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旅游导刊  2018 , 2 (5): 54-72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86

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徐姣, 陈肖静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China

XU Jiao, CHEN Xiaoj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ook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238(2018)05-0054-19

收稿日期: 2018-05-2

修回日期:  2018-08-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30

版权声明:  2018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编辑部 所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徐 姣(1993— ),女,扬州宝应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与旅游企业管理。E-mail:1091054089@qq.com。陈肖静(1965—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与旅游企业管理。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对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历史街区的研究起源及概念内涵,归纳提炼出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改造的相关内容,即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两方面;从历史街区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感知、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体关系协调、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保护与价值重构这4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历史街区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从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与功能性、健全地方化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管理体系、重视社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加强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和历史街区的软件管理体系研究、提升历史街区特色化与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提出问题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 国内历史街区 ; 旅游开发 ; 空间形态与影响 ; 问题分析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related document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docu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origin and concept conno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material spa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That is,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blocks. From four aspects: the impact of tourist activities on residents, tourists' percep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main body relationship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blocks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We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on soci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including protect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fun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perfect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of historical block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ization research of historical blocks,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software refinement in historical blocks, and promoting the features and brand competitiveness of historical blocks.

Keywords: domestic historical blocks ; tourism development ; spatial form and influence ; problem analysis

0

PDF (153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徐姣, 陈肖静.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旅游导刊, 2018, 2(5): 54-72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86

XU Jiao, CHEN Xiaojing.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China[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8, 2(5): 54-72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86

作为中观层面研究对象,历史街区在宏观层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微观层面的文物保护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旅游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历程虽只有三十几年,但其发展速度、与世界旅游业的接轨程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本文从历史街区的概念、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改造、历史街区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3个方面对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状况进行系统梳理与详细分析,并就原真性保护、功能性复兴、地方特色化开发、社会化研究、软件化管理、品牌竞争力提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目前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学者们进行更深入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一、历史街区的研究起源及概念内涵

1. 概念生成及演变

“历史街区”概念的起源要追溯到1982年国务院批准并颁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虽只是提及“对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有效地整体保护”,却是对包含历史街区在内的文化保护认识的一次飞跃。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是填补了微观文物古迹保护与宏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空白,自此形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层次的完整体系。1994年杨宏烈提出:对至今尚存的一些“活”的历史街区采取保护和更新,是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特色展示最有生命力、最有作为、最为现实可行的方法。此后学者围绕历史街区的概念、整治过程、保护规划等方面展开初步研究,2000年以后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激增。但2002年以前“历史街区”定义模糊,通常与“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概念混为一谈。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历史街区”,取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观层面具有法律效力的概念;2005年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更是规范了“历史街区”“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概念的范围与内容。至此,“历史街区”以其独立的身份成为研究调查的主体。

2. 概念解读与标准核定

随着旅游的发展,历史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历史街区的概念尚无明确定义,本文在梳理文献基础上,总结了多数学者关于历史街区概念的定义(见表1)。

表1   学者对“历史街区”概念给出的不同定义

Tab.l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historical blocks” given by scholars

研究者定义及其界定原则
王骏和王林(1997)从包含内容来看,历史街区应同时具有大量历史建筑、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历史风貌和较完整或可治理的视觉环境这3个特点。
丁承朴和朱宇恒(1999)
从范围层面界定,历史街区指在某地区占重要地位,代表该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并集中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及周围环境。
阮仪三(2000)
从历史环境着手,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的连片建筑群,保存有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能反映城市风貌,且有居民进行多样活动的区域。
陆翔和王蓬(2001)从人文风貌看,历史街区指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或乡村的地段、街区、建筑群。
研究者定义及其界定原则
刘敏和李先逵(2003)从城市发展与空间视角提出,历史街区指具有历史关联性、地方特点、相似形态相对集中的某一地区。
杨新海(2005)
从表现形态来看,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历史遗存、有较典型完整的历史风貌、融合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甘翔云(2009)从国家文件出发,历史街区就是经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能较完整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地段。
曾琼毅(2010)
从文化遗产角度提出,历史街区指保存着一定数量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并具有与之相依存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街区。
郭凌和王志章(2014)
历史街区指保存一定数量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较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至今仍有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地段。
宁越(2016)历史街区指保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能够较真实、完整地反映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的区域,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
马江萍(2018)历史街区强调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体环境(包括人们的生活),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风俗的继承性以及生活的连贯性。

新窗口打开

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看,历史街区应是一个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综合体,就物质形态而言,它要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或遗产遗存和完整的传统物质环境;就精神形态而言,它要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及文化价值。整体而言,历史街区是能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某地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的生活街区。

二、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改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旅游开发的有机成分,引起研究者关注。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旅游开发对城市历史街区物质形态的调整方面,包括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等。

1. 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1)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就物质资源层面而言,潘荫昶(2003)指出历史街区遗留的物质资源问题包括用地结构不合理、老街区局部地段已受破坏、老街区建筑物破旧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等。王炜和关瑞明(2014)从坊巷格局、建筑物两方面指出,福州三坊七巷目前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方面存在古建筑修复与功能更新的核心问题。肖扬、谢双玉和王晓芳(2017)指出,历史街区存在交通不便、集聚不够、开发力度稍弱等问题。

就文化资源层面而言,阮仪三和孙萌(2001)指出,当前存在一味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同时将保护看作旅游开发手段的现象,导致历史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真实性”和历史厚重感。李颖和刘云亚(2002)以广州骑楼街为例,指出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商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更新的矛盾、发展和保护观念的转变等。Qun、Mitchell和 Wall(2012)指出广西大圩、阳朔两大古镇正在遭受创造性破坏,当地历史街区从原生化的社区文化资产演变为经济增长下的消费景观。白舸、朱媛卉和甘伟(2016)以及张建华(2016)指出历史街区存在街区特色历史文化欠缺保护、文化积淀薄弱、文化功能退化以及缺少创造性的文化精品等问题。

(2)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

在历史街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方面,学者们先后提出了积极保护与整体保护相结合、重点保护与局部改造相协调、真实性保护、风貌完整性保护、渐进更新保护、可持续发展、分级保护、生活延续性等原则,涉及原真性理论、旅游凝视理论以及创造性破坏理论等。

