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旅游导刊  2019 , 3 (2): 19-21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115

专题论文:旅游研究探索与展望

过程研究转向:旅游地理研究的理论建构新视角

李文静1, 张朝枝12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2
2.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275

The Turn of Process Studi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Geography

LI Wenjing1, ZHANG Chaozhi12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China
2.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238(2019)02-0019-21

收稿日期: 2018-12-27

修回日期:  2019-03-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4-30

版权声明:  2019 《旅游导刊》编辑部 《旅游导刊》编辑部 所有

作者简介:

李文静(1993— ),女,湖南岳阳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遗产旅游、旅游资源诅咒假说。E-mail:365347506@qq.com。张朝枝(1973— ),男,湖南华容人,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产旅游、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管理。

展开

摘要

针对目前旅游地理学中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现状,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旅游地理学理论建构及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后发现,过程研究是一种建立理论的有效研究路径,过程研究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从认识论层面强调从时间维度来观察旅游景观演化现象的重要性,从方法论层面强调以事件发展导向及逻辑推理为核心的理论归纳的重要性。旅游地理研究应该加强过程研究方法的运用,努力形成与旅游地理本身相关的故事、模型、预测和机制。

关键词: 旅游地理学 ; 过程研究 ; 演化经济地理学 ; 理论建构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hich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ourism geography is relatively weak, this article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jor way to extricate us from this dilemma is to clarify the core research topics in tourism geography, follow up the current methodological turn, and keep up with the new phenomenon in tourism geograph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explanatory paradigm, explains the long-term change i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tourism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 However,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EEG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study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nterpr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ourist behavior through process studies may be deemed as a new attempt to build up the theory of tourism geography. On these ground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ourism geography, using the main elements of tourism system as the basic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process studies as the core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that, we will eventually come up with literature, models, prediction and mechanism relevant to tourism geography.

Keywords: tourism geography ; process studies ;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0

PDF (315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文静, 张朝枝. 过程研究转向:旅游地理研究的理论建构新视角[J]. 旅游导刊, 2019, 3(2): 19-21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115

LI Wenjing, ZHANG Chaozhi. The Turn of Process Studi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Geography[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9, 3(2): 19-21 https://doi.org/10.12054/lydk.bisu.115

引言

经过90多年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黄震方、黄睿,2015),但仍存在研究问题相对缺乏(保继刚,2010),低水平应用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研究居多(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2011),理论贡献较少,缺乏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严谨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保继刚、张骁鸣,200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2011;黄震方、黄睿,2015)。学者们在反思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也给出了不少解决方案:(1)明确核心研究问题,有效实现学科代际转向(保继刚、张骁鸣,2004;保继刚,2010;黄震方、黄睿,2015);(2)把握方法论转向,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2015;黄震方、黄睿,2015;Lu,Bao & Huang,et al.,2016;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3)紧跟旅游新现象,从时空维度建立过程理论(左冰,2006;陈晓磬,2011;Lu,Bao & Huang,et al.,2016)。

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EG)作为一个从动态演化视角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新兴学科,引起了一些海外旅游学者的关注(Boschma & Frenken,2006;Brouder & Eriksson,2013;Ma & Hassink,2013;Brouder,2014a/2014b)。实际上,演化经济地理学是一种从演化视角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经济管理学说,主要关注事物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发展(Boschma & Martin,2010),而过程研究恰好是建立及论证相关理论的有效路径(approach)(Van De Ven,2007)。通过过程研究进行理论建构是采用一种“描述即为理论”的研究视角,将理论解释视为一个描述过程、一系列事件并包含因果关系的故事,相对于变量研究的理论建构,过程研究更好地保留了问题发生的背景,并寻求问题背后的深层结构,即通过讲述一个好的故事,建构一个好的理论(better stories,better theory)(DiMaggio,1995;Pentland,1999)。旅游产业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是建构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拟通过详细介绍过程研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何通过过程研究建立理论,并提出旅游地理学进行过程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为未来建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困境

1.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困境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郭来喜,1986;保继刚、楚义芳,1999)。该学科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地理学领域一门综合性分支学科(黄震方、黄睿,2015)。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保继刚、张骁鸣,200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2011;黄震方、黄睿,2015),研究主要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提升”的道路(刘锋,1999;保继刚、张骁鸣,2004)。然而,相对于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纯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导向下,主要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忽视了学术研究本来的目的,也忽略了旅游地理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保继刚,2010)。这一现状也导致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学术规范比较薄弱、学术贡献有限等问题(黄震方、黄睿,2015)。近年来,国内一些旅游地理学者逐渐认识和反思旅游地理学科发展与学术贡献、实用价值的关系,积极回顾和分析学科发展问题(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2011),但实际上,对理论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及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是限制我国旅游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两个最大难题。

