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与情感研究:现状与进展
马天, 谢彦君
旅游导刊    2019, 3 (2): 82-101.   DOI: 10.12054/lydk.bisu.92
摘要1370)   HTML243)    PDF (1521KB)(6231)    收藏

情感在旅游体验中至关重要,对游客满意度、口碑和重游率有重要影响。目前旅游体验中的情感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1)从思辨角度对旅游体验中情感的探讨;(2)探讨情感与满意度、忠诚度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3)对某种具体情感的研究;(4)探讨影响情感评价的因素;(5)情感的测量;(6)其他相关研究,如利用大数据进行游客情感体验研究。尽管已有研究在不同研究情境下探讨了情感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对情感前因变量以及具体情境中情感触点的识别研究较为有限,这应成为学者进行旅游情感研究的关注点。唯有如此,方能深化对情感体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设计旅游产品,提升游客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社交媒体应用对中国旅游者的社会化影响研究——基于社交媒体网站数据的分析
王静, 李莉
旅游导刊    2018, 2 (2): 27-39.   DOI: 10.12054/lydk.bisu.62
摘要1547)   HTML333)    PDF (1570KB)(5836)    收藏

社交媒体网站为中国用户提供了开放的交流空间,让用户可以自由交流思想情感以及对旅游和生活的认知见解,除此之外还为用户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新途径。本文应用内容分析法,对在中国使用广泛的、与旅游有关的3个社交媒体网站搜索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旅游者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分享和社交分享。本文认为,社交媒体不仅是信息沟通渠道,也促进着中国旅游者的社会化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
王佳果, 韦俊峰, 吴忠军
旅游导刊    2018, 2 (3): 66-80.   DOI: 10.12054/lydk.bisu.71
摘要1113)   HTML90)    PDF (1593KB)(4578)    收藏

对全域及全域旅游概念的起源、演变进行梳理与反思,对于全面理解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从学术概念、发展理念、行动策略3个层面去理解或践行全域旅游,学术概念的再生产主体主要是学界,发展理念的再生产主要在政界和学界,行动策略的再生产主要在政界和业界。从全域旅游的倡导主体、发展主体、受益主体的多重主体审视视阈下,全域旅游重点需要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目的地问题、制度问题、产业问题、人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国内外审美体验在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龙娅琳,吴俊
旅游导刊    2020, 4 (3): 87-104.   DOI: 10.12054/lydk.bisu.144
摘要1371)   HTML43)    PDF (1559KB)(4512)    收藏

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审美体验理论的提出和深化,为研究者重新认识旅游体验提供了新视角。首先界定了审美体验的内涵、特征、层次,然后追溯了审美体验的理论渊源,指出审美体验的跨学科理论基础包括主客一体说、格式塔原理以及场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旅游领域中应用审美体验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献,发现审美体验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在旅游者审美感知、旅游者审美情绪、旅游体验的审美价值3个方面;最后依据审美体验的理论层次关系,构建了审美感官、审美情感、审美精神3个层面的审美体验旅游研究框架,提出走向审美生态系统的旅游体验研究方向和设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 SCCT 理论的网络舆情危机后旅游地形象修复策略研究——以“丽江打人毁容”事件为例
蔡礼彬, 朱晓彤
旅游导刊    2019, 3 (1): 21-42.   DOI: 10.12054/lydk.bisu.95
摘要1682)   HTML181)    PDF (2174KB)(4438)    收藏

越来越多的旅游危机事件由社交媒体曝光、推动、放大,网络舆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结合情境危机传播理论(SCCT),通过分析2017年影响力最大的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丽江打人毁容”事件,着重挖掘、梳理并分析事件危机情境、政府回应策略、媒体相关报道、公众反应等内容。研究表明,该事件危机情境复杂,混合了意外和可预防两种危机类型,而丽江政府回应时以指示性信息和否认策略为主,与SCCT主张的回应策略有很大偏差,致使危机处理效果不佳。最后,本文针对旅游地政府在形象修复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同时对SCCT进行局部优化,使其更好地为目的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酒店收益管理绩效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综述与展望
李沐纯, 马素云
旅游导刊    2017, 1 (4): 71-88.   DOI: 10.12054/lydk.bisu.29
摘要684)   HTML65)    PDF (1124KB)(4379)    收藏