朱自煊(1992)强调对历史地段应坚持积极保护和整体保护的原则。叶如棠指出保护历史街区要遵循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积极改善基础设施与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来精心设计施工的原则(佚名,1996)杨新海(2005)认为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全面保护、真实性保护、完善功能保护和渐进更新四大原则。武联和沈丹(2007)率先在历史街区层面上提出了有机更新、促进持续发展与活力复兴的保护原则。李和平、张睿和严爱琼(2010)以重庆历史街区为例,提出分级保护原则。张松和镇雪锋(2013)提出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确定街区建设的合理开发强度,提高街区的综合效益。王月(2015)指出要严格遵循“街区整体保护、建筑微循环利用以及社区功能回归”的保护准则,进行准确的街区功能定位与合理的服务人群规划,通过聚拢街区人气来实现活力复兴。俞樱(2016)强调在历史文化景区的创建过程中,保持真实,坚持历史和环境相互融合保护文化街区的原则。

(3)旅游资源保护的理论模式

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模式上,我国目前有“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和“动态调整式”两类。第一类如宋晓龙(2000)提出的适应北京历史街区的“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模式,指出在有序循环的更新过程中对历史街区整体风貌进行持续保护。张康建、华晨和陈怡(2009)以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运河开放式博物馆”模式下的历史街区改造与整治方法。第二类如徐小波和吴必虎(2013)指出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保护要采用网络化、沟通性、渐进式互动模式,建立发展与生活良性互动“自上而下”的调控机制。静态保护与动态调整两类模式各有可取之处,相辅相成,可形成动静相宜的实践模式。如袁泉(2009)对苏州平江、山塘、拙政园3个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更新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将其归纳为分级渐进式更新模式、动态式分段三期更新模式与“核”优先更新模式。汪芳、刘迪和韩光辉(2010)以固有的“生态博物馆”概念为基础,提出了“活态博物馆”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模式,强调居民的主人翁地位,突出旅游资源动态保护的理念。

目前历史街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践模式,如阮仪三和顾晓伟(2004)结合城市形态学与类型学的理论,探索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设计和持续整治方法,并对中国历史街区旅游资源保护与更新实践中出现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李谷兰(2005)分析提出了几个较为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保护与更新模式,即“存表去里”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分类保护、分片控制开发”的上海多伦路街区模式以及巴黎玛海区模式等。袁泉和张炯(2009)通过对苏州5个历史街区新建筑的分析,提出了新旧建筑并存的6种模式,即比邻式、新包旧式、旧包新式、引入式、借景式、对景式。郭建军(2016)提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是历史街区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还有学者针对历史街区的社会问题与地方差异,提出采用合理的环境整治与功能复兴方式发展旅游。如梁乔(2005)提出历史街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双系统模式,是一种考虑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人与物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共融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韩晓莉、李志民和宋功明(2008)提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应遵循全面控制与局部开发相辅助、市场运作与全民参与相协调、政策引导与民众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更新策略,实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贾蓉(2016)在“大栅栏更新计划”中谈及“软性发展模式”,即综合思考各内外部要素,用独特的、定制化的有机模式去寻找符合历史街区特色的旅游发展脉络。

(4)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学者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研究多是对保护更新方式进行探讨,提出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如编制规划、设计相关保护规范以及后期实施运行相关保护方案等。

林林和阮仪三(2006)认为保护旅游资源整体风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以及调整社会结构是历史街区保护的第一要义。李勤和杨豪中(2010)通过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理念,提出创新性地保护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文化传统,并逐步改善民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沈文涛和李晓晓(2015)提出采用形态、功能加减法整合性设计的方法对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主张将历史街区的传统因素赋之以合理角色和动态诠释,融入城市设计。谭文勇和赵云飞(2016)提出文化保育策略,强调文化传承与培育、永续发展以及公众主动式参与对历史街区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孙丽(2007)探讨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指出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历史街区旅游资源更新改造的经费来源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夏健和王勇(2010)从常见的“全盘重置”“功能重置”“居民重置”谈起,提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资源风貌保护、资源功能保全以及居民保有是真实性保持的三大关键要素。张松(2013)指出要学习日本立法保护传统风貌的做法,强调不但要保护文化遗产,还要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潘雅芳和廖卫华(2016)指出历史街区保护可采取功能重置和居民重置相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具体包括旅游资源整体性保护、渐进小规模式更新发展、运作模式的创新和制度保障。

2. 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

(1)旅游开发的规划实践

规划设计作为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的前提条件,受到学者关注。部分学者从城市整体出发,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如李朝阳和杨涛(2000)从旧城道路规划建设入手,倡导面向公共交通的城市规划新思路,提出对城市道路区别对待以突出重点,建议通过促进公众参与来理清道路功能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周向频和唐静云(2009)指出历史街区的规划要从历史遗产本质出发,通过文化特色的挖掘、活动项目的制定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结合创新思维开展实效保护。项秉仁和祁涛(2009)认为历史街区的设计应在激活传统历史街区城市活力的同时,形成有城市文化内涵、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刘生建(2011)提出历史街区的传承式开发规划,要突出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名片,强化社会功能,综合协调发展。孟华(2016)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着手,探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规划提升之路,提出要完善周边区域市政系统、合理安排市政站点、科学布置各种市政管网3点规划思路。

还有学者倾向于针对具体的历史街区,制定特定的保护规划。边兰春和井忠杰(2005)通过对北京烟袋斜街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提出了关于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整体与局部、风貌与生活、社会与人口这几方面的思考。范小鸥(2010)通过对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分析,指出历史街区进行新建项目设计时,要有整体性观念。梅林和高林安(2012)指出要对历史街区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制定适合长春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

(2)旅游开发的模式与思路探讨

学界通常采用比较研究、案例实证以及总结归纳的方法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进行探讨。周向频和唐静云(2009)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目前的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过于强调商业效益和土地价值,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持续保存缺乏有效途径。宋捷(2011)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休闲商务区)与城市CBD(中央商务区)的互动机制。李霞和朱丹丹(2013)比较了丽江古镇、平遥古城等多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为一些亟待改变的历史街区提出了旅游开发规划策略,创造性地将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统筹研究。

杨钊、陆林和王莉(2004)以安徽屯溪老街为案例,对其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其旅游产品特征提出了街区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梅青、白彩云和孙淑荣等(2007)在对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保护性旅游开发思路,并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方案。朱丹丹(2008)从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的角度对旅游发展进行定性评价,提出镇江西津古渡应基于其资源独特性推出津渡文化的主导产品,针对景区特色探讨具体的旅游开发策略。

沈苏彦、沙润和魏向东(2003)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应采用“主客相融”模式和“低密高质”模式。王欣和薛丽华(2013)归纳出城市公共财政主导开发模式、新社区自主开发模式以及社会资本主导开发模式3类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张建华(2016)提出从街巷设计、文化元素构建、路线规划、游客体验度以及多元文化补充这5个方面着手开发利用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

