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旅游导刊 ›› 2020, Vol. 4 ›› Issue (4): 74-93.DOI: 10.12054/lydk.bisu.146
收稿日期:
2019-07-18
修回日期:
2020-05-30
出版日期:
2020-08-30
发布日期:
2020-09-22
作者简介:
彭 丹(1981—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旅游符号学。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9-07-18
Revised:
2020-05-30
Online:
2020-08-30
Published:
2020-09-22
摘要:
借助关键词共现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该研究对1998年至2019年关于旅游地社会记忆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的共同关注点为集体记忆、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地方文化发展问题;(2)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分类的维度及研究方法存在差异;(3)国内将历史文化遗产地、革命纪念地等中小尺度的地域作为案例地,国外将国家等大尺度地域作为案例地;(4)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主题日益综合化,研究视角逐渐微观化、模块化、层次化。通过阶段性归纳分析国内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的研究热点,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彭丹,胡俊青. 1998—2019年旅游地——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J]. 旅游导刊, 2020, 4(4): 74-93.
PENG Dan,HU Junq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Social Memory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9 : Based on the Keyword Co-Emerging Network[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20, 4(4): 74-93.
主体分类与特征 | 结构 | ||
---|---|---|---|
主体分类 | 特征 | 主观方面 | 客观方面 |
旅游者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映射于自身形成的记忆 | 不同记忆主体(旅游地社会记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地表现出的特有旅游导向、内心意愿和希望 | 旅游地的建筑、景色、特定场所的具体情景、声音、气味和触觉印象等本身承载着历史、回忆和传达着过去的意义,以及有意图和无意图的一切事物 |
导游 | 个人经历、讲解词场所性叙事和对地方历史、古迹、山水地理、饮食、民俗、故居等的解读 | ||
涉入旅游业 本地居民 | 自愿、被迫将传承旅游地社会记忆作为谋生途径;对游客多采取积极态度;为了经济诉求主动传承、开发、保护记忆资源 | ||
非涉入旅游 业本地居民 | 日常生活空间的耳濡目染;易忽视生活土地上景点的存在;对游客带来新奇记忆感兴趣 | ||
旅游从业 人员 | 从规划、管理、执行层面重视地方社会记忆 | ||
非旅游从业 人员 | 受到的教育、所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的认同程度和兴趣度 | ||
社会媒体 | 新闻舆论、道德建设、文艺表演、基层宣传、意识形态管理等有所侧重地对地方社会记忆传承、弘扬 | ||
当地政府 | 将地方社会记忆的传承、发展作为社会管理和资政的途径 | ||
旅游企业 | 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驱使;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被流程化的记忆得到传递 | ||
文化掮客 | 记录、发布旅游见闻(游记等) | ||
特殊群体 | 知青、间隔年、修学旅游团体等特殊记忆需求 |
表1 旅游地社会记忆主体与结构
Tab.1 Subjects and structures of social memo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主体分类与特征 | 结构 | ||
---|---|---|---|
主体分类 | 特征 | 主观方面 | 客观方面 |
旅游者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映射于自身形成的记忆 | 不同记忆主体(旅游地社会记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地表现出的特有旅游导向、内心意愿和希望 | 旅游地的建筑、景色、特定场所的具体情景、声音、气味和触觉印象等本身承载着历史、回忆和传达着过去的意义,以及有意图和无意图的一切事物 |
导游 | 个人经历、讲解词场所性叙事和对地方历史、古迹、山水地理、饮食、民俗、故居等的解读 | ||
涉入旅游业 本地居民 | 自愿、被迫将传承旅游地社会记忆作为谋生途径;对游客多采取积极态度;为了经济诉求主动传承、开发、保护记忆资源 | ||
非涉入旅游 业本地居民 | 日常生活空间的耳濡目染;易忽视生活土地上景点的存在;对游客带来新奇记忆感兴趣 | ||
旅游从业 人员 | 从规划、管理、执行层面重视地方社会记忆 | ||
非旅游从业 人员 | 受到的教育、所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的认同程度和兴趣度 | ||
社会媒体 | 新闻舆论、道德建设、文艺表演、基层宣传、意识形态管理等有所侧重地对地方社会记忆传承、弘扬 | ||
当地政府 | 将地方社会记忆的传承、发展作为社会管理和资政的途径 | ||
旅游企业 | 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驱使;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被流程化的记忆得到传递 | ||
文化掮客 | 记录、发布旅游见闻(游记等) | ||
特殊群体 | 知青、间隔年、修学旅游团体等特殊记忆需求 |
主要人物 | 理论名称 | 理论来源 | 基本思想 | 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
---|---|---|---|---|
集体记忆理论(1925—1950) | 《记忆的社会框架》《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论集体记忆》 | 记忆是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下不断建构的过程 | 对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研究集体记忆的建构环境过于理想化 | |
阿拜瓦尔堡 | 社会记忆理论(1924—1929) | “记忆女神图集”项目 | 确立集体记忆的建构新视角,认为社会记忆可以重构 | 从多元群体范畴研究集体记忆 |
皮埃尔诺拉 | 记忆场理论(1984) | 《记忆的场所》 | 记忆场是存在于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场域 | 为历史研究的新视角:记忆场 |
保罗康纳顿 | 社会记忆理论(1989) | 《社会如何记忆》 | 将记忆区分为个人记忆、认知记忆、习惯记忆 | 习惯记忆理论为研究社会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主要人物 | 理论名称 | 理论来源 | 基本思想 | 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
