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美食节庆是节事旅游和美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相较于蓬勃发展的美食节庆产业,学术界对美食节庆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零散且未形成体系。鉴于此,本研究基于1997—2023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美食节庆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美食节庆研究可以划分为美食节庆参与者动机与类型、美食节庆参与者满意度、美食节庆的作用和影响3个主题集群,并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发展脉络。本文还采用基于框架的系统性述评方法,对美食节庆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整合,基于理论-情境-方法框架和前因-决策-结果框架阐释现有成果并勾勒出结构化视图,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分别测算我国省域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水平,接着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探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在全国范围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影响始终为正,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始终为负且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呈现N形变动趋势,中西部地区则未通过门槛效应检验。(2)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存在单门槛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并未通过门槛效应检验。(3)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我国整体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出U形变动态势,东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为负且随经济发展而减弱,中部地区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起到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研究基于旅游虚拟社区情境,从C2C互动视角出发,以S-O-R框架、社会交换理论和服务场景理论为基础,构建“用户间互动-用户契合-价值共创互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用户间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对用户契合的认知、情感和意动3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细分维度的影响上存在差异;情感契合和意动契合均对用户价值共创互动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情感契合和意动契合分别在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对价值共创互动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认知契合未能对价值共创互动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旨在为旅游虚拟社区价值共创提供新视角,促进旅游虚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日益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作为分析预测游客需求的重要指标,旅游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受到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据此,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借鉴相关成果引入游客感知价值为中介变量,基于城市旅游情境探讨旅游涉入与地方依恋的关系,研究游客的涉入程度对其依恋的作用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发现:(1)涉入三维度显著影响感知价值、地方依赖,自我表现/中心性显著影响地方认同,感知价值显著影响地方依赖、地方认同;(2)感知价值在游客地方依恋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其中感知价值在吸引力/自我表现/中心性和地方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自我表现/中心性和地方认同之间为部分中介,在吸引力与地方认同之间为完全中介;(3)旅游涉入和感知价值均是地方依恋的重要驱动因素。
在乡村民宿领域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升游客体验,了解刺激游客行为意向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互相作用机制,对于民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采用SOR理论,构建怀旧情感、感知价值及难忘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怀旧情感对感知价值和难忘旅游体验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怀旧情感对游客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3)感知价值正向影响难忘旅游体验和游客行为意向;(4)难忘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向;(5)感知价值和难忘旅游体验在怀旧情感和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为乡村民宿经营者提供了提升游客体验、优化民宿发展策略的理论依据及实证支撑。
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放式创新有助于酒店通过与外部伙伴合作,获取创新资源、知识和市场机会,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更有利于酒店与外部网络建立长期的合作共赢关系,以推动创新和发展。本研究结合开放式创新理论和种群生态理论,选取典型酒店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剖析酒店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动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进而构建出酒店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理论结合案例分析表明:(1)酒店开放式创新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伴随酒店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化推进,最终形成开放式创新系统;(2)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推进过程中,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动态演进;(3)酒店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是由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变革协同驱动的,不同阶段的动力源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本研究构建了酒店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揭示出酒店发展的不同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规律和趋向,并对不同阶段演化的动力源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拓宽了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在酒店这一服务业情境下的研究,并为进一步推进酒店开放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领导与员工进行线上沟通已逐渐成为酒店工作中的常态。然而,当前学术界较少关注领导与员工线上沟通对员工的影响。