(3)旅游产品改造升级

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时间和旅游路线等元素构成了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也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及旅游收入多少的关键因素。

朱东国、谢炳庚和李晓青等(2010)指出历史街区的旅游产品开发要体现“文脉”,坚持原真性,增强体验性,增加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赵志峰(2013)认为历史街区应从休闲生活、文化认知、放松愉悦和静心思考4个层面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满意度。陈文君和陈俊翔(2014)提出可以围绕主题,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州历史街区旅游产品。余红英(2015)从文化功能着手,强调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的设计要注重文化性,以深化人们对历史街区的怀旧认同。

三、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即历史街区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围绕旅游活动对城市历史街区居民的影响、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感知、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体关系协调、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保护与价值重构等方面展开论述(孙利坤,2014),涉及人文社会学、文物学、历史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1. 历史街区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

总体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侧重于历史街区这一客观空间和环境本身,而对历史街区的使用者——游客及居民等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起步较迟,主要涉及海滨旅游地、重要遗址遗迹、星级景区景点、大型节事活动等方面,而针对历史街区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相对较少(王忠福、张利,2010)。

旺姆和吴必虎(2012)从居民感知角度肯定了旅游开发在提高历史街区居民生活水平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张婷娟和朱红兵(2015)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例,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是较为积极的。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活动对当地居民的负面影响更大,赖凌瑶、阳建强和王亮(2008)指出历史街区旅游活动对居民的生活、出行、居住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与负面影响,强调保护历史街区要重视居民的作用。徐小波和吴必虎(2013)认为旅游活动是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主要干扰因素,强调要协调旅游发展、居民生活、空间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张彦和于伟(2014)以山东省部分城市历史街区为例,实证分析居民视角下的主客冲突,指出旅游活动对居民本身心理幸福感的提升有消极影响。平措卓玛和徐秀美(2016)分析指出,传统绅士化、旅游绅士化以及新建绅士化均在不同层面上给居民生活品质造成了负面影响。

2. 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感知

已有研究主要从游前、游中和游后3个角度论述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感知。笔者在进行文献收集选取时发现,学者从游中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游客体验、旅游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是游后感知,主要表现在对认同感、忠诚度、地方依赖感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最少的是游前视角,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游客期望与吸引力进行讨论。

(1)游前期望与历史街区吸引力视角

游客在进行旅游之前,通常会依据历史街区的吸引力强弱与游客期望值大小来选择旅游地。彭珍珍(2009)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景区吸引力评价的四大类因子,强调从文化价值、景区形象、商品、活动、政府政策、环境区位等方面来提高仿古街区的旅游吸引力。王波(2011)引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通过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对比分析,尝试建立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模型,以此缩小游客期望与感知的差距,提升游客满意度。韩絮(2012)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的评价模型。

(2)消费体验视角

在历史街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学者多侧重于旅游功能指标体系的构建,如朱竑、郭婷和南英(2009)以及钱树伟、苏勤和郑焕友(2010),在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顾客地方依恋和购物满意度的关系。王亚辉、明庆忠和吴小伟(2013)基于IPA(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对扬州东关街影响游客满意度的27个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东关街满意度的评价一般,满意度低于游客对其的期望值。

近年来也有学者尝试从被忽视的旅游产品消费及文化体验角度入手,剖析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影响。王军、骆小龙和夏健(2011)指出经过改造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其供游客消费体验的产品主要有3类,且游客对平江历史街区的兴趣更多是集中在对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上。傅瑜和张建华(2012)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创意街区旅游体验功能的优势和不足,强调旅游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存。赵志峰(2013)通过因子分析法发现,历史街区的旅游体验主要包括休闲生活、文化认知、放松愉悦和静心思考4个方面,且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潘雅芳和陈爱妮(2015)构建了历史街区游客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提出应重视历史文化原真性、关注街区生活真实性、注重街区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与特色性、加强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建设4个方面的内容,以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戴林琳和江南(2016)构建了游客对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历史街区游客满意度模型。

(3)游后感知与认同感

周玮、黄震方和郭文等(2012)以游客游后感知为切入点,定量测度24项旅游景观项目的游后感知差异特征,确定光环区、亚光环区和灰度区3个区段,并就“泛商业化现象”展开讨论与提出建议。锁宇和孙景荣(2014)创新性地从游客对历史街区内的文化景观感知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得出结论,即游客对于文化景观感知4个维度的认同感越高,则其重游意愿也就越强烈。文彤和张茜(2016)指出,游客从景观、活动和消费3个角度,对佛山岭南天地历史街区所代表的佛山城市记忆形成感知,并提出从供需对应关系角度构建空间重塑下城市记忆传承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3.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体关系协调

(1)历史街区相关利益者构成

已有研究对历史街区的利益相关者范围、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梅青、孙淑荣和刘乂铭(2009)研究了地方政府、旅游经营商、社区居民、旅游者4类主体的利益指向,以及影响其利益实现的因素,诸如主体的自利性、素质、监管、沟通、协作等,以期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有所裨益。倪晓波(2011)指出旅游开发商(包括经营商)、旅游者、当地社区和地方政府(包括当地政府派出的街区管理机构)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提出构建“政府推进—社区渐进参与”的渐进式旅游开发模式以及利益主体协同管理的历史街区旅游管理模式。廖涛、王玉琼和邱亮(2014)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因子分析,指出历史街区包括社区、居民、游客、企业和政府共5个利益相关者,且各利益主体均有自己的不同利益诉求,强调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促进历史街区的发展。

(2)利益主体博弈的表现

部分学者从单一利益主体或两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王小丽(2012)从居民利益着手,指出要构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与居民受益双赢机制,要积极构建居民参与机制,突显居民在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吕凯和郑路(2014)从居民与政府合作的角度出发,对扬州彩衣街项目推行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参与方法这一案例进行解读,提出建构政府引导下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孔翔、王惠和侯铁铖(2015)从商户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指出历史街区地方吸引力的提升有赖于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经营者与游客的频繁互动。徐小波、吴必虎和刘滨谊等(2016)从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发现普通居民从旅游活动中获益有限,迁入型从业者在双东街区商业空间中占据有利位置。

(3)主体关系协调方法

郑昭彦(2011)探讨了历史街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问题,认为要构建PPC(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利益均衡机制必须明确三者的角色定位与制度创新,强调通过提高社区话语权、鼓励政府转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建立中间人制度等方式来保障各方利益均衡。邱灿华、顾玉婷和姜珊珊(2013)在对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治理分析中提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指出互动模式治理保障了各方利益,也弥补了政府及市场失灵的缺陷。赵念念(2014)指出历史街区要实施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发挥政府的控制引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强利益相关者间的沟通与协作。杨淳(2016)提出建立利益主体综合决策规划程序,形成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以实现利益主体共赢,建立“政府推进—社区渐进参与”的泉州西街保护开发模式。

