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数据环境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数据、方法和技术
段锐, 邹统钎, 梁未哲
旅游导刊    2023, 7 (5): 66-93.   DOI: 10.12054/lydk.bisu.251
摘要377)   HTML1819235027)    PDF (17196KB)(317)    收藏

本文通过收集和筛选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20版)中与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相关的文献,从数据(来源和模态)、方法和技术(工具)3个视角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显示:用户生成内容是主要的数据来源,文本模态数据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分析法是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图像标注、图像识别等其他常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方法亦可归入此类;技术上,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深度学习技术逐渐应用于图片和视频数据分析领域;工具上,主要使用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编程调用平台或模块开展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共享住宿场景下旅游者难忘体验的形成路径研究
王锴云, 何宗威, 赵晓优, 马世罕, 叶顺, 应天煜
旅游导刊    2023, 7 (5): 23-42.   DOI: 10.12054/lydk.bisu.235
摘要249)   HTML1767)    PDF (12038KB)(288)    收藏

共享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共享住宿等体验经济新形式,在“难忘体验”的塑造方面有诸多创新。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共享住宿场景下旅游者如何基于个体互动形成难忘体验。本文基于全面体验范式,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探究共享住宿相关特征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提炼旅游者难忘体验的形成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通过功能性、情绪性和符号性3条体验路径形成共享住宿难忘体验,3条路径分别对应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难忘体验受到四大要素的影响,包括基础设施功能、服务体验、人际互动和新奇经历。研究结果可为共享经济行业优化“体验型”产品和服务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游客感官体验:研究述评与展望
吴昕阳, 梁学成, 宋航
旅游导刊    2023, 7 (5): 94-119.   DOI: 10.12054/lydk.bisu.221
摘要273)   HTML1142)    PDF (16637KB)(267)    收藏

感官是人体收集信息的核心工具。游客感官体验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通过接收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形成。目前游客感官体验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尚缺少关于该主题的系统论述与展望。本研究在对游客感官体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游客感官体验的研究态势、内容、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主题,包括概念界定和测量内容的完善、挖掘游客感官体验内在形成机制,以及丰富不同旅游阶段、目的地和不同游客类型的感官体验研究等方面,旨在丰富和提升游客感官体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国际体育休闲类公园研究:进展与展望
蒋依依, 高洁, 郭佳明, 黄旭佳
旅游导刊    2023, 7 (4): 96-119.   DOI: 10.12054/lydk.bisu.228
摘要260)   HTML5176)    PDF (14811KB)(246)    收藏

本文以 Web of Science 期刊库中的1996至2022年447篇体育休闲类公园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研究脉络、学术特征、科学问题和研究趋势,从效应、人地关系两个层面讨论体育休闲类公园的规划建设等问题,为未来体育休闲类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应用参考。未来对体育休闲类公园的研究需着重关注体育休闲类公园概念和分类、理论框架的建构、“定性 + 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研究内容上既要发挥体育休闲类公园的“体育”主体性作用,也要丰富研究场景,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旅游哲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孙九霞, 王思雅
旅游导刊    2023, 7 (6): 22-36.   DOI: 10.12054/lydk.bisu.241
摘要186)   HTML3304)    PDF (9256KB)(236)    收藏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哲学层面和价值论方面的探讨。目前,旅游更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存在,旅游产业需要面对发展话语主导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生产层面的反思。本文从旅游哲学视角出发,阐释“作为商业化的旅游”和“作为诗意栖居的旅游”两种旅游本体论,对笔者前期提出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延伸解析。在关乎“善”的伦理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主体性培育和城市的异化修复;在关乎“美”的审美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文化自为和城市的审美解放。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背景下城乡从异化到自在自为的过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
陈晔, 马季振, 李恒云, 张坤, 陈刚, 金颖, 徐虹, 唐晓云, 曹智辉, 裴嘉晖, 潘冰
旅游导刊    2023, 7 (5): 1-22.   DOI: 10.12054/lydk.bisu.244
摘要330)   HTML1770776257)    PDF (14605KB)(229)    收藏

