薇
旅游导刊    2021, 5 (2): 66-81.   DOI: 10.12054/lydk.bisu.165
摘要217)   HTML3543)    PDF (9692KB)(130)    收藏

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让古村落等传统空间遭到巨大冲击,传统空间的价值和意义正被侵蚀。古村落作为与农耕文明相伴而来的一种乡村聚落形态,正面临瓦解与空间重构的困境。本文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分析了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旅游重构的内外两种驱动力,提出了其“三生”空间旅游优化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以“民”之名:民宿认知的三种层次
杨丽娟
旅游导刊    2022, 6 (4): 25-41.   DOI: 10.12054/lydk.bisu.203
摘要216)   HTML872)    PDF (10531KB)(140)    收藏

民宿作为当下非标准住宿的一种类型,以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今住宿多样性的代表,吸引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聚焦民宿概念的关键词“民”,勾勒出民宿概念的话语、内涵和核心,分别是民之序——位置表述变化、民之形——地方文化表征、民之情——主客情感表现。探析其所形成的民宿概念的3种层次结构,即从外层的表述吸引到中层的文化吸引再到里层的关系吸引。民宿概念开始从话语走向实践,系统性地从住宿“所有”的“人”“物”互动延伸到住宿“所在”的“人”“地”互动再到住宿“所育”的“人”“人”互动。民宿从外在的物化景观转向内在的情感建构,呈现出“物”(民宿)、“人”(旅游者与民宿主人)、“地”(目的地)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这种转向的互动是民宿从一种补充住宿走向类型住宿的根本原因,更是民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
罗文斌, 丁德孝, 裴娇阳
旅游导刊    2022, 6 (3): 62-85.   DOI: 10.12054/lydk.bisu.189
摘要214)   HTML2056238541)    PDF (14222KB)(353)    收藏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游客审美行为影响研究对深入理解旅游活动审美本质,厘清游客审美行为驱动机制,创建“知美—悟美—尚美”的旅游新风尚,探究旅游高质量发展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加入旅游审美认知变量,构建了游客审美行为意向影响构念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审美认知、审美行为态度对旅游审美行为意向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审美认知影响作用最大,是关键因素,行为态度次之,是重要因素;(2)游客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对审美行为态度具有正向主导作用,并通过主导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审美行为意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旅游空间正义的实践路径:基于西藏自治区的案例研究
汲忠娟, 徐红罡, 崔庆明
旅游导刊    2022, 6 (2): 26-42.   DOI: 10.12054/lydk.bisu.193
摘要214)   HTML6375)    PDF (10207KB)(99)    收藏

空间正义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在旅游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旅游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产生的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对旅游空间正义实现机制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从空间正义的视角分析旅游发展空间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并探索旅游空间正义实现的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和居民是旅游空间实践及空间博弈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三者在相互协商和权益制衡的过程中,共同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空间资源。为保障弱势居民群体的空间权益,西藏各类旅游利益相关者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居民参与旅游空间生产和利益分配。拥有资源控制权和政策制定权的政府及掌握资本的旅游企业对实现居民旅游空间正义具有决定性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外群体同质效应的目的地形象差异研究——以美国纽约州UGC图片为例
李高广,马佳丽,邓宁
旅游导刊    2021, 5 (4): 58-78.   DOI: 10.12054/lydk.bisu.156
摘要212)   HTML4835)    PDF (12944KB)(125)    收藏

游客上传到社交媒体的UGC图片蕴含了关于目的地形象的关键信息,研究本地居民、本国游客和外国游客3个群体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既能丰富和深化旅游目的地形象群体差异的研究,又可以为旅游精准营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社交图片网站Flickr中美国纽约州图片元数据集作为研究素材,采用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通过高频词提取、情感极性计算等技术对2004—2014年的73万张图片展开分析,获得基于UGC图片元数据的3类群体的纽约州旅游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研究表明:(1)不同群体对认知形象内容维度的关注度趋同;(2)不同群体认知形象的构建内容存在明显差异,本地居民的认知形象最为丰富;(3)不同群体情感形象整体评价以正面为主,但同时也流露出一定的负面情感倾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手机基站定位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综述
郑伟民,李梦玲,庄歆怡,高胜男
旅游导刊    2021, 5 (4): 37-57.   DOI: 10.12054/lydk.bisu.182
摘要204)   HTML4868)    PDF (12968KB)(152)    收藏

