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旅游导刊 ›› 2018, Vol. 2 ›› Issue (3): 20-21.DOI: 10.12054/lydk.bisu.73
徐虹, 王彩彩
收稿日期:
2018-03-22
修回日期:
2018-04-24
出版日期:
2018-05-30
发布日期:
2018-03-05
作者简介:
徐 虹(1963— ),女,天津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与目的地竞争力、旅游服务创新与战略管理。王彩彩(1989— ),女,山东烟台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旅游产业。通讯作者。E-mail:wangcaicai621@163.com
基金资助:
Hong XU, Caicai WANG
Received:
2018-03-22
Revised:
2018-04-24
Online:
2018-05-30
Published:
2018-03-05
摘要:
新时代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提振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现代化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笔者基于对乡村新现象的观察,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的关键问题,分别从数字经济下乡村旅游运营模式、休闲经济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创新经济下乡村旅游创业、包容性经济下乡村旅游扶贫和绿色经济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5个视角提出乡村旅游的研究问题,继而指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实现主客观、资源观、制度观3个方面的思想转变,并提出乡村旅游研究的整合框架,以期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中图分类号:
徐虹, 王彩彩. 新时代下的乡村旅游研究再思考[J]. 旅游导刊, 2018, 2(3): 20-21.
Hong XU, Caicai WANG. Rural Tourism in the New Era: A Reconsideration[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8, 2(3): 20-21.
[1] | Amartya S.Development as Freedo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2] | Austin J, Stevenson H, Wei-Skillern J.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30(1): 1~22. |
[3] | Clydesdale G.Ski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07, 4(1): 1~23. |
[4] | Dyer J H, Gregersen H B, Christensen C.Entrepreneur behaviors,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the origins of innovative venture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8, 2(4): 317~338. |
[5] | Enz C A, Siguaw J A.Revisiting the best of the best: Innovations in hotel practice[J].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3, 44(5~6): 115~123. |
[6] | Fligstein N.Social skill and the theory of f ields[J]. Sociological Theory, 2001, 19(2): 105~125. |
[7] | Getz D, Carlsen J.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of family and owner-operated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ect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6): 547~560. |
[8] | Getz D, Petersen, T.Growth and prof 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 24(2): 219~242. |
[9] | Greenwood R, Suddaby R, Hinings C R.Theorizing change: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field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1): 58~80. |
[10] | Guo G Q.How green products are accepted by different consumer group in China[J]. USA-China Business Review, 2001(12):651~676. |
[11] | Jacob M, Tintoré J, Aguiló E, et al.Innovation in the tourism sector: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in the Balearic Islands[J]. Tourism Economics, 2003, 9(3): 279~295. |
[12] | Le Y, Hollenhorst S, Harris C, et a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study of Vietnamese hot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2): 545~567. |
[13] | Maguire S, Hardy C, Lawrence T B.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fields: HIV/AIDS treatment advocacy in Canada[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5): 657~679. |
[14] | Pikkemaat B.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urism enterprises in Tyrol, Austria[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08, 9(3): 187~197. |
[15] | Ratten V, Welpe I M.Special issue: Community-based, social and societal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1, 23(5~6): 283~286. |
[16] | Vargo S L.On marketing theory and 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necting some dots[J]. Marketing Theory, 2011, 11(1): 3~8. |
[17] | 曹东, 赵学涛, 杨威杉.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5): 48~54. |
[18] | 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5): 196~200. |
[19] | 陈德广, 苗长虹. 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J]. 旅游学刊, 2006, 21(6): 22~28. |
[20] | 陈祥碧, 唐剑. 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37(4): 147~152. |
[21] | 崔维军, 陈凤, 罗玉. 中国与主要创新经济体创新绩效的国际比较——两阶段创新模型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 35(12): 10~18. |
[22] | 崔晓静, 赵洲. 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常设机构原则的适用问题[J]. 法学, 2016(11): 15~27. |
[23] | 东波, 颜宪源.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4): 103~107. |
[24] | 杜宗斌, 苏勤. 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以浙江安吉为例[J]. 旅游科学, 2013, 27(3): 61~71. |