科技已经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在宏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旅游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任务以及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中观层面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旅游目的地的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在微观层面讨论了数字视觉技术及多种数字化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及其在博物馆旅游场景中的应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面向游客提升服务品质、面向旅游企业升级要素水平、面向目的地提升大众旅游治理水平和面向资源永续利用形成绿色发展能力,使科技全面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塑造更协调、更绿色的行业发展模式,打造更具创新性、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体系,探索可持续且更具韧性的企业发展机制,以及实现更有科技含量、更智慧的旅游治理方式。(3)数字技术推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催生了目的地与游客的“液态交互”、多主体价值共创、数字生态构建以及数字竞争力等值得研究的主题。(4)数字视觉科技赋能下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创新,可从需求导向数字化、跨领域价值共创、科技逻辑构建等路径助力我国旅游产业朝着服务创新化、产品科技化和品牌独特化方向升级发展。(5)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重塑博物馆形态、丰富博物馆展陈内容与方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造游客沉浸式体验,还可以使传播途径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徐虹, 张行发
旅游导刊    2023, 7 (6): 1-21.   DOI: 10.12054/lydk.bisu.243
摘要380)   HTML4666)    PDF (14042KB)(223)    收藏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否促进共同富裕?
赵丽红, 袁惠爱
旅游导刊    2023, 7 (4): 25-52.   DOI: 10.12054/lydk.bisu.230
摘要245)   HTML8601)    PDF (16130KB)(204)    收藏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聚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两大发展战略的内在联系,旨在探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否促进共同富裕,并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还能提升富裕度,即实现“做大蛋糕”,但仅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后才更利于“分好蛋糕”,同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共同富裕水平、富裕度以及共同度水平处于中间层的省份更有利;(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以及富裕度的正向效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影响态势,东北部现阶段未显现出影响效果,而对于共同度而言,仅在中西部呈现正向效应,且“中部>西部”,在东部地区则扩大了差距;(3)对外开放和城镇化水平会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基于此得出结论:应进一步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收入分配,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学习二十大精神 推动中国式旅游现代化
厉新建, 吴文学, 吴金梅, 宋瑞, 张辉, 周久财, 顾嘉倩, 雷海粟, 魏小安
旅游导刊    2023, 7 (4): 1-24.   DOI: 10.12054/lydk.bisu.238
摘要295)   HTML6579)    PDF (14642KB)(202)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精神,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要求、价值逻辑、机遇挑战、实践矛盾和实现路径,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面临根本性转变,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旅游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和重要契机;(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企业的健康活力和集聚发展是根本基础;(3)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回应和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方面内涵特征,审视其与旅游现代化的紧密关联;(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业事业性相协同、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等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实现的关键路径;(5)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等重点任务中,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网络游记的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媛媛, 时少华
旅游导刊    2023, 7 (5): 43-65.   DOI: 10.12054/lydk.bisu.236
摘要152)   HTML1336)    PDF (14791KB)(197)    收藏

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运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39个运河沿岸城市的旅游者网络游记中提取流动信息构建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不同因素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的共同影响。通过探究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深层影响机理,发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旅游吸引力导致长三角地区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频数分布呈现差异性;(2)旅游流集散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可达性、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共同影响;(3)核心中转城市的非替代性主要源于城市高可达性;(4)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多重驱动路径研究——基于“需求 — 供给 — 支持”框架的组态分析
查建平, 李程, 谭庭, 贺腊梅, 徐单单
旅游导刊    2024, 8 (1): 30-59.   DOI: 10.12054/lydk.bisu.246
摘要271)   HTML1604)    PDF (17252KB)(180)    收藏

文旅融合是实现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补齐旅游业发展短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本文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区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展开评估,随后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需求、供给和支持3个方面的驱动条件探究我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我国文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区域异质性。(2)从我国整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来看,需求与支持条件起重要作用,居民消费能力与区位交通条件的作用尤其突出。(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主要为需求 — 支持条件叠加型发展路径,中部则呈现出支持条件驱动型与需求条件驱动型两种发展路径,西部存在需求条件驱动型与需求 — 支持条件叠加型两种路径。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供给、需求、支持多重条件的协同匹配,根据地方发展条件切实调整文旅开发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核心驱动能力以突破发展瓶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理论内涵、效应特征及形成机制
罗文斌, 刘阳杰
旅游导刊    2023, 7 (6): 37-58.   DOI: 10.12054/lydk.bisu.240
摘要188)   HTML3156)    PDF (13964KB)(178)    收藏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如何在旅游管理研究中使用严谨规范的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
李彬, 王莎, 王节祥, 李亮, 余志远, 龚奕潼
旅游导刊    2024, 8 (1): 1-29.   DOI: 10.12054/lydk.bisu.259
摘要174)   HTML1516)    PDF (18271KB)(167)    收藏