4.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保护与价值重构

文化保护与价值重构是近年来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主要通过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以及综合价值的探究与重构,来探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文化保护的作用

王艳(2006)强调价值重构的实现过程,指出要在有序循环的更新过程中对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进行持续保护。周磊和舒伯阳(2012)从文化与市场融合角度探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活动,强调基于游客满意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承与市场商业创新融合模式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一种更加全面和优化的方法。王西涛、邵娟和刘飞飞(2015)探寻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路径,以期将旅游文化创新与历史街区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历史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2)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价值重构的重视

司金霞和刘云(2012)指出将历史街区的延伸价值与核心价值融合形成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重构。吕斌和耿萌萌(2013)探讨了经济发展的价值、历史街区保存的人文价值和街区固有的居住价值这3种价值的博弈过程,寻求改进的决策思路与工作方法,并引入基于人文价值的商业价值重塑理念,使3种价值得以统一,形成破解历史街区保存与活化冲突的有效路径。

四、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原真性保护与功能性复兴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领域未能有效实现

近年来,在一些学者“构建主义原真性”理论的指导下,部分历史街区为迎合旅游者需求,重新构建了一批旅游资源,通过一些奇闻轶事、历史记载,再造古建筑。变成纯开发模式之后的街区,失去了原有的厚重的历史味道,遍布着再造的旅游资源,看不到历史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这无疑是与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相悖离的。另外,历史街区是由居民聚居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性、文化风俗、地域传统、生活习惯以及人文精神的区域,是能够缩小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落差,打破时空界限让游客去感知历史遗存,引导游客体验旅游资源真实性的居所,因此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不仅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还要实现历史街区的功能复兴。然而,当前一些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评上国家级景区为目标,参照相关评分标准进行开发,致使原本多样化的街区生活功能演变成单一的旅游功能,一切以旅游业为中心、以旅游者为主体,忽略了历史街区基本的生活功能,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如何结合历史街区实际问题,借助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使其进行有效运作,是提高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水平的重点。

2. 地方化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历史街区的开发管理方法和保护思想基本上都是在国外历史街区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很大成分都是照搬国外保护区的发展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实践运行及模式操作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模仿的目标往往都是国外相对成熟的历史街区开发模式,对处于旅游开发初期阶段的我国历史街区借鉴价值有限。另一方面,受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影响,采取完全“拿来主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我国是很难产生显著效益的。当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能独具匠心,将国际化的管理体系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新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独有的历史街区开发管理模式。

3. 对社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研究应该足够重视

要对历史街区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设计、使用改造,前提就是要与社会相协调,只有政府、社区居民、旅游者、开发商以及经营者等社会人共同参与到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当中,才能做好上述工作。可以预见,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将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基于游客消费体验视角的感知、本土居民的心理进程变化、开发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协调以及旅游企业文化保护与地方价值重构等问题都将受到学界关注与思考。

4. 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国内历史街区研究多以范围较宽泛的领域为研究对象,而对于细节的研究,比如历史街区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旅游产品的内涵与街区的联系等方面就很少有人关注;至于各个地方的历史街区与地方特色进行结合发展的路径以及优化对策,也是相对比较冷门的。历史街区填补了宏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微观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空缺,在开发方向和旅游文化塑造方面尤为重要。因而,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中,尤其要重视细节问题研究,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有关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需要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5. 对历史街区软件管理体系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相对于硬件投入而言,历史街区软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组织管理、旅游服务、产品特色等方面。其中,管理思想重点体现在旅游企业是否以市场化的眼光来对待历史街区的发展,比如从销售上来看,要逐渐从旅游产品推销转向旅游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是历史街区内部管理的主体部分,需关注思考政府、经营者及开发者如何为外来游客以及本地居民带来实际利益,包括精神上的欢愉感以及物质上的优越条件,同时还要关注非正式群体的特殊需求以及对组织运营的影响;旅游服务方面,要注重体验化、独特化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产品特色方面,要求相关人员从差异化的视角来设计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在有形的设施设备和无形的服务两者之间的结合上形成特色。历史街区软件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者、管理者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一种创新的思维来加强研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6. 历史街区竞争力的提升与历史文化研究要深入

近年来各地历史街区大力发展现代商业、娱乐休闲、风味美食等,虽对于地方风俗风情、历史文化特色的建设给予一定重视,但仍存在忽视地方本源传统文化的问题。各地区的城市文化千差万别,组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若能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突出地方文化主题,彰显文化魅力,将有利于促进街区乃至所在城市综合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此过程中,关于如何从单纯建立历史街区形象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层次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凸显历史街区竞争力的研究,将对打造历史街区品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Qun Q, Mitchell C J A, Wall G.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hina’s historic towns: Daxu and Yangshuo, Guangxi

[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2, 1(1~2): 56~66.

n [本文引用: 1]      摘要

78 Creative destruction describes the replacement of a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th a heritage-scape, and their subsequent replacement by a leisure-scape of mass consumption. 78 This process is underway in two of China's historic towns, Daxu and Yangshuo. 78 Both settlements originally shared similar place-based assets, but only Yangshuo is taking on the identity of a place of entertainment (a leisurescape). 78 Variations in stakeholders (public versus private) and their motivations (modernist versus post-modernist) are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78 Different landscapes and place identities may emerge in spaces sharing similar place-based assets.
[2] 白舸, 朱媛卉, 甘伟.

城市历史街区失落空间的活力重塑——以武汉黎黄陂路为例

[J]. 华中建筑, 2016, 34(3): 166~169.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中的一些历史老街区因为设施陈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逐渐被遗忘,成为了城市中的失落空间。该文以汉口老街区为例,介绍对其再塑造的策略,使此类典型街区在保留独特文化气质的同时,恢复街道活力,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走入大众的视野。
[3] 边兰春, 井忠杰.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探索和思考——以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保护规划为例

[J]. 城市规划, 2005, 29(9): 44~48, 59.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烟袋斜街地区保护规划中的一些规划方法的尝试,如建立保护对象的框架体系,对规划范围进行分区并根据特色制定规划,对立面进行分类并建立逐步整治的引导图则,以院落为单位建立保护规划档案,以院落为单位建立分类整治的导则等.通过烟袋斜街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在规划设计、政策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几点思考.
[4] 陈文君, 陈俊翔.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探讨

[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 8(3): 21~26.

