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江帆, 林珊珊, 应天煜, 潘冰, 周亚庆
旅游导刊    2022, 6 (4): 68-104.   DOI: 10.12054/lydk.bisu.204
摘要464)   HTML931)    PDF (22589KB)(322)    收藏

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文献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审视,忽视了对现有应用状况的回顾及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本文选取截至2021年1月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上的358篇文献,根据数据来源将旅游大数据划分成用户生成内容数据、设备数据及事务型数据三大类,探索旅游大数据领域的宏观研究历程,之后分别从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3个维度对每一类数据类型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旅游大数据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研究主题、数据特征和分析技术上都有所创新,但不同类型数据的研究分布并不均衡,未来可以从研究主题、数据获取途径及分析技术等角度进一步深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述评
张鹤, 王庆生
旅游导刊    2022, 6 (3): 86-101.   DOI: 10.12054/lydk.bisu.198
摘要281)   HTML6615)    PDF (10087KB)(181)    收藏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6—2021年国内外共计802篇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学科、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遗产旅游领域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真实性与文化认同是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研究侧重人性需求视角,国内则注重在地性供给;关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将成为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发挥: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构建
罗秋菊, 郭云娇
旅游导刊    2022, 6 (3): 1-18.   DOI: 10.12054/lydk.bisu.202
摘要258)   HTML6736)    PDF (11649KB)(211)    收藏

本文融合媒介事件和赛事杠杆理论视角,构建了一个探索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最大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遗产价值对主体“人”的福祉的提升作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分别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客体的非物质遗产与物质遗产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内容的设计。本研究提出:(1)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其遗产价值并不具备自然的自生性、自发性与自动性,但通过前期的规划、设计与评估工作,可对其价值的激发实现预先性的生产和主动式的建构;(2)“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建构者、使用者、价值评判者、受益者,将“人”作为赛事遗产问题研究的主线与核心,可以打开目前遗产研究“黑箱”,发现主动调控遗产问题的路径;(3)媒介事件与赛事杠杆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可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研究提供较好的理论视域,进而实现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及其价值的主动与动态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游客旅游审美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
罗文斌, 丁德孝, 裴娇阳
旅游导刊    2022, 6 (3): 62-85.   DOI: 10.12054/lydk.bisu.189
摘要255)   HTML2056238543)    PDF (14222KB)(370)    收藏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游客审美行为影响研究对深入理解旅游活动审美本质,厘清游客审美行为驱动机制,创建“知美—悟美—尚美”的旅游新风尚,探究旅游高质量发展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加入旅游审美认知变量,构建了游客审美行为意向影响构念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审美认知、审美行为态度对旅游审美行为意向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审美认知影响作用最大,是关键因素,行为态度次之,是重要因素;(2)游客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对审美行为态度具有正向主导作用,并通过主导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审美行为意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以“民”之名:民宿认知的三种层次
杨丽娟
旅游导刊    2022, 6 (4): 25-41.   DOI: 10.12054/lydk.bisu.203
摘要236)   HTML874)    PDF (10531KB)(184)    收藏

民宿作为当下非标准住宿的一种类型,以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今住宿多样性的代表,吸引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聚焦民宿概念的关键词“民”,勾勒出民宿概念的话语、内涵和核心,分别是民之序——位置表述变化、民之形——地方文化表征、民之情——主客情感表现。探析其所形成的民宿概念的3种层次结构,即从外层的表述吸引到中层的文化吸引再到里层的关系吸引。民宿概念开始从话语走向实践,系统性地从住宿“所有”的“人”“物”互动延伸到住宿“所在”的“人”“地”互动再到住宿“所育”的“人”“人”互动。民宿从外在的物化景观转向内在的情感建构,呈现出“物”(民宿)、“人”(旅游者与民宿主人)、“地”(目的地)之间的交互关系。基于这种转向的互动是民宿从一种补充住宿走向类型住宿的根本原因,更是民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论旅游研究中的若干本质问题
厉新建, 宋昌耀, 顾嘉倩
旅游导刊    2022, 6 (5): 12-27.   DOI: 10.12054/lydk.bisu.209
摘要216)   HTML401)    PDF (1766KB)(351)    收藏