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当前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研究中应用普遍,但学界对于这两种方法的本质特征、评价标准和关键操作步骤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不清晰之处。因此,本文围绕如何用好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得出主要结论为:(1)高质量的质性与案例研究方法具有5个主要特征,即研究设计具有高可信度及高可靠性、样本与案例选择与研究问题及研究范式相匹配、数据分析过程严谨及规范、理论构建能找到“最优区分”平衡点、文章写作注重研究方法的独特性。(2)学界需要深入反思扎根理论的内涵体系并规避4种典型误区,要重视处理理论抽样、编码技巧、信效度检验等核心问题。(3)扎根理论数据分析的规范性特别是编码过程在文章中的说明与展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数据进行“持续比较”与合理解释才是扎根理论数据分析的核心,不能为了编码而编码。(4)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构建可以概括为“数据 — 概念 — 概念间关系 — 理论”逻辑链条,首先是从数据到概念,即通过将案例数据进行压缩和抽象,使之与相关概念联系到一起,其次是概念间关系及理论解释,即将这些概念以一定的逻辑联系起来,描述案例现象的模式,解释其背后的机制。(5)案例研究适用于揭示理论机制和构建新理论,选择相匹配的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提升案例研究的质量,根据理论类型不同可将案例研究分为过程理论型和因素理论型,且分别适配不同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关系与契约:民宿企业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徐凤增, 王彩彩, 袭威, 冯立莉, 朱利敏
旅游导刊    2023, 7 (6): 77-108.   DOI: 10.12054/lydk.bisu.242
摘要167)   HTML3790)    PDF (19039KB)(164)    收藏

多元协同治理是乡村各利益主体通过合作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方式。乡村企业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为剖析乡村企业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形态、演进逻辑及治理机制,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对QS民宿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构建了乡村民宿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嵌入—行动及互动—客体”的动态因果关系,分析了关系和契约治理机制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不同阶段治理绩效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多元协同治理演进的影响。分析表明:QS企业参与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随着企业嵌入乡村的阶段而发展,其嵌入乡村的治理机制也在发生动态演进;企业嵌入乡村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机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建立了乡村民宿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嵌入分析框架,揭示了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演进过程中的动态适应规律,拓宽了乡村治理的研究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协同治理、实现良性共治提供了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具身视角下沉浸式旅游演艺体验质量评价研究
吕宁, 孙梦田, 李奇
旅游导刊    2024, 8 (2): 25-46.   DOI: 10.12054/lydk.bisu.248
摘要114)   HTML1247)    PDF (12823KB)(164)    收藏

近年来沉浸式旅游演艺发展势如燎原,相关学术研究却较为滞后,与现实发展不相匹配。除此之外,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特点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其具身性是影响游客在地体验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具体维度也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通过游客身体、感知和情境因素构建沉浸式旅游演艺体验质量评价;以网络评价为分析文本,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对沉浸式旅游演艺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较为满意;游客对具身参与和体验情境维度的评价较好,而对产品感知和服务感知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IPA分析结果显示演艺内容要素处于重点改进区。本研究拓展了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具身体验的研究情境,并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品质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陆林, 陈劼绮, 毕珊珊, 许艳, 崔静, 方叶兵
旅游导刊    2023, 7 (6): 59-76.   DOI: 10.12054/lydk.bisu.239
摘要145)   HTML3255)    PDF (11028KB)(145)    收藏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乡愁的文化、情感和记忆特性,构建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量表,使用SPSS软件提取出景观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5个要素,分析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愁的内涵具有时代性,现代乡愁是一种情感追忆,是高于物质满足的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2)徽州村落旅游者的乡愁感知以景观文化为主,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和生活地域不同的旅游者在乡愁的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感知差异;(3)社会因素、触发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影响旅游者乡愁感知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需要保护和利用文化特性与共性,构建丰富的乡愁符号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期为留住乡愁、体验乡愁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旅游及酒店业免接触服务研究综述
刘春, 陆希铭, 赵琦
旅游导刊    2024, 8 (1): 104-131.   DOI: 10.12054/lydk.bisu.233
摘要82)   HTML1327)    PDF (16417KB)(115)    收藏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免接触服务逐渐成为旅游及酒店消费领域新兴的重要现象。为填补免接触服务领域相关文献系统性综合分析的空白,本文在全面回顾现有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免接触服务类型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有四大研究主题,分别是从消费者角度开展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从组织角度开展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研究、从免接触服务失败与补救策略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和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的综述类研究,最后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休闲活动视角下旅游志愿者对残障儿童家庭抗逆力提升研究
张延, 董雪旺, 孙明昊
旅游导刊    2023, 7 (4): 76-95.   DOI: 10.12054/lydk.bisu.229
摘要137)   HTML4371)    PDF (12910KB)(109)    收藏

