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基于旅游体验的视角
沈鹏熠, 万德敏, 李金雄
旅游导刊    2023, 7 (2): 22-54.   DOI: 10.12054/lydk.bisu.218
摘要412)   HTML1377207644)    PDF (1546KB)(483)    收藏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增进游客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体验价值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也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体验满意度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和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均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替代者吸引力负向调节了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体验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对体验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元结构,扩展了游客幸福感的研究情境,明确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及提升游客长期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与理论阐释
王金伟, 朱竑, 宋子千, 张环宙, 张怡佳, 张高军, 雷婷
旅游导刊    2023, 7 (2): 1-21.   DOI: 10.12054/lydk.bisu.227
摘要381)   HTML508)    PDF (1374KB)(369)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理论逻辑、影响机制、发展战略、实现路径等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与文脉延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2)乡村旅游发展要聚焦需求和供给规模,重视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3)乡旅微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需要通过激活亲缘网络、提升培育精度、打造产业集群等路径激发共同富裕的活力。(4)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供给的新阶段。(5)共同富裕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关系,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定位,提高供给水平,利用好文化成果,探索改革创新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
刘沛林, 叶芳羽, 刘瑞瑞, 李伯华, 李倩, 陆林, 邹小丹, 郭文, 蔡晓梅
旅游导刊    2023, 7 (3): 1-22.   DOI: 10.12054/lydk.bisu.234
摘要287)   HTML538)    PDF (13210KB)(193)    收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遵从制度、现实和实践三重逻辑,其总体逻辑是要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基底、创新驱动的智慧转型、精神传承的文化赋能、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化,其发展瓶颈是产业要素难以向乡村流动和聚集,其取胜之道在于必须从产业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特色、产品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绿色发展、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地方综合主体重构等方面着手,进行当代乡村地域主体再认识和乡村旅游发展地方综合主体内涵再建构,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要素的新组合,打造富有地方感、独特性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徐虹, 张行发
旅游导刊    2023, 7 (6): 1-21.   DOI: 10.12054/lydk.bisu.243
摘要266)   HTML4363)    PDF (14042KB)(136)    收藏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
陈晔, 马季振, 李恒云, 张坤, 陈刚, 金颖, 徐虹, 唐晓云, 曹智辉, 裴嘉晖, 潘冰
旅游导刊    2023, 7 (5): 1-22.   DOI: 10.12054/lydk.bisu.244
摘要253)   HTML1770775782)    PDF (14605KB)(144)    收藏

科技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在宏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旅游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任务以及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中观层面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旅游目的地的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在微观层面讨论了数字视觉技术及多种数字化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及其在博物馆旅游场景中的应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面向游客提升服务品质、面向旅游企业升级要素水平、面向目的地提升大众旅游治理水平和面向资源永续利用形成绿色发展能力,使科技全面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塑造更协调、更绿色的行业发展模式,打造更具创新性、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体系,探索可持续且更具韧性的企业发展机制,以及实现更有科技含量、更智慧的旅游治理方式。(3)数字技术推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了目的地与游客的“液态交互”、多主体价值共创、数字生态构建以及数字竞争力等值得研究的主题。(4)数字视觉科技赋能下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从需求导向数字化、跨领域价值共创、科技逻辑构建等路径助力我国旅游产业朝着服务创新化、产品科技化和品牌独特化方向升级发展。(5)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重塑博物馆形态、丰富博物馆展陈内容与方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造游客沉浸式体验,还可以使传播途径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酒店研究35年:基于《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发文的量化分析
王媛, 顾依秋, 冯学钢
旅游导刊    2023, 7 (2): 95-123.   DOI: 10.12054/lydk.bisu.207
摘要242)   HTML931)    PDF (5066KB)(366)    收藏