本文梳理了旅游研究的不同视角及若干学术问题,主要关注旅游的本质和现实意义、应对旅游需求变化的主要思维、旅游研究深化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3个话题。首先,本文从旅游的必需性、时空性视角探索旅游的本质,并基于多个维度对旅游体验类型进行划分;其次,从场景思维、平台思维等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旅游需求变化的基本方向;最后,就推动旅游学术研究,提出在方法上要注意采取“问题的学术”、在数据选择上要注意“学术的道德”两个核心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视域下旅游资源开发创新路径研究
龙江智, 朱鹤, 张方馨
旅游导刊    2022, 6 (3): 19-41.   DOI: 10.12054/lydk.bisu.197
摘要199)   HTML6452)    PDF (14311KB)(178)    收藏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逻辑主轴,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对全域国土实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管控约束。因而,如何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旅游刚需”与空间治理的“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1)创新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方法,从消费视角转向“生产+消费”双重视角,从关注吸引力转向聚焦体验价值,从资源单体转向综合地块,从静态认知转为动态评价;(2)变革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逻辑,以空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空间识别—空间诊断—空间规划—空间重构”的技术路线编制规划;(3)创造性地衔接旅游产业用地需求,通过争取旅游用地单列、旅游弹性用地、点状供地等措施,谋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行为有效融入国家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平台;(4)创新转换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借助推广生态旅游模式、促进“旅游+科技”融合、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旅游集聚化开发、创意利用非优旅游资源等方式,摆脱粗放式“野蛮增长”,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治理下我国旅游资源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现代性、去个性化与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
刘佳, 滕金凌
旅游导刊    2022, 6 (3): 42-61.   DOI: 10.12054/lydk.bisu.196
摘要192)   HTML6397)    PDF (12510KB)(168)    收藏

旅游文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从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来看,现代性与去个性化是引发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为逃离现代性而参与旅游活动,在现代性作用下,游客的真我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会形成求解脱心理、占有意识及后现代性诉求未满足感,从而导致游客不文明旅游现象。在群体中匿名的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时,群体性与匿名性会产生去个性化效应,致使游客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很可能遵循群体规则,效仿其他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因此,应不断满足游客的愉悦性、个性化和体验性等需求,缓解游客的多重疏离感;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游客的自我察觉,弱化去个性化效应,强化文明旅游宣传的示范引领,有效引导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营造文明、健康和绿色的旅游氛围,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化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城乡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卫飞, 石少湘, 袁琳
旅游导刊    2022, 6 (5): 50-68.   DOI: 10.12054/lydk.bisu.210
摘要189)   HTML432)    PDF (1921KB)(384)    收藏

城乡差异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但现有文献多将研究重点聚焦在经济层面,忽视了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探讨。本文从休闲角度出发,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年度数据,运用潜类别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混合模型,探讨了我国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城乡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城市居民整体休闲参与频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城乡居民休闲参与类型的差异明显,城市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发展完善型休闲活动当中,农村居民则较少选择高质量的休闲活动;(3)导致城乡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差异的因素主要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因素以及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个体因素。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我国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旅游直播中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亚莉, 刘艳, 谷慧敏, 刘璐, 顾慧茹
旅游导刊    2022, 6 (4): 42-67.   DOI: 10.12054/lydk.bisu.200
摘要186)   HTML822)    PDF (15884KB)(134)    收藏

旅游直播已发展为旅游业新的营销手段之一,如何有效促进观看直播的顾客产生购买意愿已成为行业和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旨在研究旅游直播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并试图探索沉浸体验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旅游直播中的顾客参与对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但不同参与行为对旅游产品购买意愿的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合作行为对顾客购买意愿影响显著。沉浸体验中介了顾客参与和购买意愿,并在人际互动和购买意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旅游直播营销在实践中应重点培养与顾客的合作行为,同时,主播在与顾客互动的过程中应注重营造顾客的沉浸体验氛围,以提升直播顾客购买旅游产品的意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黑色旅游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经龙, 蒋韶檀
旅游导刊    2022, 6 (6): 76-96.   DOI: 10.12054/lydk.bisu.212
摘要181)   HTML1367)    PDF (12695KB)(157)    收藏