收益管理是酒店业提升收益和利润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国内对酒店收益管理的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尤其是对收益管理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较不成熟,对我国酒店行业提升收益管理绩效、增强企业竞争力缺乏理论的指导。本文在充分检索近30年来国内外酒店收益管理领域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遵循“酒店收益管理绩效-酒店收益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逻辑框架对酒店收益管理绩效作了明确的界定,梳理了酒店收益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并对酒店收益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酒店收益管理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提出国内酒店行业收益管理未来可行的研究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社会化视角下接待业服务机器人对顾客体验的影响研究
舒伯阳,邱海莲,李明龙
旅游导刊    2020, 4 (2): 9-17.   DOI: 10.12054/lydk.bisu.133
摘要2120)   HTML114)    PDF (2225KB)(4339)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日渐普及,服务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旅游接待业,但其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已有文献和理论基础上,本文依据互联网、社交媒体中接待业顾客对服务机器人的评价信息,以及对接待业顾客和员工进行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顾客对机器人服务的感知及体验。研究发现:(1)对机器人服务的感知涉及工具、社会化两个属性,社会化属性对顾客的愉悦体验产生重要影响;(2)服务机器人通过提升服务和营造愉悦氛围两条路径改善顾客体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服务机器人影响顾客体验的概念模型。本文从社会化视角探讨服务机器人的顾客体验感知,对服务机器人设计、服务场景管理和体验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徐姣, 陈肖静
旅游导刊    2018, 2 (5): 54-72.   DOI: 10.12054/lydk.bisu.86
摘要724)   HTML186)    PDF (1534KB)(4211)    收藏

本文在对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历史街区的研究起源及概念内涵,归纳提炼出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改造的相关内容,即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两方面;从历史街区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感知、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体关系协调、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保护与价值重构这4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历史街区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从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与功能性、健全地方化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管理体系、重视社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加强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和历史街区的软件管理体系研究、提升历史街区特色化与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提出问题分析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近30年国内外节事活动游客参与动机研究述评
许忠伟, 黄彬
旅游导刊    2018, 2 (1): 56-71.   DOI: 10.12054/lydk.bisu.54
摘要857)   HTML1537)    PDF (663KB)(4072)    收藏

节事活动日益成为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游客是节事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节事活动参与者的动机研究是节事活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到节事活动中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参与者的决策和满意度等诸多方面。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节事活动游客参与动机的各方面论述,在剖析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及其存在的不足后,主要从节事参与动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动机维度、节事动机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等4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0. 旅游管理视角下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
孙瑾,杨静舒
旅游导刊    2020, 4 (3): 1-15.   DOI: 10.12054/lydk.bisu.143
摘要1712)   HTML122)    PDF (1396KB)(4065)    收藏

消费环境和消费个体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国内外学者在对旅游消费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推动了消费信息处理理论和决策理论的构建。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外消费比较决策过程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以数字平台、文化差异和可持续消费为方向的研究展望,以及线上田野实验作为研究方法的进展。国内主要体现在以营销模式变革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上。然而,当前研究仍未充分结合旅游的IHIP属性和国内旅游消费实践的发展,发挥消费决策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积极作用,难以用系统的理论和框架引领国际上的学术创新。因此,建议基于旅游领域的新现象完善信息处理和决策理论的框架,充分利用中国旅游的发展提升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体验作用路径研究: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
马天
旅游导刊    2020, 4 (3): 43-61.   DOI: 10.12054/lydk.bisu.142
摘要1938)   HTML106)    PDF (1847KB)(3763)    收藏

随着20世纪末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体验成为继商品、服务之后重要的经济提供物。旅游体验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被认为是旅游的本质。以典型的享乐型旅游产品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编码阶段,详细探讨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触点、旅游体验质量的维度以及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触点主要为环境、服务接触、人际互动、活动参与、刺激寻求与挑战技能之间的关系、目标一致性;(2)旅游体验质量由吸引性、趣味性和享受性3个维度构成;(3)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始于不同的情感触点,情感触点通过感官和意识路径作用于旅游者,由于旅游者在个性、到访次数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效价和强度的情感反应以及不同的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进而产生不同的个人结果。尤其关注旅游体验质量的前因变量和旅游体验的作用路径,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化了对旅游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者设计旅游产品、增进旅游者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述评
张鞠成, 李祎铭, 成汝霞
旅游导刊    2020, 4 (5): 79-96.   DOI: 10.12054/lydk.bisu.157
摘要1792)   HTML185)    PDF (1608KB)(3755)    收藏