残障儿童家庭在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承受着种种压力。本研究对15组曾得到旅游志愿者帮助的残障儿童家庭,就休闲活动中的压力事件及与志愿者的互动感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1)积极参与休闲活动可提升残障儿童家庭的抗逆能力;(2)旅游志愿者可以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对休闲活动过程中的压力事件进行新解读和新认知。本文认为:(1)在休闲活动开展前,旅游志愿者自身应注重培养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的人格特征和魅力;(2)在休闲活动过程中,旅游志愿者应通过沟通互动和情感联结的方式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将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危机和压力视为一种宝贵经验和成长机遇;(3)旅游志愿者可以在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旅游需求、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残障儿童家庭技术援助,以帮助残障儿童家庭发展乐观接纳、未来设想和逆境成长的抗逆能力。本文为探讨旅游志愿者的工作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复杂国际环境感知和爱国情感:北京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支持度研究
许忠伟, 包倍增
旅游导刊    2023, 7 (4): 53-75.   DOI: 10.12054/lydk.bisu.223
摘要137)   HTML4518)    PDF (12838KB)(107)    收藏

本文研究居民对大型赛事活动的支持度是否会受到个体情感因素的影响。引入“爱国情感”这一变量,探讨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爱国情感、复杂国际环境感知与居民支持度三者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爱国情感与居民支持度呈显著正相关;(2)复杂国际环境感知在爱国情感与居民支持度的关系中起显著正向调节作用;(3)个体置身于国家群体中,当个体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感知增强时,爱国情感得以强化,居民对大型赛事活动的支持度会进一步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国家公园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梁淑惠, 李佳妮, 黄梦蝶, 张海霞
旅游导刊    2024, 8 (2): 47-69.   DOI: 10.12054/lydk.bisu.250
摘要91)   HTML1298)    PDF (13725KB)(105)    收藏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生态文明成就体现的重要场域之一,促进其投射与感知形象的契合是提高国民认同度的关键点。本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收集武夷山国家公园官方宣传文本与携程旅行网站游客评论文本,基于旅游凝视理论,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方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语境下国家公园形象可归纳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体验、设施服务、价值地位5个维度;(2)“投射—感知”形象的核心高频词重合率仅为1/3,官方宣传内容的广泛性与游客感知体验的具体性有较大差别;(3)分维比较显示,自然资源维度的“投射—感知”形象契合度高,其他维度均存在错位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二维象限法,构建了国家公园形象的维持区域、优势区域和改进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了基于国家公园管理组织主导的策略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数字时代下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与管理
李明龙, 吕庚浩, 刘晶瑜, 孙晓洋, 李军, 张慧英, 黄丽满, 黄松山, 董诺
旅游导刊    2024, 8 (2): 1-24.   DOI: 10.12054/lydk.bisu.264
摘要187)   HTML1456)    PDF (15463KB)(97)    收藏