本文选取1986—2020年发表在《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这两本期刊上的598篇酒店研究文献作为样本,识别其研究的主要贡献者、贡献机构及合作网络特征,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进行人工编码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酒店研究经历了多维转向,包括研究导向由管理实践转为学术创新,研究视角由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人为主体,研究性质由概念性研究转向以假设检验为目的的实证性研究,其中2001—2005年是我国酒店研究多维转向的重要过渡阶段。此外,本文还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两个领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转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学习二十大精神 推动中国式旅游现代化
厉新建, 吴文学, 吴金梅, 宋瑞, 张辉, 周久财, 顾嘉倩, 雷海粟, 魏小安
旅游导刊    2023, 7 (4): 1-24.   DOI: 10.12054/lydk.bisu.238
摘要236)   HTML6309)    PDF (14642KB)(155)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精神,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要求、价值逻辑、机遇挑战、实践矛盾和实现路径,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面临根本性转变,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旅游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和重要契机;(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企业的健康活力和集聚发展是根本基础;(3)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回应和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方面内涵特征,审视其与旅游现代化的紧密关联;(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业事业性相协同、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等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实现的关键路径;(5)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等重点任务中,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机器人性能特征如何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基于创新抵制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的双重视角
吴慈恩, 皮平凡, 关新华
旅游导刊    2023, 7 (2): 55-78.   DOI: 10.12054/lydk.bisu.220
摘要218)   HTML372)    PDF (1504KB)(372)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服务机器人“走进”餐厅,与一线员工合作向顾客提供服务成为常态,服务机器人(Service Robot)的使用影响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且目前的研究多“重顾客轻员工”。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抵制与资源保存双重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服务机器人四大性能特征与员工工作幸福感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对机器人技术焦虑与员工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餐饮服务机器人的生命力与感知安全两项性能特征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机器人技术焦虑与员工工作投入在生命力与感知安全两个变量与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关系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2)餐饮服务机器人的生命力与感知安全显著地负向影响员工的机器人技术焦虑;(3)员工的机器人技术焦虑负向影响员工的工作投入,并会降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4)工作投入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本研究拓展了餐饮领域服务机器人对员工的影响研究,丰富了服务机器人应用在员工层面的研究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大数据环境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数据、方法和技术
段锐, 邹统钎, 梁未哲
旅游导刊    2023, 7 (5): 66-93.   DOI: 10.12054/lydk.bisu.251
摘要214)   HTML917)    PDF (17196KB)(211)    收藏

本文通过收集和筛选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20版)中与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相关的文献,从数据(来源和模态)、方法和技术(工具)3个视角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显示:用户生成内容是主要的数据来源,文本模态数据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分析法是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图像标注、图像识别等其他常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方法亦可归入此类;技术上,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深度学习技术逐渐应用于图片和视频数据分析领域;工具上,主要使用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编程调用平台或模块开展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否促进共同富裕?
赵丽红, 袁惠爱
旅游导刊    2023, 7 (4): 25-52.   DOI: 10.12054/lydk.bisu.230
摘要193)   HTML8392)    PDF (16130KB)(150)    收藏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聚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两大发展战略的内在联系,旨在探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否促进共同富裕,并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还能提升富裕度,即实现“做大蛋糕”,但仅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后才更利于“分好蛋糕”,同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共同富裕水平、富裕度以及共同度水平处于中间层的省份更有利;(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以及富裕度的正向效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影响态势,东北部现阶段未显现出影响效果,而对于共同度而言,仅在中西部呈现正向效应,且“中部>西部”,在东部地区则扩大了差距;(3)对外开放和城镇化水平会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基于此得出结论:应进一步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收入分配,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共享住宿场景下旅游者难忘体验的形成路径研究
王锴云, 何宗威, 赵晓优, 马世罕, 叶顺, 应天煜
旅游导刊    2023, 7 (5): 23-42.   DOI: 10.12054/lydk.bisu.235
摘要187)   HTML1520)    PDF (12038KB)(228)    收藏

共享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共享住宿等体验经济新形式,在“难忘体验”的塑造方面有诸多创新。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共享住宿场景下旅游者如何基于个体互动形成难忘体验。本文基于全面体验范式,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探究共享住宿相关特征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提炼旅游者难忘体验的形成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通过功能性、情绪性和符号性3条体验路径形成共享住宿难忘体验,3条路径分别对应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难忘体验受到四大要素的影响,包括基础设施功能、服务体验、人际互动和新奇经历。研究结果可为共享经济行业优化“体验型”产品和服务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旅游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分析框架与案例分析
尚前浪, 明庆忠, 李梦雪
旅游导刊    2023, 7 (2): 79-94.   DOI: 10.12054/lydk.bisu.214
摘要180)   HTML364)    PDF (1426KB)(328)    收藏