智慧旅游不仅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开始实践,并取得不错成果。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旅游的缘起与国内外研究态势;接着根据文献内容,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建设框架、技术支撑、应用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当前智慧旅游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最后,归纳出智慧旅游研究的理论结构,重新审视了智慧旅游定位,并提出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国内外饭店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方法与工具述评——基于国内外2000—2012年实证研究的分析
李秋云, 徐虹, 吕兴洋
旅游导刊    2017, 1 (1): 80-105.   DOI: 10.12054/lydk.bisu.7
摘要700)   HTML180)    PDF (968KB)(3748)    收藏

鉴于饭店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对理论上探讨其前因后果变量和实践中寻找提高员工满意度举措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先对一般性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和测量进行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2000—2012年发表的有关饭店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定量测量的54篇文献从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其次,从测量方法的选择和测量工具问项的设计两个方面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反思;最后,结合目前该议题的研究局限从开发饭店业专门测量工具、建构量表心理维度、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及研究中西量表跨文化适用性问题四大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源流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一个批判性文献综述
梁增贤
旅游导刊    2019, 3 (3): 71-92.   DOI: 10.12054/lydk.bisu.111
摘要991)   HTML77)    PDF (1621KB)(3544)    收藏

旅游领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旅游学界对主观幸福感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的理解仍存在较大分歧,导致相关研究缺乏理论贡献。本文试图理清主观幸福感的源流,比较分析各种研究方法和量表,并对旅游领域幸福感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本文指出,主观幸福感属于生活质量范畴,有着多种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如享乐主义理论、期望理论、原真快乐理论、幸福主义理论和目标清单理论等。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测量量表,每一种研究方法和测量量表都有其优劣势和适用条件,需加以区分。旅游研究未来应该理清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设计,避免随意关联的因果分析,多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康复性流动视角下的健康与养生旅游研究展望
徐红罡, 王珂
旅游导刊    2018, 2 (6): 1-16.   DOI: 10.12054/lydk.bisu.100
摘要1122)   HTML295)    PDF (1557KB)(3433)    收藏

健康与养生旅游在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为描述型研究,主要关注健康与养生旅游的供给特征、需求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分析,很少有研究对旅游促进游客身心健康的机制作出理论解释。本文提出应该借鉴健康地理学中“康复性流动”的概念来理解健康与养生旅游的现象,突破目前健康与养生旅游研究缺乏理论视角和理论贡献的困境。康复性流动理论为理解流动、地方和健康提供了理论视角,可应用到健康与养生旅游研究中解释旅游流动促进健康的内在机制,同时,其理论深度和广度也可以在旅游的情境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这两者的结合可促进旅游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交叉,进一步推进对地方、流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旅游研究中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进展及发展建议——以2000—2021年的文献为例
汪秀琼, 黄安琪, 梁肖梅, 吴小节
旅游导刊    2022, 6 (5): 69-92.   DOI: 10.12054/lydk.bisu.206
摘要754)   HTML714)    PDF (1907KB)(3381)    收藏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在旅游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宽,并且以独特的方法论范式揭示了环境、旅游者、旅游产品等多重主体的关系网络运行模式。本文以2000—2021年SSCI、CSSCI数据库收录的70篇相关文献为样本,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方法,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与刊物分布、论文类型、数据获取方法、ANT在不同旅游研究主题中的应用、中英文文献的研究差异5个方面总结ANT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论文发表数量呈阶段性上升趋势;论文类型以定性经验型为主;数据获取方法以案例研究、田野调查、二手数据等为主;研究主题聚焦在理论和研究发展、遗产和环境问题、旅游产品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4个方面;中英文文献的研究主题及ANT应用深度存在差异。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在线旅游捆绑销售的价格框架对旅游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感知交易价值的中介作用与品牌认知的调节作用
吕宁, 张劲丽
旅游导刊    2019, 3 (4): 30-49.   DOI: 10.12054/lydk.bisu.120
摘要641)   HTML23)    PDF (1697KB)(3375)    收藏