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方式,为构建与完善旅游学科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库作为对象数据库,对1999—2021年中国黑色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研究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1999—2007年)、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4年)和稳步推进阶段(2015—2021年);黑色旅游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学者间合作、交流较少,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在国内黑色旅游研究知识演进过程中,有 10 篇文献起到了关键作用,是该领域较重要的知识基础;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黑色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黑色旅游资源、黑色旅游者和黑色旅游开发等方面。所以,未来黑色旅游研究应创新思路,提升研究数量和质量;增强黑色旅游学者或学术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多视角研究黑色旅游,完善黑色旅游学科体系,拓展黑色旅游研究的其他学科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国内节事研究回顾与述评
刘芸希, 夏宪玲, 陶长江
旅游导刊    2023, 7 (1): 85-107.   DOI: 10.12054/lydk.bisu.199
摘要180)   HTML64)    PDF (15743KB)(206)    收藏

为全面了解节事这一旅游学研究热点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历程,以1999—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1 287篇节事活动文献为研究数据,使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研究作者、研究机构、文献关键词等方面绘制图谱。研究发现:国内节事研究自1999年以来,大致可分为起步、初步发展、快速上升和稳步发展4个阶段,国内大型节事实践效应和国家政策文件指引是导致各阶段节事研究主题和内容变迁的重要原因;有4个主要研究团队,但研究团队间缺乏交流合作;研究机构主要是本科类高校的体育学院、旅游学院及研究中心,并随时间推移,由东部沿海省份高校向川、渝、陕、豫、湘等内陆省份高校拓展;节事研究持续得到学界关注,但研究视角仍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尚待丰富。建议未来多关注社区性节事活动,创新研究方法,重视节事教育以及节事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对失败节事案例的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场景与国民舒适物构建:一个概念演进的分析视角
薛雨萌, 周永博, 李东晔
旅游导刊    2022, 6 (5): 28-49.   DOI: 10.12054/lydk.bisu.211
摘要150)   HTML402)    PDF (1845KB)(228)    收藏

舒适物与场景是特定时代语境的产物,与主流价值观念存在深刻的联系。在社会价值观念变迁过程中,人们对舒适物内涵的理解也处在流变与生成之中。为了剖析变迁的社会动力与价值观念生产过程,本文对舒适物这一文化形式的生成特征进行解构,分析由需求伴生的舒适物生成中的“回归自然舒适物”“消费类舒适物盛行”和“迈向后工业时代的场景与舒适物”等主流演变趋势,旨在为中国语境的场景与国民舒适物发展提供思考及建议。本文认为,后工业化时代是见证城市规划者、设计者、创意文化工作者联合创造的时代,他们将共同致力于将文化创意、艺术审美等要素注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构建场景与国民舒适物不应只是基础设施的搭建与组合,还需融合美学、文化等要素,重视审美之于人的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人成为现代人的重要途径——流动性与现代性视角下旅游者空间行为的意义
黄潇婷, 邵卫芳
旅游导刊    2022, 6 (4): 1-24.   DOI: 10.12054/lydk.bisu.201
摘要146)   HTML737)    PDF (16663KB)(154)    收藏