2.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突破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时空规律的科学,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郑度、陈述彭,2001)。关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说法各异,但本质上不外乎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杨万钟,1999)。根据研究对象侧重点的不同,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而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旅游地理学,实际上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者交叉地带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保继刚、楚义芳,1999)。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突破点可能是以下3个方面:

(1)明确核心研究问题,有效实现学科代际转向。目前我国旅游研究的代际转向越来越明朗化,旅游研究群体中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T-generation”成为新一代旅游研究的重要力量(张朝枝,2014),因此,如何实现旅游地理学科代际之间的有效传递,正视传递过程中的代际问题、学科认知和理论转型的差异,这些都是学科转型的核心问题,这个过程也需要学科中战略层面的“问题意识”和战术层面的“合纵连横”(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学科应该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导向,积极寻求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通过长时间观察与总结,对社会整体如何随着时间发展适应、改变及演化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变化过程进行理论建构及测试(Van De Ven,2007),努力从现象中归纳并形成理论(张朝枝,2014),从而更好地建构起属于旅游地理学本身的理论内涵和框架体系(陈晓磬,2011;黄震方、黄睿,2015),推动旅游地理学科发展壮大。

(2)把握方法论的转向,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当代地理学研究已经从概念模型转向定量表达,学科从地理学走向地理科学,对技术与工具的追求前所未有(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2015;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但另一方面,以严格的“科学问题”为核心的旅游地理学由于缺乏对现实的深入分析,缺乏“人文化”的建设,始终无法形成自己的理论(Lu,Bao & Huang,et al.,2016;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因此,旅游地理学者不仅需要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还需要科学哲学思维,把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想带进地理学,推动旅游地理学的新发展(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2017)。综合性与系统分析方法、区域性与区域分析方法,是研究旅游地理学、分析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的核心方法(黄震方、黄睿,2015)。

(3)紧跟旅游新现象,从时空维度建立过程理论。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旅游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关注区域旅游新趋势的时空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任务(Lu,Bao & Huang,et al.,2016)。实际上,从学科背景来看,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形式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轨迹,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地理过程研究的突破点(傅伯杰,2014;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2015)。相应地,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以旅游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震方、黄睿,2015)。由于旅游人地关系具有复杂性、层次性、动态性与尺度性等特征,学者能否从空间的差异、尺度的转化、人地关系的互动这个体系范围内构建出一个“过程—结构—机制”的理论体系将成为我国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突破点(Lu,Bao & Huang,et al.,2016)。

二、从演化经济地理学到过程研究

1. 经济地理学的新转向:演化经济地理学

随着全球化、文化转向等一系列变化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历时性的纵向研究方法了解变化的产生机制及影响,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变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均衡发展的线性现象,实际上,多层级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背景、多方向的因果关系及反馈系统会使变化过程难以达到均衡的稳定状态(Stacey,1995;Langley,1999),因此,如何对一个复杂的不均衡过程进行更好的解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演化经济地理学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其最早起源于1898年Thorstein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种演化科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化经济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将演化的观点引入经济地理学是源于1999年Boschma和Lambooy撰写的一篇文章“Evolutionary economic and economic geography”,演化经济地理学自此开始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路径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Brouder,Clavé & Gill,et al.,2017)。它的出现是研究者对复杂的不均衡过程寻求解释的一次尝试,也是继新经济地理学出现之后,经济地理学迎来的又一次新的转向(Boschma & Martin,2010;李福柱,2011;黄利秀,2014)。Boschma和Martin(2010)指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带来了认识论、方法论及本体论层面的变化。

从概念上来说,演化经济地理学是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地理学说,注重动态性、不可逆性以及创新性的研究(Boschma & Frenken,2006),其理论的基本假设(如有限理性、动态非均衡、潜在的非效率)被认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有学者甚至指出该学科的研究可能发展出经济地理的普适性理论(颜银根、安虎森,2013)。从研究内容而言,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产业动态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Boschma & Frenken,2009;颜银根、安虎森,2013),也就是研究经济景观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转换的过程,该过程包括经济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空间组织。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产生不均衡分配现象的背后机制(Boschma & Martin,2010),是一种研究区域(国家)内经济不均衡现象的研究范式(paradigm)。从研究路径而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见图1)(Boschma & Martin,2010)。这3种理论框架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仍然会存在3种理论路径的交叉,研究者甚至可能提取2种或3种理论路径的要素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框架进行研究(Boschma & Martin,2010)。