手机基站定位数据凭借其普适性和时空广泛性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系统梳理手机基站定位数据在旅游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评估其应用潜力,本文在全面回顾现有文献基础上:(1)对手机基站数据的概念及分类、特点,以及研究过程进行介绍;(2)从游客识别和分类、旅游统计、旅游流分析、游客行为研究及旅游活动影响等5个主题总结现有研究;(3)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研究对象/内容3个方面评述现有研究。最后,本文结合手机基站定位数据热门应用领域的研究状况,讨论其在旅游领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场景式消费酒店的顾客住宿动机与体验价值研究
郑昭彦
旅游导刊    2022, 6 (1): 46-66.   DOI: 10.12054/lydk.bisu.188
摘要203)   HTML6086)    PDF (12511KB)(194)    收藏

近年来场景式体验消费推动了传统功能型酒店转型升级,新业态的实践发展值得理论研究关注。本文以杭州滨江奥体亚朵S网易严选酒店的网络点评为样本,研究了顾客的住宿动机与住宿体验价值。结果发现:(1)驱动顾客选择场景式消费酒店的8种具体动机有舒适友好、便捷高效、品质保证、经济实惠、社交归属、价值认同、氛围格调、求新求异,并可归类为三大动机层次功能性动机、享乐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以及两大动机类别基础性动机、延伸性动机,以此构成“洋葱式”住宿动机模型;(2)顾客的体验价值由基本保障、性价比高、位置便捷、设施舒适、服务友好、品牌属性、场景氛围、场景载体、场景感受9个子维度,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场景价值3个次维度以及一般性体验价值、独特性体验价值2个主维度构成;(3)不同动机类型顾客关注的体验价值各有侧重点,“功能性动机”顾客首要关注“功能价值”,“享乐性动机”顾客首要关注“享乐价值”,“社会性动机”顾客首要关注“场景价值”。本文对场景式消费酒店的管理经营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视域下旅游资源开发创新路径研究
龙江智, 朱鹤, 张方馨
旅游导刊    2022, 6 (3): 19-41.   DOI: 10.12054/lydk.bisu.197
摘要190)   HTML6452)    PDF (14311KB)(161)    收藏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逻辑主轴,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对全域国土实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管控约束。因而,如何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旅游刚需”与空间治理的“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1)创新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方法,从消费视角转向“生产+消费”双重视角,从关注吸引力转向聚焦体验价值,从资源单体转向综合地块,从静态认知转为动态评价;(2)变革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逻辑,以空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空间识别—空间诊断—空间规划—空间重构”的技术路线编制规划;(3)创造性地衔接旅游产业用地需求,通过争取旅游用地单列、旅游弹性用地、点状供地等措施,谋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行为有效融入国家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平台;(4)创新转换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借助推广生态旅游模式、促进“旅游+科技”融合、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旅游集聚化开发、创意利用非优旅游资源等方式,摆脱粗放式“野蛮增长”,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治理下我国旅游资源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生代游客涉入度与文化认同对红色旅游忠诚度的影响研究
丘小燕, 李强红, 邹永广
旅游导刊    2022, 6 (1): 67-88.   DOI: 10.12054/lydk.bisu.185
摘要187)   HTML6094)    PDF (13982KB)(395)    收藏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的实现方式之一,但作为旅游主力军的新生代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逐渐式微,存在认同危机风险,并对红色旅游的后续发展和持续经营产生影响,已成为当今显著且亟待关注的社会现象。本研究运用文化认同理论,以新生代游客为研究群体,尝试探索影响新生代游客文化认同的因素并寻找增强其红色旅游忠诚度的作用机制,由此建构新生代游客涉入度、文化认同与红色旅游忠诚度影响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1)新生代游客涉入度对红色旅游的文化认同和忠诚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更为显著;(2)新生代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文化认同正向影响忠诚度;(3)文化认同在新生代游客涉入度与忠诚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揭示了新生代游客涉入度对培育红色旅游忠诚度的重要作用,拓展了文化认同的应用边界;认为增强新生代游客的涉入度,培育其文化认同,对于忠诚度及红色旅游持续经营和后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旅行社业经营效率测度及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
张大鹏,吴桐,高志勤
旅游导刊    2021, 5 (3): 38-63.   DOI: 10.12054/lydk.bisu.166
摘要182)   HTML3433)    PDF (16100KB)(327)    收藏