旅游波动导致旅游地家庭生计恢复面临难题,旅游生计恢复力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通过梳理旅游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分析生计恢复力与可持续生计途径的理论关联,本文创新性地将可持续生计与生计恢复力相融合,把文化适应力作为生计恢复力的重要内容,构建了具有多层视角和动态特征的旅游生计恢复力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云南大理村落案例对旅游生计恢复力的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和协同治理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拓展了可持续生计理论视域,完善了旅游生计恢复力理论体系,指出未来应加强旅游生计恢复力测度方法、多层次案例对比、演化机制和协同治理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
陈晔 马季振 李恒云 张坤 陈刚 金颖 徐虹 唐晓云 曹智辉 裴嘉晖 潘冰
旅游导刊    2023, 7 (5): 1-.  
摘要180)      PDF (14605KB)(239)    收藏
科技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在宏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旅游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任务以及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中观层面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旅游目的地的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在微观层面讨论了数字视觉技术及多种数字化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及其在博物馆旅游场景中的应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面向游客提升服务品质、面向旅游企业升级要素水平、面向目的地提升大众旅游治理水平和面向资源永续利用形成绿色发展能力,使科技全面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塑造更协调、更绿色的行业发展模式,打造更具创新性、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体系,探索可持续且更具韧性的企业发展机制,以及实现更有科技含量、更智慧的旅游治理方式。(3)数字技术推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了目的地与游客的“液态交互”、多主体价值共创、数字生态构建以及数字竞争力等值得研究的主题。(4)数字视觉科技赋能下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从需求导向数字化、跨领域价值共创、科技逻辑构建等路径助力我国旅游产业朝着服务创新化、产品科技化和品牌独特化方向升级发展。(5)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重塑博物馆形态、丰富博物馆展陈内容与方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造游客沉浸式体验,还可以使传播途径更加多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亲情化管理的酒店员工稳定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碧水湾温泉度假村为例
冯郑凭, 吴娜妹, 郑仕杰
旅游导刊    2023, 7 (3): 58-77.   DOI: 10.12054/lydk.bisu.222
摘要178)   HTML546)    PDF (13297KB)(192)    收藏

中国酒店业在引入西方先进管理方式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由于过于强调单一的工具性的经济交换关系的作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亲情化管理并未得到较多关注。本文借助类亲情交换关系理论,基于亲情化管理的视角,以碧水湾温泉度假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亲情化管理对酒店员工稳定机制的影响。研究结论有:(1)亲情化管理是一种基于类亲情交换关系和人性化制度的管理模式;(2)亲情化管理通过情感管理作用于感情承诺,促进组织承诺,对员工稳定机制的形成产生影响;(3)类亲情交换关系促进企业社会伦理和慈善责任的承担;(4)亲情化管理对员工感情承诺的影响具有多元性、多层性、交互性,超越工具性的经济交换关系,亲情化管理可以提升员工对酒店的情感因素,对稳定员工队伍和酒店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数据应用视角下旅游流国际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朱鹤, 龙江智, 刘家明, 张书颖, 林诗然
旅游导刊    2023, 7 (3): 78-97.   DOI: 10.12054/lydk.bisu.224
摘要178)   HTML522)    PDF (13177KB)(145)    收藏

旅游流是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当前,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流进行研究渐成趋势。本研究面向大数据应用视角下的旅游流研究前沿,以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分析发现:(1)自2013年来,大数据应用视角下的旅游流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涉及旅游、管理、经济、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成果呈多元化发展趋势。(2)基于关键词共现性网络分析,旅游流研究可划分为5个凝聚子集;研究主题方面,相关成果主要聚焦于旅游流的测量与刻画、旅游流的时空格局与效应、旅游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应用数据方面,用户生成数据、设备数据、管理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研究方法方面,空间统计和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模型构建法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交互融合是主要研究手段。(3)现有研究成果在主题、数据和方法等方面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未来在研究主题拓展、大小数据融合、多学科方法集成等方面亟待继续探索和深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国际体育休闲类公园研究:进展与展望
蒋依依, 高洁, 郭佳明, 黄旭佳
旅游导刊    2023, 7 (4): 96-119.   DOI: 10.12054/lydk.bisu.228
摘要169)   HTML4999)    PDF (14811KB)(178)    收藏

