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dler J. Origins of sightsee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16(1):7~29.
|
[2] |
Aniculaese O. Leisure traveling for 21st century Americans: Mass tourism as a cultural trap[J]. Leisure Traveling, 2013(2):30~39.
|
[3] |
Boissevain J, Selwyn T. Contesting the Foreshore: Tourism, Society, and Politics on the Coast[M].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4.
|
[4] |
Boorstin D.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Atheneum, 1962.
|
[5] |
Graburn N H H.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10(1):9~33.
|
[6] |
Gunn C A, Var T.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M]. 4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
[7] |
Leiper 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6(4):390~407.
|
[8] |
Mill R C, Morrison A M. The Tourism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5.
|
[9] |
Mustonen P. Volunteer tourism: Postmodern pilgrimage[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06,3(3):160~177.
|
[10] |
Nash D.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New York: Pergamon, 1996.
|
[11] |
Poon A. Tourism,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M]. Wallingford: CABI, 1993.
|
[12] |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上海, 译林出版社, 2000.
|
[13] |
白凯. 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7.
|
[14] |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王才勇, 译.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3.
|
[15] |
董培海, 李庆雷, 李伟. 大众旅游现象研究综述与诠释[J]. 旅游学刊, 2019,34(6):135~144.
|
[16] |
董培海, 李伟. 旅游、现代性与怀旧——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 旅游学刊, 2013,28(4):111~120.
|
[17] |
傅守祥. 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 哲学研究, 2006(2):85~91.
|
[18] |
盖琪. 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话语表达机制[J]. 探索与争鸣, 2014(7):14~15.
|
[19] |
郭伟峰. 旅游现象的文化思考[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3.
|
[20] |
韩丽峰. 论休闲文化的世俗性及其超越[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9(2):80~84.
|
[21] |
胡里奥阿兰贝里. 现代大众旅游[M].谢彦君, 译.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4.
|
[22] |
科恩. 旅游社会学纵论[M]. 巫宁, 马聪玲, 陈立平, 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
[23] |
蓝仁哲. 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19(5):3~8.
|
[24] |
理查德沙普利. 旅游社会学[M]. 谢彦君, 孙佼佼, 郭英,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25] |
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M]. 第6版.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
[26] |
李文亮, 翁瑾, 杨开忠. 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20(2):20~24.
|
[27] |
李正义. 浪漫主义: 现代性批判的序曲[J]. 东岳论丛, 2016,37(7):33~38.
|
[28] |
刘军胜, 马耀峰. 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的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36(8):1583~1600.
|
[29] |
刘录护, 左冰. 重塑现代性, 开启旅游研究回归范式[J]. 旅游学刊, 2017,32(6):38~52.
|
[30] |
刘英, 隋亚男. 解构“流放”神话: 美国现代主义旅行与大众旅游[J]. 国外社会科学, 2015,2(5):95~101.
|
[31]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32] |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 顾受彬, 李瑞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
[33] |
麦肯奈尔. 旅游者: 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34] |
纳尔逊格雷本.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赵红梅,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5] |
皮亚杰. 结构主义[M]. 倪连生, 王琳,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
[36] |
山下晋司. 旅游文化学[M]. 孙洁, 伍乐平, 译.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37] |
苏北春.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 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36~141.
|
[38] |
陶东风.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 浙江社会科学, 2002(1):165~171.
|
[39] |
瓦伦 L, 史密斯.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 张晓萍, 何昌邑, 译.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
[40] |
王大悟, 魏小安. 新编旅游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41] |
王海军. 发生学方法与中国法制史的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6):64~68.
|
[42] |
王家骏. 旅游系统模型: 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9(1):66-69.
|
[43] |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 社会学研究, 1999(6):93~102.
|
[44] |
王宁, 刘丹萍, 马凌. 旅游社会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
[45] |
王青. “大众文化”对文化的解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新解读[J]. 齐鲁学刊, 2013(2):77~81.
|
[46] |
王兴斌. 如何看待“大众旅游时代”[N]. 中国旅游报, 2010-08-23(002).
|
[47] |
汪晓云. 人文科学发生学: 意义、方法与问题[N]. 光明日报, 2005-01-11.
|
[48] |
王一川. 美学教程[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49] |
王永忠. 西方旅游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50] |
吴必虎. 旅游系统: 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 旅游学刊, 1998(1):20~24.
|
[51] |
杨慧. 马康纳(N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J]. 思想战线, 2005,31(1):97~101.
|
[52] |
衣俊卿. 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
[53] |
于尔根哈贝马斯, 马泰卡林内斯库, 汉斯罗伯特尧斯. 等. 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 周宪,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54] |
俞吾金. 论哲学发生学[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1):55~66.
|
[55] |
约翰厄里. 游客凝视[M]. 杨慧, 赵玉中, 王庆玲,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6] |
约翰特赖布. 旅游哲学[M]. 赖坤, 张骁鸣, 李军,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57] |
张凌云. 大众的“新旅游”, 还是新的“大众旅游”? 普恩新旅游论批判[J]. 旅游学刊, 2002,17(6):64~70.
|
[58] |
张乃和.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J]. 史学集刊, 2007(5):43~50.
|
[59] |
张扬. 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读刘文英先生的两部哲学史专著[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3):49~54.
|
[60] |
周宪. 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J]. 天津社会科学, 2008(1):111~118.
|
[61] |
朱炳祥. 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