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shley C, Boyd C, Goodwin H.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R]. Natural Resource Perspectives, No.51,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0.
|
[2] |
Encontre P.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ion from the LDC category[A]. Benavides D D, Perez-Ducy E. Tourism in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C]. Brussels: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2001: 241.
|
[3] |
Hawkins D E, Mann S.The world bank’s role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 348~363.
|
[4] |
肖飞. 有尊严地生活是旅游民生的重要特征[J]. 旅游学刊, 2010, 25(7): 8~9.
|
[5] |
吴忠军. 论旅游扶贫[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 18~21.
|
[6] |
范小建.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J]. 求是, 2007(23): 48~49.
|
[7] |
李佳. 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162~169.
|
[8] |
张祖群. Pro-Poor Tourism公益性研究: 文献基础、机制与展望[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3): 11~18.
|
[9] |
朱启臻, 鲁可荣. 柔性扶贫——基于乡村价值的扶贫理念[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6: 108~125.
|
[10] |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J]. 旅游学刊, 2008, 23(3): 22~27.
|
[11] |
刘益. 欠发达地区旅游影响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73~82.
|
[12] |
邓小海, 曾亮.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 37(2): 73~77.
|
[13] |
长子中. 乡村价值世界“沦陷”之忧[J]. 人民论坛, 2012(10): 66~67.
|
[14] |
贺小慧. 论乡村价值与中国城镇化道路走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2(2): 1~4.
|
[15] |
郑涛. 我国乡村价值演变及其特征探讨[A].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4: 366~372.
|
[16] |
海贝贝, 李小建. 1990年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6): 635~642.
|
[17] |
韩非, 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 地理研究, 2011, 30(7): 1271~1284.
|
[18] |
韩源. 美丽乡村导向的镇域乡村性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仙洪试验区为例[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84.
|
[19] |
张鸿雁.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 社会学研究, 2013(3): 1~14.
|
[20] |
许凌志. 论新时期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农村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J]. 学术论坛, 2013, 36(8): 93~96.
|
[21] |
孙兆霞. 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3): 14~21.
|
[22] |
叶敬忠, 王伊欢. 对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 22(10): 41~47.
|
[23] |
朱启臻, 赵晨鸣, 龚春明, 等. 留住美丽乡村: 乡村存在的价值[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16~122.
|
[24] |
Sharp K.Measuring Destitution: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R]. IDS Working Paper 217, England: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3.
|
[25] |
孙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575~1589.
|
[26] |
张佳.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探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2(1): 82~89.
|
[27] |
Williams A M, Shaw G.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1998: 224~231.
|
[28] |
Oppermann M, Chon K S.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pson Business Press, 1997: 246~257.
|
[29] |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 王庆节,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82~87.
|
[30] |
赵刘, 程琦, 周武忠. 现象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本体描述与意向构造[J]. 旅游学刊, 2013, 28(10): 97~106.
|
[31] |
王德刚, 田芸. 旅游化生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2(1): 16~21.
|
[32] |
朱军. 空间转向: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之间[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5(2): 302~313.
|
[33] |
王春程. 古村落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研究——以苏州陆巷村为例[D]. 苏州: 苏州科技学院, 2015: 62.
|
[34] |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11): 65~70.
|
[35] |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冯钢, 刘阳,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126.
|
[36] |
黄洁. 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 思想战线, 2003, 29(5): 24~26.
|
[37] |
朱启臻, 梁栋. 基于乡村价值的精准扶贫[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56~64.
|
[38] |
金鑫, 韩广富. 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理念的转变[J]. 兰州学刊, 2014(2): 191~193.
|
[39] |
黄中伟, 王宇露. 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2):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