本文以 Web of Science 期刊库中的1996至2022年447篇体育休闲类公园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研究脉络、学术特征、科学问题和研究趋势,从效应、人地关系两个层面讨论体育休闲类公园的规划建设等问题,为未来体育休闲类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应用参考。未来对体育休闲类公园的研究需着重关注体育休闲类公园概念和分类、理论框架的建构、“定性 + 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研究内容上既要发挥体育休闲类公园的“体育”主体性作用,也要丰富研究场景,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游客感官体验:研究述评与展望
吴昕阳, 梁学成, 宋航
旅游导刊    2023, 7 (5): 94-119.   DOI: 10.12054/lydk.bisu.221
摘要162)   HTML865)    PDF (16637KB)(182)    收藏

感官是人体收集信息的核心工具。游客感官体验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通过接收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形成。目前游客感官体验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尚缺少关于该主题的系统论述与展望。本研究在对游客感官体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游客感官体验的研究态势、内容、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主题,包括概念界定和测量内容的完善、挖掘游客感官体验内在形成机制,以及丰富不同旅游阶段、目的地和不同游客类型的感官体验研究等方面,旨在丰富和提升游客感官体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旅游哲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孙九霞, 王思雅
旅游导刊    2023, 7 (6): 22-36.   DOI: 10.12054/lydk.bisu.241
摘要133)   HTML3208)    PDF (9256KB)(155)    收藏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哲学层面和价值论方面的探讨。目前,旅游更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存在,旅游产业需要面对发展话语主导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生产层面的反思。本文从旅游哲学视角出发,阐释“作为商业化的旅游”和“作为诗意栖居的旅游”两种旅游本体论,对笔者前期提出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延伸解析。在关乎“善”的伦理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主体性培育和城市的异化修复;在关乎“美”的审美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文化自为和城市的审美解放。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背景下城乡从异化到自在自为的过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关于旅游本质若干争议问题的学术思辨
孙琳, 陈伍香
旅游导刊    2023, 7 (3): 23-36.   DOI: 10.12054/lydk.bisu.225
摘要125)   HTML378)    PDF (8478KB)(142)    收藏

旅游本质是旅游研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旅游本质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这对旅游概念的界定,乃至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有着制约性影响。本文在对旅游本质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的基础上,对学界有关旅游本质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辨,立足综合角度,从学术性定义层面提出“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利用闲暇时间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即非惯常环境)进行身心自由的体验活动”的概念,认为旅游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身心自由的体验。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旅游研究关键问题的理解和反思,对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理论内涵、效应特征及形成机制
罗文斌, 刘阳杰
旅游导刊    2023, 7 (6): 37-58.   DOI: 10.12054/lydk.bisu.240
摘要113)   HTML2984)    PDF (13964KB)(109)    收藏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兼论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冀雁龙, 夏青
旅游导刊    2023, 7 (3): 37-57.   DOI: 10.12054/lydk.bisu.231
摘要107)   HTML379)    PDF (12239KB)(142)    收藏

旅游业作为绿色经济与品质化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2006—2019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在使用EBM模型测算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基础上,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旅游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总体上有助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这一过程呈现倒U形特点;地区与旅游经济规模异质性表明,倒U形关系仅出现在东部、西部以及低旅游经济规模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会强化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效应,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旅游发展驱动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休闲活动视角下旅游志愿者对残障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研究
张延, 董雪旺, 孙明昊
旅游导刊    2023, 7 (4): 76-95.   DOI: 10.12054/lydk.bisu.229
摘要96)   HTML4334)    PDF (12910KB)(66)    收藏