科学测度旅行社业经营效率和量化分析其营商环境因素的影响效应,对科学指导旅行社业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2001—2015年我国省际层面旅行社业经营效率,并实证检验了旅游化、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等重要营商环境因素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期内我国旅行社业经营效率总体水平偏低,大致呈现“间歇波动、缓慢攀升”的演变特征,三大区域经营效率变化基本同频,无明显差异;旅游化对旅行社业经营效率具有倒U形的非线性影响作用;国际化为旅行社业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法治化环境是旅行社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法的实施抑制了旅行社业的非合规经营收入;市场化改革优化了旅行社业资源配置,提升了经营效率;市场化与法治化协同推进了旅行社业经营效率的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论旅游研究中的若干本质问题
厉新建, 宋昌耀, 顾嘉倩
旅游导刊    2022, 6 (5): 12-27.   DOI: 10.12054/lydk.bisu.209
摘要179)   HTML399)    PDF (1766KB)(292)    收藏

本文梳理了旅游研究的不同视角及若干学术问题,主要关注旅游的本质和现实意义、应对旅游需求变化的主要思维、旅游研究深化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3个话题。首先,本文从旅游的必需性、时空性视角探索旅游的本质,并基于多个维度对旅游体验类型进行划分;其次,从场景思维、平台思维等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旅游需求变化的基本方向;最后,就推动旅游学术研究,提出在方法上要注意采取“问题的学术”、在数据选择上要注意“学术的道德”两个核心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过程理论视角的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研究——基于自我民族志方法
郑鹏, 李儒珍
旅游导刊    2022, 6 (1): 24-45.   DOI: 10.12054/lydk.bisu.187
摘要170)   HTML4487)    PDF (14177KB)(121)    收藏

传统旅游动机研究多着眼于群体的时间断面,对个体旅游动机动态变化的揭示及其背后的理论建构关注较少。留学生在华旅游的空间、时间和文化特征均介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以留学生身份的“我”为研究对象,从过程理论视角,通过自我民族志方法对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基于完整的自我叙事以及对旅游动机的过程反思,从文化接触期、初步适应期、深化适应期和生活倦怠期等几个阶段,分析在华留学生追求新奇、自我发展、建立声望、逃离惯常、健康放松和社会交往等旅游动机的变化过程,并建立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模型。同时,也提出了留学生在华旅游所特有的距离错位动机和文化适应动机。本研究试图阐明留学生旅游动机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自我探寻与变化逻辑,结论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市场开发也有一定裨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体育旅游的逻辑起点、术语体系与学科的“家族相似性”
王璐,皮常玲,郑向敏
旅游导刊    2021, 5 (5): 33-51.   DOI: 10.12054/lydk.bisu.180
摘要167)   HTML3310)    PDF (1283KB)(183)    收藏

体育旅游作为一门多学科交融的新专业,其概念体系和学科属性尚不清晰。本文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概念体系和学科属性相关文献观点及学界认知,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现象学悬置”方法对体育学与旅游学概念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义进行分析,提出体育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的逻辑起点——“旅体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法构建了体育旅游概念体系的核心概念词群、术语体系及其关系图。同时,从交叉学科命名的学科从属关系、从属规律和学科种属的“家族相似性”追溯等多个角度探讨和辨析体育旅游的学科归属,通过体育旅游学科种属具有更多旅游学科“家族相似性”的研究分析,提出体育旅游学科属性应归属于旅游学的研究结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参展商参展目的及其差异影响研究
陶长江, 王超颖, 李爽
旅游导刊    2022, 6 (2): 66-88.   DOI: 10.12054/lydk.bisu.178
摘要164)   HTML5072)    PDF (13625KB)(57)    收藏

企业参展目的是会展学界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其中参展商的企业经营性质、规模和距离展会的地理距离对参展目的产生的影响,有待更多的国内学者持续关注。本研究通过调研成都和重庆8个展会的768位展商,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发现:(1)企业参展目的包括建立关系、形象塑造与维护、互动学习与建设社会网络、销售共4类13个维度。(2)国内企业对4类参展目的重视程度依次是销售、形象塑造与维护、建立关系、互动学习与建设社会网络,其中结识新客户、树立和维护公司形象、开拓新市场是企业最重视的3个维度。(3)参展商企业经营性质、规模和与展会的距离显著影响参展目的,代理商、微型企业参展商、中距离参展商以“销售”为主要参展目的;生产商最重视“形象塑造与维护”类参展目的,代理商和服务商更关注“互动学习与建设社会网络”;而近距离参展商最看重“建立关系”。最后为提高参展效果和组展效益,本文分别对参展商和组展商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现代性、去个性化与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
刘佳, 滕金凌
旅游导刊    2022, 6 (3): 42-61.   DOI: 10.12054/lydk.bisu.196
摘要159)   HTML6395)    PDF (12510KB)(149)    收藏

