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orenzayan A, Choi I, Nisbett R E.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inference: Evidence from behavioral predictions and lay theories of behavior[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2, 28(1): 109~120.
|
[2] |
Schusky E L, Culbert T P.Introducing Culture[M]. Englewood: Prentice-Hall, 1973: 21~23.
|
[3] |
Sheller M, Urry J. Tourism Mobilities: Places to Play, Places in Play[M]. London: Routledge, 2004: 54~55.
|
[4] |
Webster J, Watson R T. Analyzing the past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J]. MIS Quarterly, 2002, 26(2): xiii~xxiii.
|
[5] |
白凯, 符国群. 家庭旅游决策研究的中国化理论视角与分析思路[J]. 旅游学刊, 2011, 26(12): 49~56.
|
[6] |
白凯, 马耀峰, 李天顺. 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J]. 旅游学刊, 2006, 21(5): 48~52.
|
[7] |
白凯, 张娇, 璩亚杰. 双元孝道对家庭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J]. 旅游科学, 2018, 32(1): 62~73.
|
[8] |
白凯, 周尚意, 吕洋洋. 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近10年的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190~1206.
|
[9] |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0~11.
|
[10] |
程鹏飞. 游览前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游客专业知识的调节效应[J]. 旅游学刊, 2018, 33(2): 57~66.
|
[11] |
董昭江. 消费者行为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8~9.
|
[12] |
樊友猛, 谢彦君. 具身欲求与身体失范: 旅游不文明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J]. 旅游学刊, 2016, 31(8): 4~6.
|
[13] |
侯志强, 方旭红, 朱翠兰. 中国大陆游客对泰国旅游感知研究——基于网络自媒体的内容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 14~22.
|
[14] |
胡兴报, 苏勤, 张影莎. 国内旅游者网络旅游信息搜寻动机与搜寻内容研究[J]. 旅游学刊, 2012, 27(11): 105~112.
|
[15] |
黄清燕, 白凯. 旅游者自我概念的时空演变——典型网络游记的个案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644~654.
|
[16] |
李承哲, 李想, 李玉顺, 等. 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行为关联性初探——以旅游“探求新奇”动机研究为桥梁的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探析[J]. 旅游学刊, 2017, 32(11): 116~126.
|
[17] |
李君轶, 张妍妍. 大数据引领游客情感体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7, 32(9): 8~9.
|
[18] |
李莉, 张捷. 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 28(10): 23~29.
|
[19] |
刘纯. 试论旅游动机的多源性[J]. 心理科学通讯, 1987(5): 54~55.
|
[20] |
刘德谦. “旅游”与“Tourism”的概念探问——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J]. 旅游学刊, 2017, 32(9): 80~102.
|
[21] |
马波. 中国旅游理论研究的现实问题[J]. 旅游学刊, 2017, 32(11): 6~8.
|
[22] |
秦俊丽, 林岚. 基于AMOS技术的男女性旅游决策影响机制比较研究——以福州市居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4): 186~192.
|
[23] |
屈册, 马天. 旅游情境:在想象与地方之间[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3): 14~21.
|
[24] |
屈册, 张朝枝. 元阳梯田原住民的遗产认同: 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 31(7): 43~51.
|
[25] |
邵秀英, 田彬.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3): 120~123.
|
[26] |
苏勤, 钱树伟. 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137~1148.
|
[27] |
孙九霞. 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导向下的旅游伦理多元化[J]. 旅游学刊, 2014, 29(12): 7~8.
|
[28] |
孙九霞, 王学基, 王心蕊. 从“多元”到“贯通”: 跨学科旅游研究之路[J]. 旅游论坛, 2018, 11(2): 34~42.
|
[29] |
万基财, 张捷, 卢韶婧, 等. 九寨沟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3): 411~421.
|
[30] |
王贵斌. 网络口碑对游客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5(3): 270~275.
|
[31] |
王汝辉, 吴涛, 樊巧. 基于扎根理论的三圣花乡旅游景区原住民生存感知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7): 31~38.
|
[32] |
韦恩? D 霍伊尔, 黛博拉? J 麦金尼斯. 消费者行为学[M]. 崔楠, 徐岚,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5.
|
[33] |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2018年上半年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EB/OL]. , 2018-08-22.
|
[34] |
吴俊, 唐代剑.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 具身理论[J]. 旅游学刊, 2018, 33(1): 118~125.
|
[35] |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流动性视角下的入藏火车旅行研究: 体验、实践、意义[J]. 旅游学刊, 2017, 32(12): 17~27.
|
[36] |
夏赞才. 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 旅游学刊, 2003, 18(2): 30~34.
|
[37] |
肖洪根.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8, 69~75.
|
[38] |
肖胜和.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徒步旅游动机和体验效应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3): 95~98.
|
[39] |
谢彦君, 谢中田. 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 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 旅游学刊, 2006, 21(4): 13~18.
|
[40] |
谢彦君, 徐英.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 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J]. 旅游科学, 2016, 30(1): 1~15.
|
[41] |
徐文月, 刘敏. 女性独游的意义阐释: 基于自传式民族志方法[J]. 旅游学刊, 2018, 33(3): 23~38.
|
[42] |
余凤龙, 黄震方, 侯兵. 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进展与启示[J]. 旅游学刊, 2017, 32(2): 117~126.
|
[43] |
张颖, 马耀峰, 李创新. 基于推—拉理论的旅沪入境游客旅游动机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10): 945~947.
|
[44] |
赵红梅.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J]. 思想战线, 2008, 34(4): 44~48.
|
[45] |
周晓贞, 杨红英, 刘晓石. 基于网络游记的川藏骑行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1): 337~339.
|
[46] |
朱晋伟, 胡万梅. 国际创业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基于SSCI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 技术经济, 2015, 34(5): 36~40,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