整合定价与分离定价是在线旅游市场捆绑销售普遍使用的定价策略。本研究以在线旅游市场的捆绑销售现象为切入点,以采取静态捆绑方式的在线旅游企业提供的机酒套餐为研究对象,以品牌认知为调节变量,以感知获得价值与感知交易价值为中介变量,探讨不同价格框架下旅游者购买意愿的差异。研究发现:价格框架对旅游者购买意愿以及感知交易价值具有显著影响,且分离情境下旅游者购买意愿与感知交易价值得分显著大于整合情境下的得分;价格框架对感知获得价值没有显著影响;感知交易价值在价格框架与旅游者购买意愿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品牌认知在价格框架与购买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若旅游者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度较低,不同价格框架下旅游者的购买意愿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若旅游者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度较高,分离定价比整合定价能带来更高的购买意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领导社会责任取向、企业文化与一线员工服务绩效的关系研究——以旅行社为例
程珊珊
旅游导刊    2017, 1 (6): 48-65.   DOI: 10.12054/lydk.bisu.49
摘要578)   HTML18)    PDF (1043KB)(3336)    收藏

近年来,旅游服务型企业因缺乏社会责任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从组织内部来说可以把它归结为领导没有履行对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员工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以旅行社为例,基于员工视角探讨领导社会责任取向与一线员工服务绩效的关系,并通过企业文化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揭示领导社会责任取向与一线员工服务绩效关系的作用机理和机制,构建领导社会责任取向、企业文化与一线员工服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领导社会责任取向对企业文化和一线员工服务绩效都有显著影响;领导社会责任取向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一线员工服务绩效。本研究丰富了领导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对旅游服务型企业打造优质企业文化、提升一线员工服务绩效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下的情境化理论构建
李彬,哀佳
旅游导刊    2020, 4 (3): 16-42.   DOI: 10.12054/lydk.bisu.130
摘要1310)   HTML69)    PDF (1950KB)(3295)    收藏

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不断丰富发展,亟须理论研究与之相适应。首先对CSSCI期刊中有关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数量在近5年呈现下降趋势,文章研究主题的集中度、深入度和与前沿实践的关联性存在不足;进而基于对2018年一次专题研讨会中的专家发言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提出该领域前沿与热点议题,并与文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发现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与实践议题存在“脱节”与“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提出一个“跨层次、横纵交叉”的研究框架,从“成熟理论、新兴理论、已知现象和新现象”4个维度来阐释旅游企业管理情境化理论构建的思路。对国内旅游企业管理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和情境化理论构建方式,可以为旅游企业管理研究在构建理论的思路与策略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经营风险评价研究
杨勇, 任苏敏
旅游导刊    2019, 3 (6): 10-16.   DOI: 10.12054/lydk.bisu.108
摘要1590)   HTML240)    PDF (1391KB)(3192)    收藏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内部和外部风险角度,结合本地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游客、相关企业等维度构建研究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调查和网络评论搜集等途径,识别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源,设计出关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经营风险的测评指标体系;然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对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经营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游客体验、经营管理、生活环境、文化差异、市场竞争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因子,而投资回报因子的影响不显著,且经营管理风险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大,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旅游是什么?——基于政府文件的话语分析
张朝枝, 林诗婷
旅游导刊    2017, 1 (2): 20-31.   DOI: 10.12054/lydk.bisu.12
摘要664)   HTML20)    PDF (658KB)(3151)    收藏

“旅游是什么”是一个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的话题,但它又是一个影响大家共同对话基础的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对国务院、国家旅游局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旅游相关文件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分析探索政府理解的“旅游”是什么。研究发现,从旅游的属性上看,政府的各项文件中更多地将旅游理解为一项消费活动、一个经济产业,只是近期才开始关注旅游的社会福利功能。从旅游的范畴来看,政府文件中所理解的旅游包括学术界所指的休闲、游憩、户外运动等内容。从旅游的关注点来看,政府比较关注旅游的开发建设、旅游者权益(旅游安全以及旅游服务质量)以及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居民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辉
旅游导刊    2018, 2 (4): 31-51.   DOI: 10.12054/lydk.bisu.78
摘要719)   HTML120)    PDF (1544KB)(3132)    收藏

目的地居民是目的地品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目的地居民因其对目的地的熟悉、感知控制和个人投入而对目的地品牌建立起所有权感知。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结果,是促进目的地品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杭州为例,利用问卷调研法共收集762份有效数据,探讨居民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的产生路径。研究发现:居民对目的地品牌的控制感和涉入感对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熟悉感和涉入感交互正向影响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控制感和涉入感交互正向影响目的地品牌心理所有权。最后,本研究总结了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旅游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基于三层级共同前沿SBM-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谭庭
旅游导刊    2019, 3 (3): 1-27.   DOI: 10.12054/lydk.bisu.93
摘要649)   HTML88)    PDF (2492KB)(3108)    收藏