彼得伯克 | 社会记忆理论(1991) | 《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 | 社会记忆属于回忆社会史范畴,包括“口头流传实践、常规历史文献(回忆录、日记等)、绘制或摄制图片、集体纪念仪式以及地理和社会空间”等内容 | 阐述了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开辟新角度 |
扬阿斯曼 | 文化记忆理论(1992) | 《文化记忆》 | 文化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一种集体共享的文化身份认同,是通过对象化为符号、仪式等形式得以储存的文化内容 | 研究文化层面记忆的传承 |
阿莱达阿斯曼 | 文化记忆理论(1999) | 《回忆空间》 | “文化记忆”理论扩展到了历史学科范畴,阐述个体记忆、社会与国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 探讨文化记忆的形式与演变 |
杰弗瑞奥利克 | 社会记忆理论(1999) | 《社会记忆研究》《集体记忆:两种文化》 | 社会记忆研究指广泛的记忆过程、实践和结果的研究 | 提出“社会记忆”囊括了各种记忆“社会性”的研究 |
各种记忆理论都强调记忆的社会性。记忆的机制、作用、形塑、传承和记忆与认同的关系是社会记忆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
表2 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
Tab.2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mory theory
主要人物 | 理论名称 | 理论来源 | 基本思想 | 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
---|---|---|---|---|
集体记忆理论(1925—1950) | 《记忆的社会框架》《福音书中圣地的传奇地形学》《论集体记忆》 | 记忆是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下不断建构的过程 | 对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研究集体记忆的建构环境过于理想化 | |
阿拜瓦尔堡 | 社会记忆理论(1924—1929) | “记忆女神图集”项目 | 确立集体记忆的建构新视角,认为社会记忆可以重构 | 从多元群体范畴研究集体记忆 |
皮埃尔诺拉 | 记忆场理论(1984) | 《记忆的场所》 | 记忆场是存在于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场域 | 为历史研究的新视角:记忆场 |
保罗康纳顿 | 社会记忆理论(1989) | 《社会如何记忆》 | 将记忆区分为个人记忆、认知记忆、习惯记忆 | 习惯记忆理论为研究社会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主要人物 | 理论名称 | 理论来源 | 基本思想 | 主要贡献和局限性 |
彼得伯克 | 社会记忆理论(1991) | 《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 | 社会记忆属于回忆社会史范畴,包括“口头流传实践、常规历史文献(回忆录、日记等)、绘制或摄制图片、集体纪念仪式以及地理和社会空间”等内容 | 阐述了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开辟新角度 |
扬阿斯曼 | 文化记忆理论(1992) | 《文化记忆》 | 文化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一种集体共享的文化身份认同,是通过对象化为符号、仪式等形式得以储存的文化内容 | 研究文化层面记忆的传承 |
阿莱达阿斯曼 | 文化记忆理论(1999) | 《回忆空间》 | “文化记忆”理论扩展到了历史学科范畴,阐述个体记忆、社会与国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 探讨文化记忆的形式与演变 |
杰弗瑞奥利克 | 社会记忆理论(1999) | 《社会记忆研究》《集体记忆:两种文化》 | 社会记忆研究指广泛的记忆过程、实践和结果的研究 | 提出“社会记忆”囊括了各种记忆“社会性”的研究 |
各种记忆理论都强调记忆的社会性。记忆的机制、作用、形塑、传承和记忆与认同的关系是社会记忆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
图1 1998—2019年国内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注:此图仅作示意,如需清晰图,请与编辑部联系。下文同
Fig. 1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social memory research of domestic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9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
1 | 传承 | 76 | 10 | 乡村旅游 | 59 |
2 | 旅游开发 | 75 | 10 | 规划设计 | 59 |
3 | 集体记忆 | 72 | 11 | 可持续发展 | 52 |
4 | 民族 | 70 | 12 | 社会记忆 | 48 |
5 | 历史街区 | 69 | 13 | 文化旅游 | 45 |
6 | 国家在场 | 68 | 13 | 旅游产品 | 45 |
7 | 文化记忆 | 66 | 13 | 民俗文化 | 45 |
8 | 怀旧旅游 | 63 | 14 | 旅游体验 | 42 |
9 | 旅游者 | 60 | 15 | 景观 | 40 |
表3 1998—2019年国内旅游地社会记忆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
Tab.3 The central point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emory in domestic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9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
1 | 传承 | 76 | 10 | 乡村旅游 | 59 |
2 | 旅游开发 | 75 | 10 | 规划设计 | 59 |
3 | 集体记忆 | 72 | 11 | 可持续发展 | 52 |
4 | 民族 | 70 | 12 | 社会记忆 | 48 |
5 | 历史街区 | 69 | 13 | 文化旅游 | 45 |
6 | 国家在场 | 68 | 13 | 旅游产品 | 45 |
7 | 文化记忆 | 66 | 13 | 民俗文化 | 45 |
8 | 怀旧旅游 | 63 | 14 | 旅游体验 | 42 |
9 | 旅游者 | 60 | 15 | 景观 | 40 |
图2 1998—2010 年国内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Fig.2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social memory research in domestic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0
图3 2011—2019年国内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Fig.3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social memory research of domestic 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 2011 to 2019