笔者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4组实验探讨酒店领导与员工进行线上沟通时使用emoji表情符号对员工感知的工作场所乐趣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领导与员工进行线上沟通时使用emoji表情符号会影响员工感知的工作场所乐趣;(2)在积极语境下,员工情绪强度会在领导使用emoji表情符号与员工感知的工作场所乐趣之间起中介作用;(3)在积极(消极)语境下,员工的共情能力会正向(负向)调节领导使用emoji表情符号与员工情绪强度之间的关系;(4)在积极(消极)语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会正向(负向)调节员工积极(消极)情绪强度与员工感知的工作场所乐趣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领导与员工线上沟通中emoji表情符号的使用对员工感知工作场所乐趣的影响机制,对酒店管理人员优化线上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引入拟人化机器人开展服务,但不可避免地会有服务失败的情况发生。目前鲜有研究探讨酒店服务机器人在服务失败情境下的拟人化对顾客的影响。据此,本研究基于心灵感知理论和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构建机器人拟人化与顾客服务失败容忍度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顾客对机器人服务失败的容忍度随机器人拟人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机器人拟人化会增强顾客的绩效预期(移情性),从而降低(增加)顾客对服务失败的容忍度。此外,任务类型对机器人拟人化与顾客服务失败容忍度、绩效期望与移情性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与高拟人化机器人执行机械型任务 (或低拟人化机器人执行情感社交型任务)发生服务失败相比,当高拟人化机器人执行情感社交型任务(或低拟人化机器人执行机械型任务)发生服务失败时,顾客的绩效期望较高,而对服务失败的容忍度和移情性较低。本研究揭示了机器人拟人化对顾客服务失败容忍度发生作用的两种新的中介路径(绩效期望和移情性),拓展了心灵感知理论和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应用场景。
作为饭店业首个国家标准,中国旅游饭店星级标准为饭店业的规范化运营提供了积极引导与有效监督。然而,近年来,该标准对饭店的指导作用却被不断削弱,甚至受到诸多质疑,这一现象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中外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标准,在识别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星级评定标准作用被削弱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1)中外星级标准存在差异,表现在规则、内容、结构与考评过程4个方面,相较于国际星级标准,中国星级标准因内容滞后而逐渐失去对饭店运营的指导作用;(2)中国星级饭店“弃星”现象主要受治理方式、市场环境、星标问题与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在国际饭店品牌的冲击下逐渐升级成为行业的共性问题。本研究首次将中国星标与国际星标进行比较,并结合饭店实际情况找出星标作用被削弱的深层原因,旨在为饭店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启示。
文化韧性为旅游地及其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学术界也关注到旅游地文化韧性的重要性并展开相关分析,但研究脉络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系统文献回顾和元分析方法,全面剖析旅游地文化韧性相关文献,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研究重点等方面明晰现有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探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地文化韧性概念界定尚不清晰,仍需强化其基础理论分析;(2)已有研究较多使用定性方法,对混合研究方法等运用不足;(3)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有限,需要开发独立且普适的测度工具;(4)对影响因素挖掘的针对性较弱,仍需深入剖析其前因及演化过程;(5)提升对策的系统性较弱,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多重路径。本研究有助于弥补旅游地文化韧性文献审查方面的不足,促进其理论理解并为未来拓展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也为提升旅游地文化韧性指明研究方向。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2019年入境旅游流的有关数据,构建入境旅游流循环分析指标,利用自然断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分析法,揭示我国入境旅游流循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存在117个省际入境旅游流循环、25个经济区间入境旅游流循环以及7个经济区内入境旅游流循环,涉及26个省区市。(2)入境旅游流循环强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高西低”,流量规模匹配度呈“高分散、低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高、中、低3个等级的流向偏好匹配度均集中在中东部地区。(3)省际、区域间、区域内入境旅游流循环类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入境旅游流循环的强度、流量规模匹配度、流向偏好匹配度不高,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流循环质量不高,有待提升。(4)入境旅游流循环网络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网络密度较低。(5)交通便捷程度、对外经济贸易、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能力均是影响入境旅游流循环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对入境旅游流循环强度、流量规模匹配度和流向偏好匹配度的影响不同。
逐级驱动企业社会责任(CSR)战略行动与营销术法同频共振、构建责任型绿色供应链生态联盟阵线是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和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旅游供应链CSR行业实践缺乏相应学术关注,也呈现“术”“略”区隔弊端。因此,有必要基于线下服务供应商采取战略性CSR行动、OTA发挥线上数智资源优势辅之契合性营销的现实情境,研究数智化转型下旅游企业合作共创O2O供应链的博弈优化策略和渠道协调机制。本文比较了集中决策、Stackelberg主从博弈和垂直Nash博弈的最优均衡策略及绩效差异,在分析CSR传导效应及线上佣金比例对供应链营销合作、CSR战略决策、渠道运作效率和市场价值效益影响的基础上,设计“合作广告-CSR成本分担”术略协同契约,同时运用仿真实验对契约协调性能和关键参数的灵敏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CSR效应和佣金比例影响供应链运营决策、市场收益与合作广告的协调效果;(2)Stackelberg主从营销合作优于无广告合作的Nash博弈均衡,但单纯的主从营销合作无法达到集中决策的渠道效率水平,且在佣金比例谈判能力的动态演变下极易走向Nash非合作博弈;(3)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术略协同契约是符合当前市场现状的帕累托最优方案,同时规避了佣金比例提升带来的渠道冲突。基于旅游企业现代化运营场景,本研究同步提出“供应链CSR术略协同”等中国化管理思想以促进旅游学科知识溢出和中国管理话语建构,为CSR战略投资与营销合作机制的术略协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2023年春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兴起一种时间短、行程紧、景点多、强度高的新兴旅游方式,被称为“特种兵式旅游”。为了探索“特种兵式旅游”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用虚拟民族志、文本分析、主题分析等方法,针对网络社交平台的在线评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特种兵式旅游”具有独特的时间、空间、经济、游览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2)“特种兵式旅游”的成因主要在于同侪影响,即借助互联网在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中迅速传播;(3)“特种兵式旅游”存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的效应。本研究廓清了“特种兵式旅游”与打卡旅游、穷游等旅游形式的边界,增强了同侪视角的解释力,也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和服务“特种兵游客”提供了管理启示。
