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ederson B B, Shneiderman B.The Craft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Readings and Reflections[M].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2003.
|
[2] |
Chen C M.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7(3): 359~377.
|
[3] |
Hunt J D.Image: A Factor in Tourism[D]. Fort Collin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71.
|
[4] |
Lin Z, Wu C Z, Hong W.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ssets/values research by knowledge mapp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5): 142~154.
|
[5] |
Rousseeuw P J.Silhouettes: A graphical ai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87(20): 53~65.
|
[6] |
白凯,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 地理学报, 2010, 65(2): 244~255.
|
[7] |
白凯, 马耀峰, 游旭群. 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J]. 旅游科学, 2008, 22(1): 22~28.
|
[8] |
白凯, 马耀峰. 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兼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建设[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4): 115~119.
|
[9] |
白凯,孙天宇.旅游景区形象共生互动关系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162~166,176.
|
[10] |
陈晔, 李天元, 赵帆. 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4, 29(10): 31~41.
|
[11] |
程德年, 周永博, 魏向东. 微电影与宣传片: 旅游形象视频表征内容分析与结构研究[J]. 旅游学刊, 2015, 30(10): 109~121.
|
[12] |
丁雨莲, 赵媛.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4): 126~131.
|
[13] |
范业正, 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 2003, 18(6): 25~30.
|
[14] |
冯佳, 王克非. 近十年国际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 中国外语, 2014, 11(1): 69~76, 84.
|
[15] |
付业勤, 王新建, 郑向敏.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 旅游论坛, 2012, 5(4): 59~66.
|
[16] |
高静, 焦勇兵. 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J]. 旅游学刊, 2014, 29(3): 49~57.
|
[17] |
郭风华, 王琨, 张建立, 等.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地形象认知——基于博客游记文本的分析[J]. 旅游学刊, 2015, 30(4): 84~94.
|
[18] |
黄震方, 李想.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 旅游学刊, 2002, 17(3): 65~70.
|
[19] |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
[20] |
江金波, 赫瑞娜.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旅游形象影响路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 30(3): 130~136.
|
[21] |
蒋玉华. 基于游客感知的呼伦贝尔旅游形象营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 203~208.
|
[22] |
雷海燕, 赵振斌. 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以党家村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5): 73~77, 14.
|
[23] |
李蕾蕾.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 旅游学刊, 1998, 13(1): 46~48.
|
[24] |
李瑞, 吴殿廷, 殷红梅, 等. 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 33(5): 961~977.
|
[25] |
李天元. 市场定位还是形象定位——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定位问题[J].旅游学刊,2001(2):57~59.
|
[26] |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等.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4, 34(6): 169~175.
|
[27] |
刘春济, 冯学钢, 高静.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4, 29(8): 37~49.
|
[28] |
刘锋.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经济地理, 1999, 19(3): 96~100.
|
[29] |
刘锋. 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型旅游规划智库建设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 31(2): 8~10.
|
[30] |
刘力.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 28(9): 61~72.
|
[31] |
刘睿文, 吴殿廷, 肖星, 等. 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J]. 经济地理, 2006, 26(1): 145~150.
|
[32] |
刘智兴, 马耀峰, 高楠, 等. 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山地学报, 2013, 31(3): 370~376.
|
[33] |
陆林. lang="CN">试论旅游形象的理念识别[J]. 旅游科学,2001(2):1~4.
|
[34] |
吕兴洋, 徐虹, 林爽. 品牌劫持:旅游目的地形象异化演进过程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6): 67~75.
|
[35] |
马耀峰, 张佑印,梁雪松. 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25~28.
|
[36] |
彭惠军, 黄翅勤, 周灵新. 山岳型景区多元旅游形象定位的游客感知研究?——以南岳衡山为例[J]. 旅游论坛, 2016, 9(2): 21~27.
|
[37] |
皮瑞, 郑鹏.“网评少林”: 少林寺旅游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4): 201~207.
|
[38] |
滕茜, 杨勇, 布倩楠, 等. 基于网络文本的景区感知及互动研究——以上海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2): 33~41.
|
[39] |
汪德根. 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J]. 地理科学, 2013, 33(7): 797~805.
|
[40] |
汪德根, 陈田, 陆林, 等. 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14~233.
|
[41] |
汪德根, 陆林, 陈田, 等.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5): 63~67.
|
[42] |
王纯阳, 屈海林. 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J]. 旅游学刊, 2013, 28(6): 26~37.
|
[43] |
王慧琴, 刘伟平, 魏勇生. 生态旅游——形象穹与形象压感[J]. 林业经济问题, 2005, 25(3): 153~156, 161.
|
[44] |
王鑫, 吴晋峰, 李蕾, 等. 中国国家旅游感知形象调查[J]. 人文地理, 2012, 27(5): 128~133.
|
[45] |
王媛, 冯学钢, 孙晓东. 旅游地形象的时间演变与演变机制[J]. 旅游学刊, 2014, 29(10): 20~30.
|
[46] |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等. 基于文本挖掘的古镇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朱家角为例[J]. 旅游科学, 2013, 27(5): 86~95.
|
[47] |
文春艳, 李立华, 徐伟, 等.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6): 105~109.
|
[48] |
吴必虎, 宋治清. 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 经济地理, 2001, 21(4): 496~499, 512.
|
[49] |
吴晋峰,王阿敏,王君怡.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群体差异研究——本地人、已游客和未游客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7,39(5):130~145.
|
[50] |
徐小波, 赵磊, 刘滨谊, 等. 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J]. 地理研究, 2015, 34(7): 1367~1379.
|
[51] |
杨桂华, 王秀红. 德宏旅游形象定位、塑造与市场营销[J]. 旅游研究, 2009, 1(2): 70~75.
|
[52] |
杨妮, 高军, 路春燕, 等. 基于SEM的城市旅游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2): 190~195.
|
[53] |
张补宏, 惠章银. 基于“zmhz0752”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惠州旅游形象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 32(3): 100~105.
|
[54] |
张春晖, 白凯, 马耀峰, 等. 入境游客视角下中国旅游形象的景区代言[J]. 地理研究, 2013, 32(5): 924~941.
|
[55] |
张海霞, 周玲强.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与差异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74~1081.
|
[56] |
张宏梅, 陆林, 章锦河. 感知距离对旅游目的地之形象影响的分析——以五大旅游客源城市游客对苏州周庄旅游形象的感知为例[J]. 人文地理, 2006, 21(5): 25~30, 83.
|
[57] |
张凌云. 旅游展览策划与设计的几个问题[J]. 旅游学刊, 1993(6): 21~22.
|
[58] |
张珍珍, 李君轶. 旅游形象研究中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数据的对比——以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为例[J]. 旅游科学, 2014, 28(6): 73~81.
|
[59] |
赵磊. 国外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TLGH)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12, 26(4): 77~95.
|
[60] |
钟家雨, 柳思维, 熊曦.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 34(2): 187~192.
|
[61] |
钟林生, 马向远, 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6): 679~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