残障儿童家庭在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承受着种种压力。本研究对15组曾得到旅游志愿者帮助的残障儿童家庭,就休闲活动中的压力事件及与志愿者的互动感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1)积极参与休闲活动可提升残障儿童家庭的抗逆能力;(2)旅游志愿者可以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对休闲活动过程中的压力事件进行新解读和新认知。本文认为:(1)在休闲活动开展前,旅游志愿者自身应注重培养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的人格特征和魅力;(2)在休闲活动过程中,旅游志愿者应通过沟通互动和情感联结的方式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将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危机和压力视为一种宝贵经验和成长机遇;(3)旅游志愿者可以在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旅游需求、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残障儿童家庭技术援助,以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发展乐观接纳、未来设想和逆境成长的抗逆能力。本文为探讨旅游志愿者的工作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网络游记的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媛媛, 时少华
旅游导刊    2023, 7 (5): 43-65.   DOI: 10.12054/lydk.bisu.236
摘要92)   HTML1195)    PDF (14791KB)(137)    收藏

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运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39个运河沿岸城市的旅游者网络游记中提取流动信息构建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不同因素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的共同影响。通过探究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深层影响机理,发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旅游吸引力导致长三角地区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频数分布呈现差异性;(2)旅游流集散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可达性、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共同影响;(3)核心中转城市的非替代性主要源于城市高可达性;(4)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复杂国际环境感知和爱国情感:北京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支持度研究
许忠伟, 包倍增
旅游导刊    2023, 7 (4): 53-75.   DOI: 10.12054/lydk.bisu.223
摘要91)   HTML4480)    PDF (12838KB)(77)    收藏

本文研究居民对大型赛事活动的支持度是否会受到个体情感因素的影响。引入“爱国情感”这一变量,探讨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爱国情感、复杂国际环境感知与居民支持度三者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爱国情感与居民支持度呈显著正相关;(2)复杂国际环境感知在爱国情感与居民支持度的关系中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3)个体置身于国家群体中,当个体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感知增强时,爱国情感得以强化,居民对大型赛事活动的支持度会进一步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关系与契约:民宿企业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徐凤增, 王彩彩, 袭威, 冯立莉, 朱利敏
旅游导刊    2023, 7 (6): 77-108.   DOI: 10.12054/lydk.bisu.242
摘要84)   HTML3455)    PDF (19039KB)(100)    收藏

多元协同治理是乡村各利益主体通过合作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方式。乡村企业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为剖析乡村企业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形态、演进逻辑及治理机制,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对QS民宿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构建了乡村民宿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嵌入—行动及互动—客体”的动态因果关系,分析了关系和契约治理机制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不同阶段治理绩效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多元协同治理演进的影响。分析表明:QS企业参与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随着企业嵌入乡村的阶段而发展,其嵌入乡村的治理机制也在发生动态演进;企业嵌入乡村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机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建立了乡村民宿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嵌入分析框架,揭示了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演进过程中的动态适应规律,拓宽了乡村治理的研究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协同治理、实现良性共治提供了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陆林, 陈劼绮, 毕珊珊, 许艳, 崔静, 方叶兵
旅游导刊    2023, 7 (6): 59-76.   DOI: 10.12054/lydk.bisu.239
摘要69)   HTML3148)    PDF (11028KB)(62)    收藏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乡愁的文化、情感和记忆特性,构建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量表,使用SPSS软件提取出景观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5个要素,分析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愁的内涵具有时代性,现代乡愁是一种情感追忆,是高于物质满足的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2)徽州村落旅游者的乡愁感知以景观文化为主,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和生活地域不同的旅游者在乡愁的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感知差异;(3)社会因素、触发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影响旅游者乡愁感知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需要保护和利用文化特性与共性,构建丰富的乡愁符号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期为留住乡愁、体验乡愁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如何在旅游管理研究中使用严谨规范的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
李彬, 王莎, 王节祥, 李亮, 余志远, 龚奕潼
旅游导刊    2024, 8 (1): 1-29.   DOI: 10.12054/lydk.bisu.259
摘要0)   HTML1)    PDF (18271KB)(1)    收藏