旅游者为什么要出行,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有什么意义?本文尝试从流动性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参照“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途径与标志”这一逻辑,假想了“流动性背景下旅游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场景,从独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统一两个阶段探讨旅游者空间行为在流动性背景下的意义;进而提出了“旅游者空间行为是人成为现代人的重要途径”的理论假说,并从起点、标志和身份3个层面论述了旅游者空间行为之于“人成为现代人”的意义。为回应龚鹏程将旅行的意义归结为“动物之本能”并融入“人类的文明”生成与演化宏观框架,本文在流动性与现代性视角下将旅游者空间行为的意义归结为“现代人之本能”并纳入“现代文明”生成与演化的框架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旅游研究中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进展及发展建议——以2000—2021年的文献为例
汪秀琼, 黄安琪, 梁肖梅, 吴小节
旅游导刊    2022, 6 (5): 69-92.   DOI: 10.12054/lydk.bisu.206
摘要139)   HTML376)    PDF (1907KB)(257)    收藏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在旅游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宽,并且以独特的方法论范式揭示了环境、旅游者、旅游产品等多重主体的关系网络运行模式。本文以2000—2021年SSCI、CSSCI数据库收录的70篇相关文献为样本,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方法,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与刊物分布、论文类型、数据获取方法、ANT在不同旅游研究主题中的应用、中英文文献的研究差异5个方面总结ANT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论文发表数量呈阶段性上升趋势;论文类型以定性经验型为主;数据获取方法以案例研究、田野调查、二手数据等为主;研究主题聚焦在理论和研究发展、遗产和环境问题、旅游产品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4个方面;中英文文献的研究主题及ANT应用深度存在差异。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议题
王兆峰, 王金伟, 王梓瑛, 孙洁, 张圆刚, 明庆忠, 周永博
旅游导刊    2023, 7 (1): 1-18.   DOI: 10.12054/lydk.bisu.226
摘要128)   HTML23)    PDF (11342KB)(116)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本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机遇挑战、战略重点、逻辑进路等重要科学议题展开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更高品质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和平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把握。(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逻辑和推进逻辑。(3)可从旅游产品优质供给、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建立更具韧性的文旅供给、激活引导普惠全民的文旅消费、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服务体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5)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是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触“景”生“情”——旅游场景对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影响研究
王诗韵, 张辉
旅游导刊    2022, 6 (6): 21-52.   DOI: 10.12054/lydk.bisu.208
摘要125)   HTML1824)    PDF (18806KB)(134)    收藏

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情感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优势的强弱。旅游目的地品牌至爱反映了游客对目的地深层次的情感关系,让游客爱上目的地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终极追求。本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效果层次模型等理论,建构了赋情利益、赋能利益和赋意利益中介旅游场景对目的地品牌至爱影响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旅游场景中的物理要素对目的地品牌至爱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物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对目的地品牌至爱的总影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赋情利益和赋意利益中介了物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对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影响。本研究为目的地管理组织采用目的地品牌至爱战略提出了管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旅游研究的培根方法与理论建构的NOMA原则
戴斌
旅游导刊    2022, 6 (5): 1-11.   DOI: 10.12054/lydk.bisu.213
摘要111)   HTML214)    PDF (1691KB)(233)    收藏

观察、分类和描述旅游者、旅游活动及旅游生产者是研究者认识实践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旅游学科应坚持与实践同行,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选择调查主题与研究课题,从国情和实践出发去建构理论。学术界和青年学者应致力于做能够解决旅游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如何看见乡愁?——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识别与表达
蔡礼彬, 张子彧
旅游导刊    2023, 7 (1): 19-40.   DOI: 10.12054/lydk.bisu.216
摘要109)   HTML14)    PDF (12711KB)(78)    收藏

“乡愁”作为乡村审美的重要主题,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保存集体记忆、延续乡土文化的重要角色,亦能作为一种“景观符号”被表达。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青岛市王哥庄街道为案例地,在视觉语境中,立足于“乡愁能够以景观的方式呈现”这一命题,通过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游客与在地居民双主体对当地“乡愁景观”的识别与凝视过程,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乡愁的社会文化意义建构逻辑。结果显示:(1)王哥庄乡愁景观系统由“味道记忆类”“仪式场景类”“生活环境类”3种要素构成,各类景观符号动静结合,既有整体又有细节;(2)乡愁本身具有时代性和主体性,它因时代的变迁和情感视角不同而被建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本研究中,乡愁景观的最终符号属性包含生态、文化、情感、社会价值4个维度,并随时代发展体现出反思性、前瞻性的特点;(3)视觉感官确实能够直接刺激乡愁记忆泛起,但乡愁情感的深入体验往往是多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重视乡愁景观的表达,建立起一种“多重具身视觉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何以触发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基于SEM和fsQCA的混合分析
邹蓉, 王澳, 郭朴, 蔡佳静
旅游导刊    2022, 6 (6): 53-75.   DOI: 10.12054/lydk.bisu.205
摘要99)   HTML1326)    PDF (13919KB)(105)    收藏