图4 1998—2019年国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Fig.4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emory in foreig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9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
1 | authenticity 本真性 | 56 | 6 | History 历史 | 49 |
1 | local gaze 当地人的凝视 | 56 | 6 | Landscap 景观 | 49 |
2 |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历史重构 | 55 | 7 | bodily practice 身体实践 | 46 |
2 | national identity 民族认同 | 55 | 7 | commemoration 纪念活动 | 46 |
2 | master-narrative 支配话语 | 55 | 8 | symbol 符号 | 45 |
3 | tourist experience 旅游体验 | 53 | 8 | heritage sites 遗址 | 45 |
3 | ethnicity 民族 | 53 | 9 | place attachment 地方依恋 | 41 |
4 | nostalgia 怀旧 | 52 | 9 | 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 | 41 |
5 | cultural tourism 文化旅游 | 50 | 10 | political rights 政治权利 | 40 |
5 | place construction 地方建构 | 50 |
表4 1998—2019 年国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
Tab.4 The centrality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emory in foreig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9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序号 | 关键词 | 点度中心度 |
---|---|---|---|---|---|
1 | authenticity 本真性 | 56 | 6 | History 历史 | 49 |
1 | local gaze 当地人的凝视 | 56 | 6 | Landscap 景观 | 49 |
2 |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历史重构 | 55 | 7 | bodily practice 身体实践 | 46 |
2 | national identity 民族认同 | 55 | 7 | commemoration 纪念活动 | 46 |
2 | master-narrative 支配话语 | 55 | 8 | symbol 符号 | 45 |
3 | tourist experience 旅游体验 | 53 | 8 | heritage sites 遗址 | 45 |
3 | ethnicity 民族 | 53 | 9 | place attachment 地方依恋 | 41 |
4 | nostalgia 怀旧 | 52 | 9 | 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 | 41 |
5 | cultural tourism 文化旅游 | 50 | 10 | political rights 政治权利 | 40 |
5 | place construction 地方建构 | 50 |
图5 1998—2010年国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Fig.5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social memory research in foreig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1998 to 2010
图6 2011—2019年国外旅游地社会记忆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
Fig. 6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emory in foreig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2011 to 2019
[1] | Ariely G. National day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memor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holocaust day in Israel[J]. Political Psychology, 2019,40(6):1391~1406. |
[2] | Bajc V. Collective memory and tourism: Globaliz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localized experience[J]. Journey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2006,7(2):1~14. |
[3] | Bouchat P, Rimé B.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memor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A]. Ingenhoff D, White C, Buhmann A, et al. Bridging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Country Image Reputation, Brand, and Identity New York: CRC Press, 2018. |
[4] | Butler G, Khoo-Lattimore C. Mura Heritage tourism in Malaysia: Fostering a collective national identity in an ethnically div P. erse country[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19(2):199~218. |
[5] | Della Dora V. Mountains and memory: Embodied visions of ancient peaks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Aegean[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33(2):217~232. |
[6] | Delyser D. Ramona memories: Fiction, tourist practices, and placing the past in Southern California[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3,93(4):886~908. |
[7] | Edy J A. Collective memory[M]//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 Stud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19: 1~5. |