旅游文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从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来看,现代性与去个性化是引发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为逃离现代性而参与旅游活动,在现代性作用下,游客的真我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会形成求解脱心理、占有意识及后现代性诉求未满足感,从而导致游客不文明旅游现象。在群体中匿名的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时,群体性与匿名性会产生去个性化效应,致使游客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很可能遵循群体规则,效仿其他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因此,应不断满足游客的愉悦性、个性化和体验性等需求,缓解游客的多重疏离感;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游客的自我察觉,弱化去个性化效应,强化文明旅游宣传的示范引领,有效引导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营造文明、健康和绿色的旅游氛围,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化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考虑决策主体社会偏好的旅游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
林强
旅游导刊    2021, 5 (3): 64-89.   DOI: 10.12054/lydk.bisu.172
摘要154)   HTML3532)    PDF (12700KB)(92)    收藏

本文建立了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主题公园和一个处于跟随地位的旅行社组成的旅游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引入供应链成员的社会偏好特征,研究不同社会偏好对旅游供应链定价策略和利润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旅行社的公平偏好时,主题公园批发价格和利润降低,旅行社的销售价格不变、利润增加,旅游供应链整体利润不变;仅考虑主题公园利他偏好时,主题公园批发价格和利润降低,旅行社销售价格降低、利润增加,旅游供应链整体利润增加;同时考虑二者的社会偏好时,所得结论与仅考虑主题公园利他偏好情形一致。旅行社的公平偏好仅对自身有利,而主题公园的利他偏好对旅行社和旅游供应链整体都有利。因此,从维护供应链合作关系和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作为主导者的主题公园应该关注旅行社的公平偏好并主动采取利他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城乡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卫飞, 石少湘, 袁琳
旅游导刊    2022, 6 (5): 50-68.   DOI: 10.12054/lydk.bisu.210
摘要152)   HTML427)    PDF (1921KB)(275)    收藏

城乡差异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但现有文献多将研究重点聚焦在经济层面,忽视了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探讨。本文从休闲角度出发,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年度数据,运用潜类别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混合模型,探讨了我国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城市居民整体休闲参与频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城乡居民休闲参与类型的差异明显,城市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发展完善型休闲活动当中,农村居民则较少选择高质量的休闲活动;(3)导致城乡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差异的因素主要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因素以及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个体因素。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我国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黑色旅游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经龙, 蒋韶檀
旅游导刊    2022, 6 (6): 76-96.   DOI: 10.12054/lydk.bisu.212
摘要140)   HTML1358)    PDF (12695KB)(128)    收藏

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式,为构建与完善旅游学科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库作为对象数据库,对1999—2021年中国黑色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研究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1999—2007年)、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4年)和稳步推进阶段(2015—2021年);黑色旅游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学者间合作、交流较少,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在国内黑色旅游研究知识演进过程中,有 10 篇文献起到了关键作用,是该领域较重要的知识基础;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黑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黑色旅游资源、黑色旅游者和黑色旅游开发等方面。所以,未来黑色旅游研究应创新思路,提升研究数量和质量;增强黑色旅游学者或学术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多视角研究黑色旅游,完善黑色旅游学科体系,拓展黑色旅游研究的其他学科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旅游直播中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亚莉, 刘艳, 谷慧敏, 刘璐, 顾慧茹
旅游导刊    2022, 6 (4): 42-67.   DOI: 10.12054/lydk.bisu.200
摘要137)   HTML815)    PDF (15884KB)(101)    收藏

旅游直播已发展为旅游业新的营销手段之一,如何有效促进观看直播的顾客产生购买意愿已成为行业和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旨在研究旅游直播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并试图探索沉浸体验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旅游直播中的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同参与行为对旅游产品购买意愿的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合作行为对顾客购买意愿影响显著。沉浸体验中介了顾客参与和购买意愿,并在人际互动和购买意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旅游直播营销在实践中应重点培养与顾客的合作行为,同时,主播在与顾客互动的过程中应注重营造顾客的沉浸体验氛围,以提升直播顾客购买旅游产品的意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