基于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假设,本文构建三层级共同前沿SBM-DEA模型(Slack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测定2000年至2014年我国3类旅游企业(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无效率与Luenberger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基于异质性考虑将无效率指标分解为行业异质性无效率、区域异质性无效率、管理差异无效率3部分,探讨其对3类旅游企业效率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区域异质性和管理差异是旅行社无效率的主要原因,行业异质性是酒店和景区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导致3种类型旅游企业无效率的关键是产出不足;(2)不同区域的旅游企业无效率水平变化的主导原因存在差异,旅行社在我国东部地区无效率增长的原因为管理差异,中、西部地区无效率增长原因为区域异质性和管理差异,星级酒店和景区在3个地区无效率增长原因均为行业异质性,同时区域异质性和管理差异也是景区无效率的重要原因;(3)管理差异和区域异质性对旅行社生产率变化贡献最大,行业异质性对星级酒店和景区生产率变化贡献最大。同时,我国3类旅游企业管理差异引致的效率提升的增长动力不同。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从现实导向到理论导向——我们应该如何做旅游经济学学术研究?
杨勇
旅游导刊    2018, 2 (1): 1-21.   DOI: 10.12054/lydk.bisu.50
摘要679)   HTML202)    PDF (889KB)(3087)    收藏

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要做好旅游经济学研究,研究者必须真正深入研究旅游现象的特点和事实,从现象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旅游实际问题的理论。经济学分析框架是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的研究和分析范式,一般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等组成。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上述范式体现为模型、数据和变量等维度。鉴于经济学理论在旅游情境中的适用性限制,在使用有关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保持必要的谨慎,紧密结合旅游业具体实际进行创新,以不断推进旅游经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原真性与标准化悖论:饮食文化的消费情境与生产者响应
曾国军, 陆汝瑞
旅游导刊    2017, 1 (1): 51-66.   DOI: 10.12054/lydk.bisu.5
摘要829)   HTML48)    PDF (855KB)(3057)    收藏

尽管饮食文化生产已经成为饭店管理和饮食地理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问题,然而目前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整合分析不同消费情境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在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协商过程。本文基于原真性与标准化的二维分析框架,将消费情境因素纳入到饮食文化生产研究之中,对不同消费情境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建构的原真性演变进行讨论,通过多案例分析,探讨生产者如何动态调整产品和服务类型,以适应不同消费情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消费情境下饮食文化生产的战略分析框架,以助推饮食文化生产理论的发展,也将为酒店、景区及其他服务企业的扩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什么是理论贡献?
秦宇
旅游导刊    2017, 1 (2): 1-8.   DOI: 10.12054/lydk.bisu.10
摘要980)   HTML445)    PDF (508KB)(3033)    收藏

本文首先对经验研究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和文献综述论文的理论贡献进行了讨论.其次,提出把理论放入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中作综合考察,是提高理论贡献的重要路径.最后,指出理论贡献和经验分析贡献会以不同方式推动学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旅游者行为研究述评(1987—2018)
白凯, 王馨
旅游导刊    2018, 2 (6): 17-32.   DOI: 10.12054/lydk.bisu.105
摘要1338)   HTML280)    PDF (1778KB)(3029)    收藏

本文利用1987年至2018年中国知网的期刊文献,对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基本状况(研究阶段、核心机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和研究话题)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视角选择、理论推进、方法使用和实践应用4个层面对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与述评。本文提出未来的中国旅游者行为研究应从对象拓展、数据获取、方法更新、理论建构4个方向深入挖掘,实现与国际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平等对话,解决中国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一带一路”旅游:投资、安全与旅游贸易调控
邹统钎, 晨星, 刘柳杉, 谢朝武, 黄锐, 吴丽云, 张一帆, 赖梦丽, 江金波, 郭祎, 王欣, 彭诗茗, 陈微
旅游导刊    2018, 2 (5): 73-98.   DOI: 10.12054/lydk.bisu.82
摘要658)   HTML185)    PDF (1482KB)(294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旅游业究竟对国民经济有多大贡献?
宋子千
旅游导刊    2017, 1 (2): 32-43.   DOI: 10.12054/lydk.bisu.13
摘要467)   HTML103)    PDF (621KB)(2910)    收藏