[8] | Forest B, Johnson J. Unraveling the threads of history: Soviet-era monuments and post-soviet national identity in Moscow[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2,92(3):524~547. |
[9] | Foster J B.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review)[J]. MLQ: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2003,64(4):513~517. |
[10] | Gieling J, Ong C E. Warfare tourism experienc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 case of Airborne Museum ‘Hartenstein’ in Oosterbeek, the Netherland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57:45~55. |
[11] | Hannabuss S. Postmodern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 Library Management, 1999,20(5):295~303. |
[12] | Hoelscher S, Alderman D H. Memory and place: Geographies of a critical relationship[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4,5(3):347~355. |
[13] | Hoskins G. Materialising memory at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San Francisco[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07,39(2):437~455. |
[14] | Hughes 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16(1):49~59. |
[15] | Kastenholz E. The dimensions of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 Impacts on arousal, memory,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8,35(2):189~201. |
[16] | Korstanje M. Dark tourism and place identity: Managing and interpreting dark places (contemporary geographies of leisures, tourism and mobility)[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4,12(4):369~371. |
[17] | Lansing P, De Vries P. Sustainable tourism: Ethical alternative or marketing plo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72(1):77~85. |
[18] | Light D. Progress in dark tourism and thanatourism research: An uneasy relationship with heritag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61):275~301. |
[19] |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5~7. |
[20] | Marchenko A. Etic and emic approaches to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media coverage of the Hasidic pilgrimage to Uman[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18(26):108~116. |
[21] | Moore I. Vilnius memoryscape: Razing and raising of monuments, collective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J]. Linguistic Landscape, 2019,5(3):248~280. |
[22] | Olick J K. Collective memory: The two cultures[J]. Sociological Theory, 1999,17(3):333~348. |
[23] | Renko S, Bucar K. Sensing nostalgia through traditional food: An insight from Croatia[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14,116(11):1672~1691. |
[24] |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Past forward: Nostalgia as a Motivational Force[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6,20(5):319~321. |
[25] | Sturken M. Tourists of History: Memory, Kitsch, and Consumerism from Oklahoma City to Ground Zero[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5~218. |
[26] | Timothy D J. Making sense of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trends in a maturing field of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8(25):177~180. |
[27] | Tolia-Kelly D P. Landscape, Race and Memory: Material Ecologies of Citizenship[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85~116. |
[28] | Van Dyke R M. Archaeology and social memory[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19(48):207~225. |
[29] | Winter C. Tourism, social memory and the Great War[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36(4):607~626. |
[30] | 陈传康. 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 旅游学刊, 1996(5):31~34. |
[31] | 陈德. 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记忆[J]. 中国政协, 2019(11):17. |
[32] | 陈国柱. 旅游目的地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31(12):1545~1548. |
[33] | 储节旺, 郭春侠. 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实现[J]. 情报科学, 2011,29(6):931~934. |