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机理,对旅游虚拟社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用户感知的旅游虚拟社区特征出发,引入依恋理论探讨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混合的方法。研究发现:旅游虚拟社区用户感知特征对情感依恋的两个维度(人际依恋和群组依恋)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不能直接影响其价值共创行为,需要通过情感依恋的中介作用才能激发行为效应,其中群组依恋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得出两类产生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组态模式,其中娱乐性是用户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群聚性、信息源影响力、群组依恋和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核心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前范式时期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性状——管窥《旅游研究年报》创刊十年
赵红梅
旅游导刊    2022, 6 (6): 1-20.   DOI: 10.12054/lydk.bisu.217
摘要87)   HTML2176)    PDF (13076KB)(101)    收藏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勃兴与《旅游研究年报》期刊的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互相促进关系。《旅游研究年报》的创刊是西方旅游社会科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该刊的早期发展主要依托社会科学各门类的介入性研究,其中文化人类学是塑造其早期发展轨迹的五门重要学科之一;同样,《旅游研究年报》也是建构旅游学各门类(包括旅游人类学)子学科的重要平台。本研究以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窥探知识生产的变迁与相关学科的命运,从《旅游研究年报》的创刊实践中缕析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前范式”性状,为理解其动态发展过程奠定认识基础,并树立反思之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阿者科计划”的个体特殊性超越与边界约束——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
王维艳
旅游导刊    2023, 7 (1): 41-61.   DOI: 10.12054/lydk.bisu.219
摘要80)   HTML12)    PDF (12383KB)(95)    收藏

“阿者科计划”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落地的首个实践案例,成功破解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逻辑,为全球旅游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明晰其参考价值,本文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该计划的实践逻辑及其普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研究认为:(1)阿者科村的遗产身份以及中国文物管理制度,构成了该计划实施的结构性边界约束,并由此决定了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之特殊性面向,而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运作又为遗产保护和旅游股份制经营提供了经济与制度的双重保障,使其得以超越个体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群体普遍性。(2)文物遗产管理制度与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共同建构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保障了旅游吸引物权得以实现股权制运作,并最终有可能重新确立一种正义的遗产型乡村旅游场域的“信念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邮局订阅启事
旅游导刊    2022, 6 (5): 11-11.  
摘要75)      PDF (1120KB)(10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生产研究——以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为例
李爽, 苏亚妮, 尹博诗, 王纯阳
旅游导刊    2023, 7 (1): 62-84.   DOI: 10.12054/lydk.bisu.215
摘要74)   HTML14)    PDF (14905KB)(86)    收藏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为案例地,运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消费者感受到来自政府和规划设计者的权力规训和引导;空间形象塑造和规章准则作为开发运营商主要的资本规训因素对消费者及经营服务者产生影响,消费者表现出“认同、顺应”的行为策略,但消费者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与权力、资本规训展开博弈;权力话语主体和消费话语主体在夜间经济集聚区空间中同时进行生产,营造出新的空间实践。文章旨在推动城市后现代消费空间的塑造及夜间经济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基于旅游体验的视角
沈鹏熠, 万德敏, 李金雄
旅游导刊    2023, 7 (2): 22-54.   DOI: 10.12054/lydk.bisu.218
摘要50)   HTML5)    PDF (1546KB)(28)    收藏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增进游客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体验价值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也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体验满意度在信息传播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实现性快乐和享乐性快乐的影响中均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替代者吸引力负向调节了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行政监管服务质量对体验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共设施服务质量、便民惠民服务质量对体验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元结构,扩展了游客幸福感的研究情境,明确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及提升游客长期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与理论阐释
王金伟, 朱竑, 宋子千, 张环宙, 张怡佳, 张高军, 雷婷
旅游导刊    2023, 7 (2): 1-21.   DOI: 10.12054/lydk.bisu.227
摘要36)   HTML6)    PDF (1374KB)(22)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理论逻辑、影响机制、发展战略、实现路径等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与文脉延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2)乡村旅游发展要聚焦需求和供给规模,重视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3)乡旅微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需要通过激活亲缘网络、提升培育精度、打造产业集群等路径激发共同富裕的活力。(4)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迈入高质量供给的新阶段。(5)共同富裕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关系,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定位,提高供给水平,利用好文化成果,探索改革创新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亲情化管理的酒店员工稳定机制研究
冯郑凭 吴娜妹 郑仕杰
旅游导刊   
录用日期: 2023-05-09

