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乡村旅游专刊 
乡村旅游专刊
人—地—业—治: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徐虹, 张行发
旅游导刊. 2023 (6): 1-21.   DOI: 10.12054/lydk.bisu.243
摘要( )   HTML( )     PDF(14042KB)( )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更是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洞见。本土化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透视乡村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乡村“人—地—业”要素系统更是成为乡村研究的重要视角并被广泛运用。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地—业”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人—地—业—治”理论框架,将人口视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关键要素,产业是核心要素,土地是基本保障要素,而乡村旅游地治理则发挥调节作用,4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地人地关系的优化,整合理论框架可更好地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在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本土化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问题: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旅游地人的主体性;二是关注城乡人口流动现象,探索乡村旅游地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聚焦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旅游哲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孙九霞, 王思雅
旅游导刊. 2023 (6): 22-36.   DOI: 10.12054/lydk.bisu.241
摘要( )   HTML( )     PDF(9256KB)( )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哲学层面和价值论方面的探讨。目前,旅游更多以商业化的形式存在,旅游产业需要面对发展话语主导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知识生产层面的反思。本文从旅游哲学视角出发,阐释“作为商业化的旅游”和“作为诗意栖居的旅游”两种旅游本体论,对笔者前期提出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延伸解析。在关乎“善”的伦理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主体性培育和城市的异化修复;在关乎“美”的审美性层面,旅游发展带来了乡村的文化自为和城市的审美解放。本文探讨了旅游发展背景下城乡从异化到自在自为的过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理论内涵、效应特征及形成机制
罗文斌, 刘阳杰
旅游导刊. 2023 (6): 37-58.   DOI: 10.12054/lydk.bisu.240
摘要( )   HTML( )     PDF(13964KB)( )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陆林, 陈劼绮, 毕珊珊, 许艳, 崔静, 方叶兵
旅游导刊. 2023 (6): 59-76.   DOI: 10.12054/lydk.bisu.239
摘要( )   HTML( )     PDF(11028KB)( )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乡愁的文化、情感和记忆特性,构建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量表,使用SPSS软件提取出景观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5个要素,分析徽州村落旅游者乡愁感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乡愁的内涵具有时代性,现代乡愁是一种情感追忆,是高于物质满足的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2)徽州村落旅游者的乡愁感知以景观文化为主,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和生活地域不同的旅游者在乡愁的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感知差异;(3)社会因素、触发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影响旅游者乡愁感知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需要保护和利用文化特性与共性,构建丰富的乡愁符号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期为留住乡愁、体验乡愁提供借鉴。

关系与契约:民宿企业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徐凤增, 王彩彩, 袭威, 冯立莉, 朱利敏
旅游导刊. 2023 (6): 77-108.   DOI: 10.12054/lydk.bisu.242
摘要( )   HTML( )     PDF(19039KB)( )

多元协同治理是乡村各利益主体通过合作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方式。乡村企业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乡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为剖析乡村企业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形态、演进逻辑及治理机制,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对QS民宿企业进行纵向单案例分析,构建了乡村民宿参与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企业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嵌入—行动及互动—客体”的动态因果关系,分析了关系和契约治理机制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不同阶段治理绩效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多元协同治理演进的影响。分析表明:QS企业参与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随着企业嵌入乡村的阶段而发展,其嵌入乡村的治理机制也在发生动态演进;企业嵌入乡村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机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本文建立了乡村民宿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嵌入分析框架,揭示了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在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演进过程中的动态适应规律,拓宽了乡村治理的研究视角,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协同治理、实现良性共治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