旅游企业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困境,主要缘于其外部市场劳动力供需匹配出错、内部岗位设置与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粗放。科技的数字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1)数字时代塑造了旅游新场景、催生了旅游新需求,这也使旅游企业劳动力需求特征与技能结构发生了转变,旅游从业者需具备数字化的管理、分析、创新、服务、学习能力。(2)数字技术(如智能机器、大数据分析)正在重塑旅游服务分工与服务职能,可以通过系统支持、人机协作等方式增强员工工作能力,并在部分领域代替人类员工进行工作(尤其在程序化重复劳动方面),其应用面广泛、能力强大,对许多领域都有结构性的影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须关注旅游数字化转型中潜在的数字鸿沟和数字公平问题,确保数字技术的智慧化和便捷化能够平等地惠及每个利益群体。(3)数字技术使得用工更加灵活,在新的工作安排、新的工作性质、新的工人地位3个方面改变了灵活用工的形态。在数字时代,需要通过深化灵活用工平台治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等措施,优化旅游企业的灵活用工管理。(4)数字时代,旅游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责任归属、数字能力提升、数据安全保护、客户隐私保护等多方面挑战,也带来了在人才识别与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和职工保留等多方面进行提升的新机遇。数字时代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必须弥合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差距,注意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道德困境,并采取开放、适应的思维方式。(5)数字技术还可以赋能旅游企业劳动力的市场以实现供需匹配,即通过信息化变革使旅游企业劳动力供需数量达到动态平衡,通过知识化完善劳动力供需结构,通过平台化推动劳动力供需双方链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反事实思维视角下限时促销对旅游直播消费者即时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雨晨
旅游导刊    2024, 8 (1): 60-81.   DOI: 10.12054/lydk.bisu.237
摘要110)   HTML1681)    PDF (14093KB)(91)    收藏

限时促销作为一种条件促销模式,已成为提升旅游直播营销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旅游直播领域的限时促销。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探究旅游直播中限时促销对消费者即时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文以目标导向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反事实思维视角,通过两项情景实验对此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1)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直接激发消费者的即时购买意愿,其中限时折扣形式比限时赠品效果更好;(2)当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上行反事实思维时,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诱发消费者的预期作为后悔,从而降低即时购买意愿;(3)当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时,旅游直播限时促销能够诱发消费者的预期不作为后悔,从而提升即时购买意愿。研究结果揭示了旅游直播限时促销所具有的双面性,丰富了旅游直播营销的相关研究,可为旅游企业合理采取网络促销措施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发展新质生产力:旅游业的逻辑分析框架
马波
旅游导刊    2024, 8 (3): 1-11.   DOI: 10.12054/lydk.bisu.275
摘要62)   HTML8)    PDF (5839KB)(87)    收藏

为了建构旅游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分析框架,本文应用熊彼特创新理论梳理了从国家视域到旅游业视域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演绎线索,认为旅游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技术变革与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互为表里,引致旅游需求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的演进,推动旅游企业组织和旅游产业组织的一系列更新,进而对社会系统形成积极回馈。根据此逻辑分析框架,降低旅游交易成本和提升旅游性价比依旧是旅游业创新的核心,而虚拟旅游企业是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重要趋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TPB和TAM整合扩展模型的景区预约行为意向研究
苏悦, 张宏梅
旅游导刊    2024, 8 (2): 70-90.   DOI: 10.12054/lydk.bisu.249
摘要42)   HTML1553)    PDF (12127KB)(73)    收藏

本研究以4处上海市4A级景区为案例地,整合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围绕构念“担忧”构建游客景区预约行为意向整合扩展模型,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主观规范、景区预约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景区预约行为意向有显著直接影响;感知易用性相较于感知有用性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更为显著;因疫情产生的担忧情绪通过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景区预约行为意向。研究在理论上对传统模型进行整合拓展,从技术和管理角度为优化景区预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文化景观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姜太芹, 董培海, 杨积典
旅游导刊    2024, 8 (2): 91-109.   DOI: 10.12054/lydk.bisu.276
摘要75)   HTML1532)    PDF (14522KB)(69)    收藏

文化景观是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景观旅游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来源,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文献分析法进行辅助研究。通过从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利用及文化景观旅游感知等方面对中国文化景观旅游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今后学界可以在夯实基础、筑牢理论根基,更新研究方法、增进学科融合,拓展研究维度、深化研究内容这3个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声景偏好的运河文化带声景质量优化研究——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例
张一, 崔建周
旅游导刊    2024, 8 (1): 82-103.   DOI: 10.12054/lydk.bisu.245
摘要50)   HTML1685)    PDF (12808KB)(65)    收藏

声景观对遗产地、生态环境、公共游憩空间均有重要作用,运河文化带是涉及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游憩利用的多重复合空间,因此研究运河文化带的声景观实属必要。本文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案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索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模式,并结合P-F模型分析,提出声景质量改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运河声景观的偏好呈现出特殊模式,最喜爱运河特征声,其次是运河生活声,最厌恶扰民声;对体现运河文化、具体河段地方特色的特征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非特征性声音的偏好;对反映历史怀旧声音的偏好程度高于对反映当下生活声音的偏好;特殊偏好模式的形成源于人们对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对运河记忆的建构;年龄、是否当地居民、游览频率也会对运河声景观的偏好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因此,相关管理者应深挖和再现运河特征声,改善运河生活声,并对具体声音元素进行正向或负向设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函数的迭代和跃迁
左冰
旅游导刊    2024, 8 (3): 12-22.   DOI: 10.12054/lydk.bisu.271
摘要21)   HTML1)    PDF (6057KB)(21)    收藏