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透视其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赋能理论,构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动态分析框架,并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建立PSTR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存在动态非线性特征,通过了多种方式的稳健性检验。(2)数字经济存在通过旅游产业效率和产业结构渠道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效应。(3)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赋能效应较弱。本研究丰富了数字经济赋能理论,为数字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喀斯特旅游实践对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系统的学术研究进行科学指导,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喀斯特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目前在国内喀斯特旅游的研究体系中,鲜有进行知识总结和问题反思的文献。本文梳理和归纳了1985年以来国内喀斯特旅游的代表性文献,系统地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研究不足,构建了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研究展望。研究发现:(1)国内喀斯特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1985—1996年)、发展阶段(1997—2009年)和稳定阶段(2010年至今);(2)研究主题聚焦于喀斯特旅游资源基本内涵、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喀斯特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喀斯特乡村旅游及扶贫开发和喀斯特旅游影响与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3)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方面均有所涉及,定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4)在学术界,喀斯特旅游的关注度呈现波动状态,且存在着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研究不成体系等问题;(5)未来需要加强对喀斯特旅游的基础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和时代性研究。
音乐可以带着听众去旅行,城市民谣让听众“走进”旅游目的地,走入音乐时空之旅,但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深入解读。本研究基于旅游相遇理论,援引心理时间旅行的概念,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网易云音乐平台歌曲《成都》的乐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听众与城市民谣相遇的心理时间旅行的过程模型。具体而言:首先,城市民谣是开启心理时间旅行的“按钮”,当下是心理时间旅行的“锚点”,记忆和自我是心理时间旅行的“机器”,听众通过记忆和自我穿梭于主观时间中的过去和未来;其次,听众的身体作为“情绪交错场”,不断积累着的主体情绪成为心理时间旅行机器的“润滑剂”,使得听众在音乐时空之旅中循环流转,跨越时空走进旅游目的地。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旅游相遇理论和心理时间旅行的概念相结合,揭示听众与城市民谣相遇的音乐时空之旅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也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提供了实践启示。
餐饮企业监督顾客实现“光盘”,是防止食品浪费的重要举措,但难免会引起消极的顾客响应。在数智化时代,使用服务机器人执行监督职能,是否可以缓和自助餐顾客因餐盘浪费监督而产生的消极响应?本研究基于心智知觉理论,通过预实验和情景实验,在自助餐厅监督顾客餐盘浪费的情境下,探究服务提供者类型(服务机器人vs. 人类服务员)与监督力度(大 vs. 小)对顾客响应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较大的监督力度,较小的监督力度增加了消极的顾客响应,具体表现为顾客态度更消极、负面口碑行为意愿更高;(2)服务提供者类型与监督力度对顾客响应产生了交互效应,当监督力度较小时,服务机器人相较于服务员减轻了消极的顾客响应,当监督力度较大时,服务机器人减轻消极的顾客响应的效应消失;(3)感知限制性在服务提供者类型和监督力度对顾客响应的交互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数智化技术助推顾客减少餐盘浪费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自助餐企业实施餐盘浪费监督时选择何种服务方式提供了实践启示。
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以景区旅游资源为切入点,细致分析了发展旅游在省级层面、县市级层面和景区内部层面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估算了发展旅游给景区相关家庭带来的纯粹旅游收入增量。研究发现: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层面,城乡差别仍然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乡村旅游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规模经济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乡村地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旅游业可能更应该选择范围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尝试用数理方法证明了范围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可行性和存在性。最后,本文结合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详细说明了采用范围经济来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原则。
文章简述了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大众旅游和国民旅游特征,以及旅游在非惯常环境下的消费行为和现象,并以萨伊定律、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予以解释,据此得出5个推论和9个趋势预测。
旅游者的身体是参与旅游实践的基础。近年来,旅游领域对身体主体性的关注逐渐深入,旅游具身性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视野中的热点议题。本文以Web of Science、CNKI为数据源,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将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以可视化图谱与表格的形式呈现,揭示当前旅游具身性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 海内外研究在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 旅游具身性研究脉络清晰,可划分为4个具体阶段,符合社会科学发展一般规律;(3) 研究热点整体上侧重于体验范畴内的探讨,英文文献聚焦“身体”这一核心已经显现出4类热点主题;(4) 近十年是旅游具身性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前沿议题大量显现。