[本文引用: 1]     

[5] 戴林琳, 江南.

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北京旧城南锣鼓巷为例

[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0(2): 60~65.

[本文引用: 1]     

[6] 丁承朴, 朱宇恒.

保护历史街区延续古城文脉——以杭州市吴山地区的保护研究为例

[J]. 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9(2): 87~92.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延续古城历史文脉出发,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历史街区在古城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文中具体以杭州市吴山地区的保护研究为例,讨论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意义、现状,并初步提出了改造的规划与设想。
[7] 范小鸥.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分析及保护

[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7(2): 51~53, 104.

[本文引用: 1]      摘要

笔者通过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以不同时期建筑体态特征的分析,论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其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时,重视整体观念对城市特色建设的重要意义.
[8] 傅瑜, 张建华.

上海创意街区: 如何强化旅游体验功能

[J]. 上海商业, 2012(9): 18~21.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且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9.6%.据了解,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同时,随着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追求更为独特和深刻的体验旅游.创意街区作为创意产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体验产品.为了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创意街区应以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作为重要的体验元素,使游客获得快乐和难忘的体验,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9] 甘翔云.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北海市珠海街改造为例

[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6): 79~82.

[本文引用: 1]     

[10] 郭建军.

贺州市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J]. 文化学刊, 2016(2): 183~186.

[本文引用: 1]     

[11] 郭凌, 王志章.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4): 61~68.

[本文引用: 1]     

[12] 韩晓莉, 李志民, 宋功明.

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模式研究

[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7(1): 36~39.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历史地段面临新旧环境相融合的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对历史地段原有社会生态系统潜在联系的深入剖析,指出历史地段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应遵循整体控制与阶段开发相结合;商业运作与居民参与相结合;文化引导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改造策略,实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
[13] 韩絮.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为例

[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0~46.

[本文引用: 1]     

[14] 贾蓉.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再生发展模式

[J]. 北京规划建设, 2016(1): 8~12.

[本文引用: 1]     

[15] 孔翔, 王惠, 侯铁铖.

历史文化商业街经营者的地方感研究——基于黄山市屯溪老街案例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4): 105~110.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文化商业街若能凸显地方性特征将更具吸引力,经营者的地方感不仅是商业街地方性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地方性建构的主体基础。对屯溪老街经营者地方感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经营者地方感的形成机制,并为历史文化商业街的优化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地方感不仅受到地方文化景观和经营活动绩效的影响,更与经营者同游客的互动交流相关,而这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吸引力。老街商业开发的模糊定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地方性,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经营者与游客的频繁互动,则有助于增进经营者地方感。由此,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保护特色文化景观,更要优化商业活动品质,促进经营者与游客的互动,这是增进经营者地方感和商业街吸引力的基本保障。
[16] 赖凌瑶, 阳建强, 王亮.

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生活延续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2008(6): 75~80.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其主要职能,体现了皖江居住文化传统风貌。现阶段街区将要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论文从社会结构形态角度,在对居民生活方面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风貌保护的同时就居民生活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17] 李朝阳, 杨涛.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关于我国旧城道路规划建设的思考

[J]. 人文地理, 2000, 15(3): 28~31.

[本文引用: 1]     

[18] 李谷兰.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5.

[本文引用: 1]     

[19] 李和平, 张睿, 严爱琼.

重庆历史街区分级保护策略

[J]. 城市规划, 2010, 34(1): 80~82, 85.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街区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类型,其价值和保存状况具有较大差异, 然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同一性的认定标准和保护方法,难以适应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发展.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现实条件下,对历史街区采取分级保护的策略 是协调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运用历史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通过对重庆主城19个历史街区深入调查,提炼出历史街区的评价指标,建立 历史街区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历史街区分级标准,并对重庆历史街区进行分级,探讨各级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
[20] 李勤, 杨豪中.

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

[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6(4): 34~37, 57.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主要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阐述,通过分析研究德国和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在学习德国先进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街区保护的方法,即保护历史街区,必须保护其整体的风貌环境、文化内涵、传统习俗以及现有的社会生活结构,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21] 李霞, 朱丹丹. 谁的街区被旅游照亮——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八大模式[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1]     

[22] 李颖, 刘云亚.

广州市骑楼街的保护与发展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 64~67.

[本文引用: 1]     

[23] 梁乔.

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

[J]. 建筑学报, 2005(12): 36~38.

[本文引用: 1]     

[24] 廖涛, 王玉琼, 邱亮.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因子分析

[J]. 中华文化论坛, 2014(6): 167~17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名片,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很少涉及到对其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界定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借助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结论:社区、企业的利益诉求只是一个主成分,而居民利益诉求、游客利益诉求和政府利益诉求各有两个主成分,因此对这三个利益主体做了因子旋转,使之归于一个变量,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确定表达式,进而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偏重的诉求,以期在未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建设中,能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
[25] 林林, 阮仪三.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3): 45~51.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 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26] 刘敏, 李先逵.

历史街区探析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 35(4): 506~509.

[本文引用: 1]     

[27] 刘生建.

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式开发策划——以潍坊十笏园街区为例

[J]. 古建园林技术, 2011(1): 35~38.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过专家学者的多年呼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7月得到颁布施行,其中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有着较高的价值
[28] 陆翔, 王蓬.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法初探

[J]. 北京规划建设, 2001(1): 25~28.

[本文引用: 1]     

[29] 吕斌, 耿萌萌.

基于“价值重塑”看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博弈关系——以台湾三峡老街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7): 24~27.

[本文引用: 1]     

[30] 吕凯, 郑路.

从冲突到合作: 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整合——政府引导型社区参与在扬州彩衣街项目的实践与启示

[J]. 城市规划, 2014, 38(3): 78~82.

[本文引用: 1]     

[31] 马江萍.

西安历史街区建筑空间的研究——以回访街区为例

[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3): 207.

[本文引用: 1]     

[32] 梅林, 高林安.

长春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8): 740~742.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历史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保护得较好的历史街区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总结和阐述历史街区内涵、历史街区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对长春市6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33] 梅青, 白彩云, 孙淑荣, .

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J]. 商业研究, 2007(1): 167~169.

[本文引用: 1]     

[34] 梅青, 孙淑荣, 刘乂铭.

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

[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6): 60~64.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存在多元利益主体。在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旅游经营商、旅游者等旅游利益主体利益指向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关系紧密的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研究了旅游利益主体间矛盾解决的对策,即提高旅游利益主体的素质、加强对旅游利益主体的监管、构建旅游利益主体间理性沟通的平台、建立健全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加强旅游利益主体外的第三方力量的作用等。
[35] 孟华.