28. 旅游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分析框架与案例分析
尚前浪, 明庆忠, 李梦雪
旅游导刊    2023, 7 (2): 79-94.   DOI: 10.12054/lydk.bisu.214
摘要18)   HTML2)    PDF (1426KB)(9)    收藏

旅游波动导致旅游地家庭生计恢复面临难题,旅游生计恢复力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通过梳理旅游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分析生计恢复力与可持续生计途径的理论关联,本文创新性地将可持续生计与生计恢复力相融合,把文化适应力作为生计恢复力的重要内容,构建了具有多层视角和动态特征的旅游生计恢复力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云南大理村落案例对旅游生计恢复力的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和协同治理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拓展了可持续生计理论视域,完善了旅游生计恢复力理论体系,指出未来应加强旅游生计恢复力测度方法、多层次案例对比、演化机制和协同治理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酒店研究35年:基于《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发文的量化分析
王媛, 顾依秋, 冯学钢
旅游导刊    2023, 7 (2): 95-123.   DOI: 10.12054/lydk.bisu.207
摘要17)   HTML2)    PDF (5066KB)(8)    收藏

本文选取1986—2020年发表在《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这两本期刊上的598篇酒店研究文献作为样本,识别其研究的主要贡献者、贡献机构及合作网络特征,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进行人工编码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酒店研究经历了多维转向,包括研究导向由管理实践转为学术创新,研究视角由以企业为主体转向以人为主体,研究性质由概念性研究转向以假设检验为目的的实证性研究,其中2001—2005年是我国酒店研究多维转向的重要过渡阶段。此外,本文还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两个领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转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机器人性能特征如何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基于创新抵制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的双重视角
吴慈恩, 皮平凡, 关新华
旅游导刊    2023, 7 (2): 55-78.   DOI: 10.12054/lydk.bisu.220
摘要17)   HTML4)    PDF (1504KB)(7)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服务机器人“走进”餐厅,与一线员工合作向顾客提供服务成为常态,服务机器人(Service Robot)的使用影响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且目前的研究多“重顾客轻员工”。基于此,本研究从创新抵制与资源保存双重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服务机器人四大性能特征与员工工作幸福感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对机器人技术焦虑与员工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餐饮服务机器人的生命力与感知安全两项性能特征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机器人技术焦虑与员工工作投入在生命力与感知安全两个变量与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关系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2)餐饮服务机器人的生命力与感知安全显著地负向影响员工的机器人技术焦虑;(3)员工的机器人技术焦虑负向影响员工的工作投入,并会降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4)工作投入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本研究拓展了餐饮领域服务机器人对员工的影响研究,丰富了服务机器人应用在员工层面的研究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大数据应用视角下旅游流国际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朱 鹤 龙江智 刘家明 张书颖 林诗然
旅游导刊   
录用日期: 2023-05-09

32. 北京居民对 2022 年冬奥会支持度研究:爱国情感、复杂国际环境感知
许忠伟 包倍增
旅游导刊   
录用日期: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