数字化转型帮助酒店结合数字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减少资源错配,实现持续绿色创新,推动酒店向生态效益型转变,因此关于酒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选取9家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实施绿色行为的酒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酒店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行为的影响路径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酒店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经营效益、高层战略导向、员工素质水平、外部环境5个维度影响绿色行为,其中资源配置是基础,经营效益是动力,高层战略是导向,员工素质是保障,外部环境是调节,5个维度相互联系并共同施加作用。本文丰富了数字化及绿色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酒店企业提供了相应建议。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广泛地渗透到旅游领域,深刻地变革了传统旅游业的生产方式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然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应用范围尚未得到清晰界定。因此,本文围绕旅游新质生产力,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辨析旅游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和特征。本文认为:旅游新质生产力在供给侧方面具有创新驱动性,在需求侧更强调人本内涵,且将旅游供给与需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旅游新质生产力通过助推旅游数字生产创新、强化旅游产业链协调发展、延伸和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及体验等方式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最后,本文分析了旅游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的关系,以期为探索旅游业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和影响力,为构筑中国文旅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文旅新质生产力追求文旅融合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低碳,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文旅生产力质态。本文探讨了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梳理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框架,并从理论、要素、人才、数据和装备支撑向度提出了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探索和路径思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内外部环境复杂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梳理了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难点与方向:首先,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并阐述科技创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及市场需求规模两个维度提出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向影响机制;再次,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科技因素在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最后,就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数据质量问题、人力资本问题、生产资料问题、产业生态问题、资金支持问题和生产关系问题六个关键难点。
对旅游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增长路径进行了分析,从生产函数的演进视角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剖析,指出发展壮大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推动生产函数的迭代和跃迁,表现为旅游发展模态的两个转变:(1)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投入驱动、效率驱动向计算经济、数智驱动转变;(2)旅游运营模式从“规模化、标准化”“小规模、非标准化”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和“超个性化”定制。政策制定和发展应着眼于解决3个关键问题:一是新型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应不断增长;二是新旧生产力应充分融合,使传统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三是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不断提升,使新型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逐步提高。
为了建构旅游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分析框架,本文应用熊彼特创新理论梳理了从国家视域到旅游业视域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演绎线索,认为旅游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技术变革与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互为表里,引致旅游需求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的演进,推动旅游企业组织和旅游产业组织的一系列更新,进而对社会系统形成积极回馈。根据此逻辑分析框架,降低旅游交易成本和提升旅游性价比依旧是旅游业创新的核心,而虚拟旅游企业是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重要趋向。
文化景观是重要的地域文化载体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景观旅游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来源,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文献分析法进行辅助研究。通过从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利用及文化景观旅游感知等方面对中国文化景观旅游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今后学界可以在夯实基础、筑牢理论根基,更新研究方法、增进学科融合,拓展研究维度、深化研究内容这3个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本研究以4处上海市4A级景区为案例地,整合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围绕构念“担忧”构建游客景区预约行为意向整合扩展模型,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主观规范、景区预约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景区预约行为意向有显著直接影响;感知易用性相较于感知有用性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更为显著;因疫情产生的担忧情绪通过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景区预约行为意向。研究在理论上对传统模型进行整合拓展,从技术和管理角度为优化景区预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生态文明成就体现的重要场域之一,促进其投射与感知形象的契合是提高国民认同度的关键点。本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收集武夷山国家公园官方宣传文本与携程旅行网站游客评论文本,基于旅游凝视理论,利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方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语境下国家公园形象可归纳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体验、设施服务、价值地位5个维度;(2)“投射—感知”形象的核心高频词重合率仅为1/3,官方宣传内容的广泛性与游客感知体验的具体性有较大差别;(3)分维比较显示,自然资源维度的“投射—感知”形象契合度高,其他维度均存在错位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二维象限法,构建了国家公园形象的维持区域、优势区域和改进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了基于国家公园管理组织主导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