探求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提升改造之路——以嘉定西大街改造区为例

[J]. 城市研究, 2016(3): 114~117.

[本文引用: 1]     

[36] 倪晓波.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

[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5): 17~19.

[本文引用: 1]     

[37] 宁越.

桐乡:如何推进永宁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J]. 政策瞭望, 2016(10): 41~4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有机更新是指将一个城市或街区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通过新陈代谢,对不适应发展的地方进行渐进、有序地改造,以保持城市肌理与传统文脉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是城市有机更新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是指保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能够较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传统风貌
[38] 潘雅芳, 陈爱妮.

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为例

[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5, 15(2): 31~37.

[本文引用: 1]     

[39] 潘雅芳, 廖卫华.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发展研究——以杭州中山路为例

[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6, 16(3): 29~34.

[本文引用: 1]     

[40] 潘荫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北海珠海路、中山路为例

[J]. 环境与设计, 2003(3): 10~12.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处理保护与创新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41] 彭珍珍.

西安书院门仿古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

[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9: 54~67.

[本文引用: 1]     

[42] 平措卓玛, 徐秀美.

历史文化街区绅士化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以拉萨八廓街为例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3(4): 68~72.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绅士化现象是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有过度市场化的特点,也有保持浓郁文化特色的显著特征。作为拉萨市重要商业中心和著名转经道的八廓街的绅士化程度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产业在此得到发展以来,驱动绅士化现象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文化,这一现象历经了旅游绅士化、传统绅士化以及新建绅士化等形态变化,导致八廓街区出现了人口置换、商业化趋势日趋严重、传统商铺经营者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对此,应借力于八廓街改造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力,大力提倡文化导向型街区发展,逐渐淡化商业导向型的街区经营模式,实现该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3] 钱树伟, 苏勤, 郑焕友.

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55~362.

[本文引用: 1]      摘要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Model, the influenc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was explored by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model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using path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 total of 256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shoppers on Guanqian Street in Suzhou city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lace attachment had certain degree influence on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customer complaint and customer shopping loyalty. The function elements and the emotional bonds between customer and historic street were both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customer complaint and customer shopping loyalty. (2) Place attachment had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which illustrated that the key to successful development was preservation of place characteristics,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features and agglomeration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form. And it was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model to combine exhibition traditional features with modern leisure shopping. (3) Place attachment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customer complaint, and had an indirect and in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customer complaint working through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This showed that antiqu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colorful local featured products met and satisfied customers’ psychological demands and emotional appeal for sightseeing, tracing historic memories and characteristic leisure shopping experience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ing customers’ complaints 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customers’ emotional attachment. Besides, to strengthen visitor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functions is still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qian Street. (4) Place attachment had a direct significant impact on customer shopping loyalty, and had an indirect significant impact when customer shopping satisfaction was taken as an intermediate variable. It wa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and timeliness of neighborhood complaint service. Complaint service processing w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trengthening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and emotional marketing in neighborhood.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 emotional link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customers and Guanqian Street)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customers’ complaints and improve customer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eservation of endemic elements, creation of good leisure shopping atmosphere and persistence of commercial vitality, and to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domestic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expand the theory perspective of local attachment.
[44] 邱灿华, 顾玉婷, 姜珊珊.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平江路历史街区治理模式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8): 266~270.

[本文引用: 1]     

[45] 阮仪三.

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2): 46~50.

[本文引用: 1]     

[46] 阮仪三, 顾晓伟.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5(5): 1~6.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模式及其利弊的综合分析 ,本文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科学发展值得思索的几个共同点 ,并试提出发展对策。
[47] 阮仪三, 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J]. 城市规划, 2001, 25(10): 25~32.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 ;同时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特点 ,指出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建筑保护更新的几个问题 ;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历史街区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48] 沈苏彦, 沙润, 魏向东.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19(4): 266~267, 270.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阐释历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问题。通过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据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借鉴国内外历史古城旅游利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主客相融"模式和"低密高质"模式。
[49] 沈文涛, 李晓晓.

整合性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

[J]. 城市住宅, 2015(12): 31~40.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打破以往保护工作的思路,以—种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工作,对历史街区內的各种保护要素进行整合,主要就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历史保护与城市活 力的关系,以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保护划应在保存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和发 展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和市场机制要求的空间环境,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
[50] 司金霞, 刘云.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重构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昆明文明街为例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6): 158~160.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大规模城市改造的浪潮中,作为历史文化主要载体的历史街区面临恢复、更新,甚至改造与重建的问题。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如何更好地与旅游、休闲、商业进行融合,实现价值的延伸,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街区保护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以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深入分析了文明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探讨保护更新后的文化价值重构,并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思路,以期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保护有所裨益。
[51] 宋捷.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与城市CBD的有机互动——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1): 39~43.

[本文引用: 1]     

[52] 宋晓龙.

“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

[J]. 北京规划建设, 2000(1): 21~2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京城 ,在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今天的北京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 ,于是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提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 ,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还确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西四北等25片街区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通过参与制定南北长街街区的保护规划 ,笔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循环式”保护
[53] 孙丽.

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为例

[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本文引用: 1]     

[54] 孙利坤.

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江路历史街区为例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6(S1): 117~121.

[本文引用: 1]     

[55] 锁宇, 孙景荣.

都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化景观感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 26(3): 32~39.

[本文引用: 1]     

[56] 谭文勇, 赵云飞.

“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1): 30~36.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打造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构想和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沿线国家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深厚基础。历史街区作为伊宁这"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伊宁市迈向国际融入的前提。针对伊宁市阿依墩历史街区的文化遗存现状,指出其文化风貌消褪、城市肌理被破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疲软以及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影响较弱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保育"的相关理念,分析其在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激发公众主动性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传承与永续发展、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相匹配的文化保育策略。
[57] 王波.

基于期望与感知的旅游景点品牌塑造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品牌为例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3): 25~29.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化旅游景点的品牌塑造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和其所展露的品牌形象的结果,通过媒介宣传、口碑传播、事件营销等手段将文化品牌传递给潜在游客,使其产生期望,而期望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京夫子庙为案例,按照"文化资源一游客分析一产品形成一品牌定位一品牌沟通一品牌管理"这一过程,引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通过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模型,即在文化分析、游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同时是组织有效的品牌管理与沟通,最大程度的缩小游客期望与感知的差距,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引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修正品牌塑造的过程.打造长久、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品牌.
[58] 汪芳, 刘迪, 韩光辉.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

[J]. 华中建筑, 2010(5): 159~162.