本文讨论了关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几个常识性问题。本文认为:旅游总收入是国内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出口的总和,本来就是GDP的组成部分,和GDP进行比较没有问题;旅游总收入并不等同于旅游业的总产值;由于旅游业概念的复杂性,计算旅游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非常困难,口径的不同往往导致结果很难进行比较;由于包含重复计算,不能将旅游投资和旅游总收入加总作为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出境旅游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看成旅游事业更为合适;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很大,但更多体现在提升区域形象、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而非投入产业的经济联系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学者国际旅游学术论文产出和影响评价——基于2001—2014年SSCI旅游论文统计分析
张凌云, 金洁, 黄玉婷, 张雅坤
旅游导刊    2017, 1 (3): 8-31.   DOI: 10.12054/lydk.bisu.22
摘要571)   HTML59)    PDF (1294KB)(2890)    收藏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已经粗具规模,旅游学术共同体日益壮大。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崛起,亚太地区在世界旅游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旅游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日趋频繁,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学者所做的旅游学术研究也越来越为国际同行所关注。为更全面系统地检视和评价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学者在国际旅游学术界的影响,本文对2001—2014年期间中国学者在SSCI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旅游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对于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也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和参照系,即用国际化视野来反观和展望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旅游领域量表开发研究进展——基于国内外六本旅游学术刊物的分析
陈钢华, 赵丽君
旅游导刊    2017, 1 (6): 66-85.   DOI: 10.12054/lydk.bisu.56
摘要1713)   HTML40)    PDF (835KB)(2864)    收藏

本文通过对1998—2017年间发表在国内外6本旅游学术刊物上的53篇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旅游研究领域量表开发的历程、主题、流程规范与心理测量学标准进行了回顾。研究发现:(1)国内外旅游领域的量表开发研究可以划分为缓慢起步期(1998—2007)和快速发展期(2008—2017)两个阶段。(2)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游客、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居民。(3)在量表开发流程方面,初始测项确定、正式样本收集、信度与效度分析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量表开发论文普遍遵循的步骤;但在构念范围确定、初始测项净化、问卷预试、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5个步骤上,不少论文尚未严格遵守基本流程。(4)绝大部分论文都严格遵守量表开发的心理测量学标准,汇报了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统计结果。本文的研究发现能为旅游领域后续新量表的开发提供主题领域选择以及流程与技术指标上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旅游的时空穿越结构机制研究
陶玉霞, 王仪舒
旅游导刊    2020, 4 (1): 12-18.   DOI: 10.12054/lydk.bisu.121
摘要1030)   HTML103)    PDF (1647KB)(2817)    收藏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内涵解读、现象考察和比较分析构建了穿越认知逻辑分析框架,然后从语义学视角应用发生学方法、心理距离理论,通过逻辑分析构建旅游时空穿越回环结构、旅游穿越过程结构机制模型,并对旅游穿越结构进行过程机制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旅游的时空转换结构是一种穿越结构,旅游穿越表现出完整的时空穿越特征,具有人类穿越式对话的典型性;旅游结构的本质是时空穿越;旅游穿越就是通过物理时空转换建立心理距离,最终达成心灵对话之目标。因此,旅游运行的核心矛盾就是解决由物理空间转换带来的交通需要和由穿越式对话带来的旅游实景营造需要,从而实现心理时空穿越。本文通过对旅游结构本质的追问,将“穿越”这一日常化语言抽象为学术语言,形成旅游学内生性概念和范畴,为旅游体验活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解释话语,并为不同类型穿越结构、穿越感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探讨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旅游耦合: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径
马耀峰, 张春晖, 刘军胜, 高杨, 庞玮
旅游导刊    2018, 2 (3): 1-19.   DOI: 10.12054/lydk.bisu.70
摘要1006)   HTML455)    PDF (1316KB)(2786)    收藏

耦合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但目前在旅游学中的应用甚少。本文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问题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剖析旅游发展中的不可持续现象,提出“旅游耦合”的新概念及其内涵;综述了耦合、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指出旅游耦合是解决旅游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的重要新路径,是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评价模型;界定了旅游耦合的研究范畴并分析了旅游耦合的研究价值;以笔者主持的关于旅游耦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案例,主要从系统评价体系、旅游耦合的时空演化与动力机制3个维度,阐述了旅游供需耦合的实践探索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动态剖析——基于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可视化图谱样本分析
魏红妮, 朱竑
旅游导刊    2018, 2 (3): 41-65.   DOI: 10.12054/lydk.bisu.69
摘要801)   HTML233)    PDF (3952KB)(2734)    收藏