[25] | 房汉廷. STFE模型: 新资本体系驱动的创新经济增长[J]. 中国软科学, 2015(11): 17~27. |
[26] | 高春玲. 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9): 70~72, 82. |
[27] | 高红贵, 刘忠超.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24): 23~26. |
[28] | 古红梅. 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1): 26~30. |
[29] | 郭戈英, 郑钰凡. 我国绿色转型动力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1): 53~54. |
[30] | 郭焕成, 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7~1605. |
[31] |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8(5): 125~128. |
[32] | 何枭吟. 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3): 39~43. |
[33] | 胡贝贝, 王胜光, 张秀峰. 创新经济体知识生产中的规模递增效应——基于我国高新区的实证检验[J]. 科研管理, 2017, 38(2): 52~58. |
[34] | 黄细嘉, 龚志强. 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想及其意义——以江西为例[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8(6): 58~64. |
[35] | 黄郁成.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 旅游学刊, 2011, 26(12): 12~13. |
[36] | 黄渊基, 匡立波, 贺正楚. 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扶贫路径探索——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3): 218~224. |
[37] |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
[38] | 劳可夫, 吴佳. 基于Ajzen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J]. 财经科学, 2013, (2): 91~100. |
[39] | 李锋. 乡村价值嵌入视角下的旅游精准扶贫新考量[J]. 旅游导刊, 2017, 1(6): 1~17. |
[40] | 李杨. 基于数字平台的非遗旅游资源化创新模式研究[J]. 包装工程, 2015, 36(10): 32~35. |
[41] | 李昭晖. 论数字鸿沟的产生、发展及消亡[J]. 情报探索, 2010(2): 94~96. |
[42] | 李祝平. 旅游饭店顾客绿色消费行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9, 24(8): 34~39. |
[43] | 梁江川, 张伟强. 基于活动偏好市场细分的旅游产品谱系开发——以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9): 36~42. |
[44] | 廖慧怡. 基于《里山倡议》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初探——以台湾桃园地区对乡村旅游转型的需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 29(6): 76~86. |
[45] | 刘邦凡, 张向前. 论农村休闲经济的开发与城郊休闲经济的发展[J]. 经济纵横, 2008(8): 78~80. |
[46] | 刘莎莎. 从资源税角度思考绿色经济与绿色财政[J]. 商情, 2012(31): 38~40. |
[47] | 刘薇. 北京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机制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2(12): 126~128. |
[48] | 罗晓彤. 休闲经济下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推广[J]. 农业经济, 2016(8): 143~144. |
[49] | 罗云艳.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J]. 改革与战略, 2017, 33(9): 97~99. |
[50] | 逄健, 朱欣民. 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8): 124~128. |
[51] | 皮平凡. 绿色消费与我国旅游业营销战略探析[J]. 学术交流, 2004(3): 65~68. |
[52] | 戚文海. 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以俄罗斯为研究重点[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6): 48~56. |
[53] | 邱泽奇, 张樹沁, 刘世定, 等. 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0): 93~115, 203~204. |
[54] | 舒伯阳. 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方法研究[J]. 人文地理, 2003, 18(4): 16~18. |
[55] | 司晓, 孟昭莉, 王花蕾, 等. 数字经济:内涵、发展与挑战[J]. 互联网天地, 2017 (3): 23~28. |
[56] | 斯晓夫, 王颂, 傅颖. 创业机会从何而来: 发现, 构建还是发现+构建?——创业机会的理论前沿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3): 115~127. |
[57] | 粟路军, 王亮. 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 22(2): 67~71. |
[58] | 孙冬玲, 张黎, 舒伯阳. 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4): 537~541. |
[59] | 孙伟, 周磊.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8): 81~84. |
[60] | 唐代剑, 黎彦. 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特性及其发展方向[J]. 特区经济, 2010(1): 162~163. |
[61] | 唐静, 祝小林, 王婷婷. 我国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探讨[J]. 环境保护, 2017, 45(2): 62~64. |
[62] | 王景全.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乡村休闲经济研究[J]. 中州学刊, 2010 (5): 59~62. |
[63] | 王琳霞. 城郊乡村旅游地慢生活体验区开发研究——以广州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3): 89~91. |
[64] | 王迎涛.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 2011(3): 54~57. |
[65] | 魏卫, 黄杜佳. 乡村民宿环境友好特征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关系研究[J]. 旅游导刊, 2017, 1(6): 18~33. |
[66] | 翁时秀, 彭华.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 25(9): 51~57. |
[67] | 吴波. 绿色消费研究评述[J]. 经济管理, 2014, 36(11): 178~189. |
[68] | 伍海琳. 儿童旅游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及其市场开发[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6): 48~51. |
[69] | 吴靖南.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 2017(3): 99~103. |
[70] | 吴太胜. “数字贫困”: 信息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跨越路径探索[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6): 120~122. |
[71] | 肖飞, 沈雪梅, 张骏, 等. 江苏省台湾客源核心细分市场筛选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相应分析[J]. 旅游学刊, 2010, 25(6): 45~50. |
[72] | 邢国繁. 关于俄美两国创新经济的对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2(4): 146~151. |
[73] | 徐从才. 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经济发展: 回顾与展望[J]. 产业经济研究, 2012(3): 1~8. |