[本文引用: 1]     

[59] 王军, 骆小龙, 夏健.

基于消费主义的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1, 24(4): 55~60.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今城市社会已从生产型社会进入了消费型社会,同时城市消费空间也伴随着产生,而历史街区作为文化空间消费很具有典型性。该文将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不同利益群体对历史街区空间的认同度,进行了实地访谈、问卷等形式的社会调查,以解读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历史街区的空间,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
[60] 王骏, 王林.

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

[J]. 城市规划汇刊, 1997(3): 43~45.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文物保护法颁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定,城市保护的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意识.然而面对旧城更新的加速与深入,富有历史氛围与传统气息的历史街区受到了致命的冲击.如何冲出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亟待整治与资金等矛盾的重围,寻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历史街区保护之路,是本文探索之宗算
[61] 旺姆, 吴必虎.

拉萨八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居民感知研究

[J]. 人文地理, 2012(2): 128~13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街区是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的核心载体,兼具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价值,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是历史地段发展一直面临的挑战。拉萨市八廓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代表着藏族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与特色,同时也是西藏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本文以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旅游开发影响与居民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对于地方经济的积极效益已得到普遍肯定,但是旅游对历史街区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对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表现是存在分异的,由此也形成了居民态度的差异。
[62] 王西涛, 邵娟, 刘飞飞.

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7(8): 70~76.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化基因决定文化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历史街区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要素.以长春新民大街街区为例进行分析,探寻街区旅游开发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路径:文化基因库扩充、文化基因解释、核心价值定位、主体基因保育与复制、区域文化基因植入和文化基因的移植、变异及共生等.
[63] 王小丽.

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中的居民利益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张家口堡子里历史街区为例

[J]. 特区经济, 2012(2): 230~232.

[本文引用: 1]      摘要

堡子里是张家口的发源地,世代居于此的居民对传承张垣文化,保留张家口地域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保护开发历史街区过程中由于忽视居民切实利益造成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堡子里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与居民受益双赢机制的构建:将社区发展纳入到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规划内容反映居民需求;构建居民参与机制,凸现居民主体地位。将居民切实利益纳入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居民有了投身于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的内在动力,将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注入不懈的力量源泉。
[64] 王欣, 薛丽华.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对大连旅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思考

[J]. 中华建设, 2013(4): 80~81.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城市文化遗产被作为保护对象,片面地被看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被简单地保留和维修。近年来,其经济学属性即作为资产和商品的特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傅斌在《遗产保护不能羞耻于谈钱》一文中提出:“在今天的文物保护事业中羞耻于谈钱,不学习利用经济的杠杆,肯定是无法成功的”。
[65] 王亚辉, 明庆忠, 吴小伟.

基于IPA分析法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为例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 25(2): 9~14.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游客满意度已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受到诸多关注和重视,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鲜有涉及。以历史文化街区——扬州东关街为例,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特点,借鉴专家咨询意见,确定了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的27个因子,并通过实地调查,运用IPA分析法定量化地对扬州东关街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东关街满意度的评价一般。
[66] 王艳.

秩序与意义的重构——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

[J]. 规划师, 2006, 22(9): 73~75.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街区中的“秩序”是指历史街区空间的韵律、规则、逻辑关系。历史街区的“意义”是其包含的思想与又化,是映射于大众心理的生活环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历史街区中“秩序”与“意义”的重构可分为三类:意义重构——秩序未变,意义重新解读;秩序重构——意义未变,空间秩序重新组织;秩序与意义的双重重构。
[67] 王月.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途径初探——以天津五大道先农商旅区街区吸引力重塑为例

[J]. 建筑与文化, 2015(12): 110~111.

[本文引用: 1]     

[68] 王炜, 关瑞明.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8(3): 99~103.

[本文引用: 1]     

[69] 王忠福, 张利.

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J]. 经济地理, 2010, 30(9): 1563~1568, 1579.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旅游地带来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这些影响较长时期作用于旅游地居民,引起旅游地居民相应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反应,形成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地居民的支持与否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与管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文章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加以综述.
[70] 文彤, 张茜.

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J]. 城市问题, 2016(9): 42~47.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记忆弱化问题的产生,使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和可识别性,这也使得城市无法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关于城市记忆消费的需求。城市记忆弱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迫切需要政府和开发商从公共服务以及市场经营的角度出发,重塑城市记忆并使之延续。围绕佛山岭南天地案例,分析了消费群体对其空间重塑中历史空间、商业空间、公共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记忆留存、活化、提升的感知与评价,从供需对应关系的角度构建了空间重塑下城市记忆传承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71] 武联, 沈丹.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2): 110~114.

[本文引用: 1]     

[72] 夏健, 王勇.

从重置到重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2): 134~139.

[本文引用: 1]     

[73] 项秉仁, 祁涛.

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2): 89~95.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和理念,强调将街区建设成为杭州市历史文化整合、保护、延续之轴。同时,激活传统历史街区城市活力,形成有杭州文化内涵、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
[74] 肖扬, 谢双玉, 王晓芳.

基于网络游记的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分析

[J]. 旅游研究, 2017, 9(1): 83~94.

[本文引用: 1]     

[75] 徐小波, 吴必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

[J]. 人文地理, 2013, 28(6): 133~141.

[本文引用: 2]     

[76]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

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扬州“双东”案例

[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212~2232.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商业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空间视角,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是以从业群体为日常运作核心,兼及居民、游客、恩庇者(管理者)等地域主体在内的空间生产过程。旅游历史街区演化是以"空间实践"为中心环节的社会建构,其发展状态是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空间生产相互博弈的总体涌现。依托扬州"双东"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统计检验、对应分析、模糊数学、逻辑回归等方法,以从业者空间生产为脉络,剖析旅游商业发展机理的杂合性与矛盾性,指出商业空间状态潜伏着不对称的利益博弈和不均衡的发展效应。"双东"旅游商业开发对城市中低产阶层自主就业有较强吸附效应,使之成为商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从业群体大致分化为乐观型、寓居型、保守型,分别对应于积极评价—业务扩张、温和评价—业务维持、消极评价—业务收缩生产机理,对"双东"空间演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主体、实践、环境特质对不同类型从业个体的影响特征以及对从业群体的总体影响,认为恩庇是统摄"好恶效应"、操控利益格局的多解方案。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利弊兼具、相因相生,统一于历史街区的自我演替过程。
[77] 杨淳.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泉州西街保护开发研究

[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6: 41~47.

[本文引用: 1]     

[78] 杨宏烈.