本文以2002—2017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来自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中的1 657篇旅游学术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旅游研究前沿的探索位居前列,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研究中。旅游研究类型更加多样化,研究对象更加丰富,从传统的教条式研究逐渐转向批判反思性的视角,从庞大的“宏观叙事”研究不断转向“微观日常生活实践”视角,从宏观的现象描述逐渐转向对旅游个体的深层解析,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特征,为旅游学科体系完善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建构理论 *
秦宇
旅游导刊    2017, 1 (1): 1-7.   DOI: 10.12054/lydk.bisu.1
摘要915)   HTML478)    PDF (521KB)(2667)    收藏

旅游研究中理论建构的短缺限制了学术研究贡献新知识和指导实践的潜力。作者提出了促进理论建构的建议:研究者首先可以全面深入地观察、认识和描述现象;其次可以根据重要性、新颖性和可行动性等条件筛选拟提出的理论问题;最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理论。作者指出,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除了完整的理论外,未包含完整理论要素的“中间产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最后指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理论建构应该成为学者、学术刊物和学术共同体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旅游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工具(一)
李咪咪, 赵莹, 王珂, 陈芳芳, 黄杏瑜, 沈涵, 薛楠, 李渊, 付航
旅游导刊    2017, 1 (4): 89-110.   DOI: 10.12054/lydk.bisu.31
摘要458)   HTML34)    PDF (952KB)(266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博弈视角的OTA佣金模式分析
王玲, 李盟
旅游导刊    2017, 1 (2): 79-88.   DOI: 10.12054/lydk.bisu.16
摘要605)   HTML19)    PDF (1141KB)(2621)    收藏

在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背景下,酒店业的佣金问题引发诸多矛盾,以携程为代表的OTA佣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基于酒店和OTA之间的佣金模式建立了酒店占主导地位的斯坦科尔伯格(Stackelberg)动态博弈模型以及优化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进一步的求解和数值分析,分别给出了酒店和OTA在非合作和合作情形下佣金的合理范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人类学对旅游研究的知识溢出
孙九霞
旅游导刊    2019, 3 (5): 1-14.   DOI: 10.12054/lydk.bisu.127
摘要889)   HTML83)    PDF (1417KB)(2573)    收藏

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人的文化”的经典社会科学学科,对旅游情境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极富解释力。人类学在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层面对旅游研究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交叉学科——旅游人类学,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旅游学者应系统地梳理与思考人类学对旅游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形成对旅游人类学的正确认识,在对人类学进行引介、吸收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与旅游学的知识反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旅游者在线预订行为是计划行为吗?——旅游者行为惯性的影响及风险感知的两阶段调节效应研究
张江驰
旅游导刊    2019, 3 (1): 43-64.   DOI: 10.12054/lydk.bisu.88
摘要788)   HTML391)    PDF (1954KB)(2570)    收藏

随着Web2.0技术的成熟与散客化浪潮的兴起,在线旅游预订日渐受到游客的青睐。本研究从旅游者个体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阐述了旅游者在线预订行为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游客个体预订行为惯性及风险感知的干预影响。本研究对泉州、厦门、上海等地382名游客开展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对游客在线预订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力度;游客预订行为惯性对预订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风险感知在预订意向形成、预订行为发生两个阶段均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在预订意向转化成真实预订行为过程中的抑制作用更大。本研究还从旅游产品质量管理、游客行为习惯引导、预订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旅游电商平台管理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过境免签政策与入境旅游增长——基于PSM-DID方法的分析
宋昌耀, 贾然, 厉新建
旅游导刊    2018, 2 (6): 33-46.   DOI: 10.12054/lydk.bisu.87
摘要1939)   HTML192)    PDF (1567KB)(2569)    收藏

签证政策对入境旅游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过境免签政策作为一项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积极签证政策,亦成为我国促进入境旅游增长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2008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对过境免签政策的入境旅游增长效应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过境免签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入境旅游的发展,且此项政策的促进效应当即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碍于该项政策的缺陷,过境免签政策的有效性有所下降。此外,本文采用安慰剂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本文对于研究签证政策的有效性、过境免签政策实施的改进以及旅游研究领域政策评价研究方法的完善都具有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