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观点与争鸣  研究论文  综述论文 
观点与争鸣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科学议题
王兆峰, 王金伟, 王梓瑛, 孙洁, 张圆刚, 明庆忠, 周永博
旅游导刊. 2023 (1): 1-18.   DOI: 10.12054/lydk.bisu.226
摘要( )   HTML( )     PDF(11342KB)( )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本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机遇挑战、战略重点、逻辑进路等重要科学议题展开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更高品质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和平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把握。(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逻辑和推进逻辑。(3)可从旅游产品优质供给、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建立更具韧性的文旅供给、激活引导普惠全民的文旅消费、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服务体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5)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是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论文
如何看见乡愁?——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识别与表达
蔡礼彬, 张子彧
旅游导刊. 2023 (1): 19-40.   DOI: 10.12054/lydk.bisu.216
摘要( )   HTML( )     PDF(12711KB)( )

“乡愁”作为乡村审美的重要主题,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保存集体记忆、延续乡土文化的重要角色,亦能作为一种“景观符号”被表达。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青岛市王哥庄街道为案例地,在视觉语境中,立足于“乡愁能够以景观的方式呈现”这一命题,通过隐喻抽取技术探讨游客与在地居民双主体对当地“乡愁景观”的识别与凝视过程,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乡愁的社会文化意义建构逻辑。结果显示:(1)王哥庄乡愁景观系统由“味道记忆类”“仪式场景类”“生活环境类”3种要素构成,各类景观符号动静结合,既有整体又有细节;(2)乡愁本身具有时代性和主体性,它因时代的变迁和情感视角不同而被建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本研究中,乡愁景观的最终符号属性包含生态、文化、情感、社会价值4个维度,并随时代发展体现出反思性、前瞻性的特点;(3)视觉感官确实能够直接刺激乡愁记忆泛起,但乡愁情感的深入体验往往是多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重视乡愁景观的表达,建立起一种“多重具身视觉机制”。

“阿者科计划”的个体特殊性超越与边界约束——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
王维艳
旅游导刊. 2023 (1): 41-61.   DOI: 10.12054/lydk.bisu.219
摘要( )   HTML( )     PDF(12383KB)( )

“阿者科计划”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落地的首个实践案例,成功破解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本逻辑,为全球旅游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明晰其参考价值,本文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该计划的实践逻辑及其普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研究认为:(1)阿者科村的遗产身份以及中国文物管理制度,构成了该计划实施的结构性边界约束,并由此决定了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之特殊性面向,而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运作又为遗产保护和旅游股份制经营提供了经济与制度的双重保障,使其得以超越个体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群体普遍性。(2)文物遗产管理制度与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共同建构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保障了旅游吸引物权得以实现股权制运作,并最终有可能重新确立一种正义的遗产型乡村旅游场域的“信念场”。

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生产研究——以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为例
李爽, 苏亚妮, 尹博诗, 王纯阳
旅游导刊. 2023 (1): 62-84.   DOI: 10.12054/lydk.bisu.215
摘要( )   HTML( )     PDF(14905KB)( )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为案例地,运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消费者感受到来自政府和规划设计者的权力规训和引导;空间形象塑造和规章准则作为开发运营商主要的资本规训因素对消费者及经营服务者产生影响,消费者表现出“认同、顺应”的行为策略,但消费者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与权力、资本规训展开博弈;权力话语主体和消费话语主体在夜间经济集聚区空间中同时进行生产,营造出新的空间实践。文章旨在推动城市后现代消费空间的塑造及夜间经济的发展。

综述论文
国内节事研究回顾与述评
刘芸希, 夏宪玲, 陶长江
旅游导刊. 2023 (1): 85-107.   DOI: 10.12054/lydk.bisu.199
摘要( )   HTML( )     PDF(15743KB)( )

为全面了解节事这一旅游学研究热点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历程,以1999—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1 287篇节事活动文献为研究数据,使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研究作者、研究机构、文献关键词等方面绘制图谱。研究发现:国内节事研究自1999年以来,大致可分为起步、初步发展、快速上升和稳步发展4个阶段,国内大型节事实践效应和国家政策文件指引是导致各阶段节事研究主题和内容变迁的重要原因;有4个主要研究团队,但研究团队间缺乏交流合作;研究机构主要是本科类高校的体育学院、旅游学院及研究中心,并随时间推移,由东部沿海省份高校向川、渝、陕、豫、湘等内陆省份高校拓展;节事研究持续得到学界关注,但研究视角仍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尚待丰富。建议未来多关注社区性节事活动,创新研究方法,重视节事教育以及节事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注重对失败节事案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