荆州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J]. 华中建筑, 1994, 12(3): 59~61.

[79] 杨新海.

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

[J]. 人文地理, 2005(5): 48~50.

[本文引用: 2]     

[80] 杨钊, 陆林, 王莉.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2(5): 525~530.

[本文引用: 1]     

[81] 佚名.

叶如棠说要把保护历史街区的工作放在突出地位

[J]. 城市规划通讯, 1996(14): 2.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日前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保护历史街区现在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 城这一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当前要将保护历史街区的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叶如棠说,我国虽有众多古城,但至今
[82] 余红英.

文化功能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旅游产品设计——以西安历史街区为例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1(3): 74~76.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们 对历史的怀旧心理和休闲的需要,历史街区其价值越来越重要.西安的历史街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皇城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功能视角分析 西安历史街区,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展示西安历史街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升华人们对西安历史街区的怀旧感和认同感,探索西安历史街区的发展路径.
[83] 俞樱.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体验研究

[J]. 旅游纵览, 2016(5): 198.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而感知价值是研究消费者体验和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论。本文以呼和浩特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案例,在对以往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发放市场调研问卷等形式对游客旅游体验感知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重点分析研究了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旅游体验,以及对历史文化街区体验的态度。继之,文章又分析了影响旅游者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的因素。本文避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热点即街区的保护更新,试图将旅游体验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所得感受都会构成旅游的体验,来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耦合途径。研究发现:(1)从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体验的整体特征来看,游客对于大召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是积极正面的,从地方性旅游体验不同体验部分的比较来看,旅游接待设施感知体验是大召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性体验最不尽如人意的部分。(2)从对大召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体验态度分析来看,绝大部分游客对街区的总体满意度、情感认同度、参与认知度都是比较高的,对街区后续的关注度则更高。(3)大召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主要有:‘一、闲暇时间的多少和购买力以及个人能力;二、旅游动机;三、不同旅游者个性、气质、情感经历及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四、他人的言行;五、景区环境。
[84] 袁泉.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D]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引用: 1]     

[85] 袁泉, 张炯.

历史环境中更新建筑研究——以苏州五片历史街区为例

[J]. 华中建筑, 2009, 27(11): 111~118.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通过对苏州五片历史街区内新建建筑的分析,探讨了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特点,新旧建筑的并置关系,新旧建筑的连续和对比这样几个问题。文章最后笔者阐述对于新苏州建筑的展望。
[86] 曾琼毅.

文化遗产框架下历史街区概念的诠释

[J]. 四川建筑, 2010, 30(3): 17~18.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重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环,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也越显其重要地位,但是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尚无十分明确的定义。文章试图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历史街区的概念进行诠释,从而进一步挖掘历史街区的概念内涵。
[87] 张建华.

金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研究

[J]. 旅游纵览, 2016(3): 143~144.

[本文引用: 1]     

[88] 张康建, 华晨, 陈怡.

“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

[J]. 建筑与文化, 2009(10): 108~109.

[本文引用: 1]     

[89] 张松.

日中两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分析与比较

[J]. 北京规划建设, 2013(3): 57~62.

[本文引用: 1]     

[90] 张松, 镇雪锋.

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1): 26~29.

[本文引用: 1]     

[91] 张婷娟, 朱红兵.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1): 214~216.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4个层面影响感知,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屯溪老街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评价高于负面的评价,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支持态度,表明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还是较为积极的。
[92] 张彦, 于伟.

主客冲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山东城市历史街区的研究

[J]. 经济管理, 2014, 36(4): 117~125.

[本文引用: 1]     

[93] 赵念念.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J]. 旅游纵览, 2014(11): 55~56.

[本文引用: 1]     

[94] 赵志峰.

都市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意愿研究——以重庆瓷器口古镇为例

[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6(6): 47~51.

[本文引用: 2]      摘要

历史街区已成为都市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重庆瓷器口古镇历史街区为实证研究对 象,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探讨了都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结果表明:都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是由休闲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决 定。历史街区的旅游体验可以划分为休闲生活、文化认知、放松愉悦和静心思考四个方面。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95] 郑昭彦.

构建旅游社区PPC利益均衡机制的研究——以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为例

[J]. 焦作大学学报, 2011(4): 63~66.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在界定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以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为例,探讨了旅游社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问题,认为要构建PPC利益均衡机制必须明确政府、开发商和社区居区的角色定位与制度创新。
[96] 周磊, 舒伯阳.

城市历史街区旅游改造中的文化与市场融合问题研究

[J]. 旅游研究, 2012, 4(3): 33~38.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国内历史街区旅游改造的一般规律和成功路径的关键在于文化传承与旅游市场需求的融合度。文化传承是从城市街区历史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入手,关注的是城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风貌、历史厚重感及与当地居民沟通互动性等游客感知层面;市场配套关注的是在旅游改造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供给、服务功能实现等游客需求满足层面。基于游客满意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市场融合模式是城市历史街区旅游改造的一种更加全面和优化的方法。
[97] 周玮, 黄震方, 郭文, .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

[J]. 人文地理, 2012, 27(6):109,117~123.

[本文引用: 1]     

[98] 周向频, 唐静云.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5): 107~113.

[本文引用: 2]     

[99] 朱丹丹.

镇江西津古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5): 6464~6465.

[本文引用: 1]     

[100] 朱东国, 谢炳庚, 李晓青, .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3): 126~129.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旅游产品,不仅找到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最佳契舍点,而且能综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湘潭城正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保存完整,对其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体现"文脉"、原真性及体验性为原则,实施景观整治、进行功能分区、突出商业文化气息、构建解说系统和社区居民参与的体验型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101] 朱竑, 郭婷, 南英.

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满意度研究——广州状元坊案例

[J]. 旅游学刊, 2009, 24(5): 48~5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尽管顾客满意度研究在相关领域已是一个研究颇久的话题,但在历史 街区相关研究中鲜有涉及.本研究结合历史街区型商业街(广州状元坊)的特点,对ACSI(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加以引中和改进,构建新的适合商业街的 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数据收集,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定量化地对状元坊的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显示,顾客对状元坊的总体满意度一 般;环境质量感知普遍较差,商品价格和商品种类满意度较高;学生是状元坊的主要消费群体;而区位优势、特有消费群体与准确的市场定位对状元坊顾客重游率具 有决定作用.研究对拓展国内目前还比较薄弱的历史街区型商业街满意度研究有积极意义,研究结论可为商业街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102] 朱自煊.

“历史地段保护”问题的讨论——附: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几点建议

[J]. 城市规划, 1992(2): 3~8, 64.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旅游导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