[34] | 傅才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是国家“十三五”文化规划的战略目标[EB/OL]. http://www.sohu.com/a/144453930_155679, 2017-05-29. |
[35] | 胡娟, 朱琳, 唐昭沛, 等.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 经济地理, 2019,39(7):225~232. |
[36] | 蒋志杰. 中小尺度游憩地理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作用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1. |
[37] | 李德文, 王朋岭, 俞锦标. 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特征的微观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2004,14(1):75~80. |
[38] | 李彦辉, 朱竑. 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 人文地理, 2012,27(1):11~15, 28. |
[39] | 李彦辉, 朱竑. 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28(6):17~21. |
[40] | 黎耀奇, 关巧玉. 旅游怀旧:研究现状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18,33(2):105~116. |
[41] | 李云霞. 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7):79~83. |
[42] | 廉同辉, 余菜花, 宗乾进, 等.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旅游学刊, 2013,28(3):114~119. |
[43] | 刘亚萍, 潘柳榕, 李丽, 等. 旅游原真性的国际研究特征及发展脉络——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对SSCI刊物上的文献分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37(4):84~96. |
[44] | 龙渡江, 王栋, 吴安湘. 当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动感景观设计[J]. 技术与市场, 2011,18(10):107~108, 110. |
[45] | 陆邵明. 记忆场所:基于文化认同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J]. 中国名城, 2013(1):64~68. |
[46] | 吕龙, 黄震方, 陈晓艳. 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37(6):1142~1158. |
[47] | 吕龙, 吴悠, 黄睿, 等. “主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影响效应——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19,34(5):69~77, 84. |
[48] | 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 郭金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81~95. |
[49] | 钱莉莉, 张捷, 郑春晖, 等. 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 2015,30(6):7~12. |
[50] | 桑森垚. 探索赴韩中国游客体验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记忆偏差[J]. 旅游论坛, 2016,9(4):33~39, 94. |
[51] | 宋玉, 黄剑锋. 国内外乡村记忆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28(6):166~177. |
[52] | 汪芳, 吕舟, 张兵, 等.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 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J]. 地理研究, 2017,36(1):3~25. |
[53] | 王明远.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 记忆重构、公共记忆与国家话语[J]. 民俗研究, 2016(1):136~142. |
[54] | 魏瑞斌. 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28(9):46~49. |
[55] | 吴晓秋, 吕娜. 基于关键词共现频率的热点分析方法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35(8):115~119. |
[56] | 谢新丽, 吕群超. 乡愁诉求背景下福建省省级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3):35~41. |
[57] | 徐光, 张雪, 王瑜超.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国内外组织即兴研究的比较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S2):231~235. |
[58] | 徐克帅.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 旅游学刊, 2016,31(3):35~42. |
[59] | 于伟, 张鹏, 张彦.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SSCI数据库2005年以来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J]. 旅游科学, 2012,26(3):10~17. |
[60] | 袁同凯, 房静静. 论记忆的空间性叙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8(1):53~60. |
[61] | 张红贤, 杨青生. 基于MCDA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J]. 人文地理, 2009,24(3):75~79. |
[62] | 章锦河. 社会记忆与旅游规划的创意[J]. 旅游学刊, 2014,29(5):12~13. |
[63] | 张雯, 李勇泉, 苏欣慰. 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5—2015年《旅游学刊》载文[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37(5):64~70. |
[64] | 钟赛香, 袁甜, 苏香燕, 等. 百年SSCI看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基于73种人文地理类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70(4):678~688. |
[1] | 李文静, 张朝枝. 过程研究转向:旅游地理研究的理论建构新视角[J]. 旅游导刊, 2019, 3(2): 19-21. |
[2] | 蔡礼彬, 朱晓彤. 基于 SCCT 理论的网络舆情危机后旅游地形象修复策略研究——以“丽江打人毁容”事件为例[J]. 旅游导刊, 2019, 3(1): 21-4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