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当前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研究中应用普遍,但学界对于这两种方法的本质特征、评价标准和关键操作步骤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不清晰之处。因此,本文围绕如何用好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得出主要结论为:(1)高质量的质性与案例研究方法具有5个主要特征,即研究设计具有高可信度及高可靠性、样本与案例选择与研究问题及研究范式相匹配、数据分析过程严谨及规范、理论构建能找到“最优区分”平衡点、文章写作注重研究方法的独特性。(2)学界需要深入反思扎根理论的内涵体系并规避4种典型误区,要重视处理理论抽样、编码技巧、信效度检验等核心问题。(3)扎根理论数据分析的规范性特别是编码过程在文章中的说明与展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数据进行“持续比较”与合理解释才是扎根理论数据分析的核心,不能为了编码而编码。(4)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构建可以概括为“数据 — 概念 — 概念间关系 — 理论”逻辑链条,首先是从数据到概念,即通过将案例数据进行压缩和抽象,使之与相关概念联系到一起,其次是概念间关系及理论解释,即将这些概念以一定的逻辑联系起来,描述案例现象的模式,解释其背后的机制。(5)案例研究适用于揭示理论机制和构建新理论,选择相匹配的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提升案例研究的质量,根据理论类型不同可将案例研究分为过程理论型和因素理论型,且分别适配不同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旅游及酒店业免接触服务研究综述
刘春, 陆希铭, 赵琦
旅游导刊    2024, 8 (1): 104-131.   DOI: 10.12054/lydk.bisu.233
摘要0)   HTML0)    PDF (16417KB)(1)    收藏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免接触服务逐渐成为旅游及酒店消费领域新兴的重要现象。为填补免接触服务领域相关文献系统性综合分析的空白,本文在全面回顾现有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免接触服务类型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有四大研究主题,分别是从消费者角度开展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从组织角度开展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从免接触服务失败与补救策略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和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的综述类研究,最后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基于“需求 — 供给 — 支持”框架的组态分析
查建平, 李程, 谭庭, 贺腊梅, 徐单单
旅游导刊    2024, 8 (1): 30-59.   DOI: 10.12054/lydk.bisu.246
摘要0)   HTML0)    PDF (17252KB)(1)    收藏

文旅融合是实现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补齐旅游业发展短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本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区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展开评估,随后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需求、供给和支持3个方面的驱动条件探究我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我国文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区域异质性。(2)从我国整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来看,需求与支持条件起重要作用,居民消费能力与区位交通条件的作用尤其突出。(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主要为需求 — 支持条件叠加型发展路径,中部则呈现出支持条件驱动型与需求条件驱动型两种发展路径,西部存在需求条件驱动型与需求 — 支持条件叠加型两种路径。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供给、需求、支持多重条件的协同匹配,根据地方发展条件切实调整文旅开发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核心驱动能力以突破发展瓶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反事实思维视角下限时促销对旅游直播消费者即时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雨晨
旅游导刊    2024, 8 (1): 60-81.   DOI: 10.12054/lydk.bisu.237
摘要0)   HTML0)    PDF (14093KB)(1)    收藏

限时促销作为一种条件促销模式,已成为提升旅游直播营销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旅游直播领域的限时促销。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探究旅游直播中限时促销对消费者即时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文以目标导向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反事实思维视角,通过两项情景实验对此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1)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直接激发消费者的即时购买意愿,其中限时折扣形式比限时赠品效果更好;(2)当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上行反事实思维时,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诱发消费者的预期作为后悔,从而降低即时购买意愿;(3)当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时,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诱发消费者的预期不作为后悔,从而提升即时购买意愿。研究结果揭示了旅游直播限时促销所具有的双面性,丰富了旅游直播营销的相关研究,可为旅游企业合理采取网络促销措施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声景偏好的运河文化带声景质量优化研究——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例
张一, 崔建周
旅游导刊    2024, 8 (1): 82-103.   DOI: 10.12054/lydk.bisu.245
摘要0)   HTML0)    PDF (12808KB)(1)    收藏

声景观对遗产地、生态环境、公共游憩空间均有重要作用,运河文化带是涉及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的多重复合空间,因此研究运河文化带的声景观实属必要。本文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案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模式,并结合P-F模型分析,提出声景质量改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呈现出特殊模式,最喜爱运河特征声,其次是运河生活声,最厌恶扰民声;对体现运河文化、具体河段地方特色的特征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非特征性声音的偏好;对反映历史怀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反映当下生活声音的偏好;特殊偏好模式的形成源于人们对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对运河记忆的建构;年龄、是否当地居民、游览频率也会对运河声景观的偏好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因此,相关管理者应深挖和再现运河特征声,改善运河生活声,并对具体声音元素进行正向或负向设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