对旅游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增长路径进行了分析,从生产函数的演进视角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剖析,指出发展壮大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推动生产函数的迭代和跃迁,表现为旅游发展模态的两个转变:(1)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投入驱动、效率驱动向计算经济、数智驱动转变;(2)旅游运营模式从“规模化、标准化”“小规模、非标准化”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和“超个性化”定制。政策制定和发展应着眼于解决3个关键问题:一是新型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应不断增长;二是新旧生产力应充分融合,使传统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三是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不断提升,使新型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逐步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文旅新质生产力:内涵审视、支撑向度与实践路径
刘沛林, 徐硕
旅游导刊    2024, 8 (3): 34-47.   DOI: 10.12054/lydk.bisu.274
摘要36)   HTML1)    PDF (7951KB)(19)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和影响力,为构筑中国文旅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文旅新质生产力追求文旅融合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低碳,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文旅生产力质态。本文探讨了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梳理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框架,并从理论、要素、人才、数据和装备支撑向度提出了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探索和路径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旅游新质生产力:供需特质、创新取向与新旧之辨
杨勇
旅游导刊    2024, 8 (3): 48-57.   DOI: 10.12054/lydk.bisu.269
摘要31)   HTML1)    PDF (5940KB)(19)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广泛地渗透到旅游领域,深刻地变革了传统旅游业的生产方式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然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应用范围尚未得到清晰界定。因此,本文围绕旅游新质生产力,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辨析旅游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和特征。本文认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在供给侧方面具有创新驱动性,在需求侧更强调人本内涵,且将旅游供给与需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旅游新质生产力通过助推旅游数字生产创新、强化旅游产业链协调发展、延伸和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及体验等方式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后,本文分析了旅游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的关系,以期为探索旅游业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酒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行为的影响研究
唐健雄, 孙洁
旅游导刊    2024, 8 (3): 58-76.   DOI: 10.12054/lydk.bisu.255
摘要20)   HTML1)    PDF (12434KB)(18)    收藏

数字化转型帮助酒店结合数字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减少资源错配,实现持续绿色创新,推动酒店向生态效益型转变,因此关于酒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选取9家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实施绿色行为的酒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酒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行为的影响路径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酒店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经营效益、高层战略导向、员工素质水平、外部环境5个维度影响绿色行为,其中资源配置是基础,经营效益是动力,高层战略是导向,员工素质是保障,外部环境是调节,5个维度相互联系并共同施加作用。本文丰富了数字化及绿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酒店企业提供了相应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难点与方向
厉新建, 宋昌耀, 张安妮
旅游导刊    2024, 8 (3): 23-33.   DOI: 10.12054/lydk.bisu.273
摘要16)   HTML1)    PDF (6556KB)(18)    收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内外部环境复杂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梳理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难点与方向:首先,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并阐述科技创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及市场需求规模两个维度提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向影响机制;再次,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科技因素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最后,就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数据质量问题、人力资本问题、生产资料问题、产业生态问题、资金支持问题和生产关系问题六个关键难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旅游具身性的知识表征——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崔爽爽, 程瀚祺, 刘相军
旅游导刊    2024, 8 (3): 77-101.   DOI: 10.12054/lydk.bisu.232
摘要21)   HTML2)    PDF (17311KB)(17)    收藏

旅游者的身体是参与旅游实践的基础。近年来,旅游领域对身体主体性的关注逐渐深入,旅游具身性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视野中的热点议题。本文以Web of Science、CNKI为数据源,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将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以可视化图谱与表格的形式呈现,揭示当前旅游具身性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 海内外研究在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 旅游具身性研究脉络清晰,可划分为4个具体阶段,符合社会科学发展一般规律;(3) 研究热点整体上侧重于体验范畴内的探讨,英文文献聚焦“身体”这一核心已经显现出4类热点主题;(4) 近十年是旅游具身性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前沿议题大量显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