[74] | 许峰. 成都国际旅游营销的市场细分与定位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2): 36~40. |
[75] | 徐虹, 王彩彩. 包容性发展下乡村女性旅游创业路径研究——以蓟县农家乐为例[J]. 未来与发展, 2017, 41(5): 10~15. |
[76] | 闫红霞. 西部地区慢旅游目的地的路径构建研究——以成都为例[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6): 106~111. |
[77] | 闫慧. 数字贫困社群实现信息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一项京津晋沪粤五地调研的实证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 2013 (4): 91~96. |
[78] | 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17): 301~304. |
[79] | 杨晓雯, 韩霖. 数字经济背景下对税收管辖权划分的思考——基于价值创造视角[J]. 税务研究, 2017(12): 53~56. |
[80] | 姚云云, 班保申.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人文贫困识别——“包容性发展”价值理念的解释[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3): 36~43. |
[81] | 姚云云, 刘金良, 东波. 农村反人文贫困的路径选择[J]. 商业研究, 2012(7): 170~174. |
[82] | 叶晨曦.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发展策略[J]. 改革与战略, 2017, 33(10): 141~143. |
[83] | 尹静, 吴荣, 朱静. 论数字鸿沟与农村沟通网络的重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728~731. |
[84] | 尹占娥, 殷杰, 许世远.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 旅游学刊, 2007, 22(8): 59~63. |
[85] | 于艳, 黄震方. 银发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以江苏为例[J]. 江苏商论, 2009(12): 98~99. |
[86] | 张波. 基于市场细分的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J]. 农业考古, 2009 (6): 137~140. |
[87] | 张春美, 黄红娣, 曾一.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 15(6): 625~631. |
[88] | 张焕波. 中国省级绿色经济指标体系[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 (1): 77~80. |
[89] | 张雪玲, 焦月霞.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4): 32~40, 157. |
[90] | 张莹, 刘波.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 开放导报, 2011 (5): 73~75. |
[91] | 张迎红. 欧盟创新经济现状及未来政策趋势[J]. 德国研究, 2012, 27(4): 79~91. |
[92] | 张中奎. 绿色发展理念下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研究——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为例[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4(5): 46~51. |
[93] | 赵武, 王姣玥.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1): 170~173. |
[94] | 郑德凤, 臧正, 孙才志.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15, 31(2): 64~68. |
[95] | 郑四渭, 方芳. 我国旅行社业数字化平台模式构建研究[J]. 商业研究, 2013 (2): 81~86. |
[96] | 钟振东, 唐守廉, Vialle P.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研究[J]. 软科学, 2014, 28(1): 31~35. |
[97] | 周春发.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日常抵抗——以徽村拆建房风波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2): 32~36. |
[98] | 周菲菲. 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 农业经济, 2016(8): 46~47. |
[99] | 周刚, 张嘉琦. 基于旅游动机的老年旅游市场细分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12): 1540~1544. |
[100] | 周向红.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贫困: 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J]. 学海, 2016(4): 154~157. |
[101] | 周向红, 王琳. 数字贫困维度分析及基于跨越视角的减贫策略[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7(2): 98~102. |
[102] | 朱海玲. 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7(5): 27~30. |
[103] | 朱环. 广西星级酒店数字平台建设研究[J]. 企业经济, 2014(5): 131~135. |
[104] | 邹统钎.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1(3): 31~34. |
[1] | 徐虹, 张行发.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J]. 旅游导刊, 2023, 7(6): 1-21. |
[2] | 罗文斌, 刘阳杰.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理论内涵、效应特征及形成机制[J]. 旅游导刊, 2023, 7(6): 37-58. |
[3] | 刘沛林, 叶芳羽, 刘瑞瑞, 李伯华, 李倩, 陆林, 邹小丹, 郭文, 蔡晓梅.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J]. 旅游导刊, 2023, 7(3): 1-22. |
[4] | 王金伟, 朱竑, 宋子千, 张环宙, 张怡佳, 张高军, 雷婷.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与理论阐释[J]. 旅游导刊, 2023, 7(2): 1-21. |
[5] | 王兆峰, 王金伟, 王梓瑛, 孙洁, 张圆刚, 明庆忠, 周永博.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议题[J]. 旅游导刊, 2023, 7(1): 1-18. |
[6] | 蔡礼彬, 张子彧. 如何看见乡愁?——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识别与表达[J]. 旅游导刊, 2023, 7(1): 19-40. |
[7] | 王维艳. “阿者科计划”的个体特殊性超越与边界约束——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J]. 旅游导刊, 2023, 7(1): 41-61. |
[8] | 刘沛林, 彭科, 杨立国.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表达及其旅游价值——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J]. 旅游导刊, 2022, 6(2): 1-25. |
[9] | 李志飞, 吴锦超, 张晨晨. 从乡村性到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理论展望[J]. 旅游导刊, 2021, 5(6): 24-42. |
[10] | 吴开军,卜晓薇. 古村落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 旅游导刊, 2021, 5(2): 66-81. |
[11] | 肖洪根. 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旅游导刊, 2018, 2(2): 16-26. |
[12] | 李锋. 乡村价值嵌入视角下的旅游精准扶贫新考量[J]. 旅游导刊, 2017, 1(6): 1-17. |
[13] | 秦宇. 什么是理论贡献?[J]. 旅游导刊, 2017, 1(2): 1-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