图1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3种主要理论框架

Fig. 1   Three major theorical framework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2. 演化经济地理学:一种特殊的过程研究

(1)过程研究的界定

过程研究属于一种历时性的研究路径。巴尔特斯和内赛尔罗德、沃尔和威廉姆斯是最早使用历时性数据集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界定了历时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主要适用范围,并将历时性研究方法用于个案和履历资料的分析(斯科特,2012)。由于可被用作建立时间顺序、测量变化大小并提供因果解释的依据(斯科特,2012),1970年前后历时性研究开始在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中流行。1983年,由Poole、Van等人组成的一批美国学者在海军研究室的资助下加入了一个明尼苏达州的创新研究项目(Minnesota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并开始将过程研究的方法引入组织行为学中,用于研究组织创新及变化的过程(Van De Ven,2007)。自此,过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建构的研究路径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大量的管理学者开始关注过程理论及动态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组织学习、竞争交换、创新和变化(Poole,Van De Ven & Dooley,et al.,2000)、战略演化等研究领域(Langley,1999)。

由于不同学者对过程研究界定的视角不同,因此,很难给过程研究一个统一的定义。Mohr(1982)最早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区分出变量研究及过程研究两种研究路径(Poole,Van De Ven & Dooley,et al.,2000),并认为目前主流的变量研究方法局限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无法在组织中形成普适性的理论,因此,Mohr强调了基于时间维度的过程研究方法的运用。Mohr(1982)认为过程研究主要关注事件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到达既定结果的演化过程,他指出:变量研究的解释基础是因果关系,先导事件是结果发生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变量是基本分析单位,自变量之间的时间顺序通常是不重要的;而相对于变量研究,过程研究对问题的解释基础是对事件发生的一个概率性重新排序,先导事件的发生只是结果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问题发生过程中各种离散的状态和事件是问题分析的基础,时间顺序对结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Mohr对过程研究的界定过于严格,限制了过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许多学者在探索过程研究更广义的解释中作出了贡献(Abbott,1984;Barnett & Carroll,1995;Pentland,1999;Poole,Van De Ven & Dooley,et al.,2000;Van De Ven,2007),并最终认为过程研究主要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解释一系列事件的展开如何产生出一个既定结果的过程。实际上,由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事件之间时间顺序的重要性、同一过程中不同时间维度的识别以及过程本身的动态性,导致过程理论对现象的解释过程一般要比变量研究更为复杂(Langley,1999;Van De Ven & Poole,2005)。

综上所述,过程研究主要是一种指导研究者通过观察过程的发展建立或测试过程理论的研究路径。研究者通过研究事物如何随时间推移变化的过程,描述变化的模式,建立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最终建立或测试理论。过程研究主要的特征是它允许对变量的变化及变量变化的时间顺序进行分析,并基于时间维度对变化的长时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2)EEG与过程研究的对比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区别于新经济地理学及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第三种经济地理学科,主要采用动态演化分析的方法,补充并完善了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分析范式(Boschma & Frenken,2006)。演化经济地理学整合了模型演绎及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演化的视角,以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事件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内经济景观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转换的过程(李福柱,2011)。而过程研究方法则是从时间发展的视角,分析事件如何演化的过程。

相较而言,过程研究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见表1)。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通过建立规范模型,以过程演化的视角研究变化的过程。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①研究内容方面,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更有针对性,主要研究经济景观随时间推移的演化过程,而过程研究则可研究任何与“How”(如何)相关的问题,即事物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及发展的过程。②分析单位方面,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以区域内的公司或企业为主要分析单位,而过程研究以事件为分析单位。③研究目标方面,过程研究主要关注事件的演化过程,并寻求事件演化背后的作用机制,而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也加入了地理学的因素,尝试阐释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轨迹的。④对过程的理解方面,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发展是内生的,主要依靠企业经验的积累和组织范式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不可逆,认同动态的、非均衡的观点,演化的结果具有非最优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难以预测,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更关注复杂的经济演化过程(贺灿飞、黎明,2016);而过程研究对过程的定义比较泛化,认为过程是一系列事件或活动的发展顺序,包括单一线性发展、多元发展、累积过程发展、连接过程发展、周期循环过程发展等多种形式(Van De Ven,2007)。

表1   演化经济地理学与过程研究的对比

Tab.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rocess research

项目演化经济地理学过程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经济景观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转
换的过程
研究事物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及发展的过程
研究目标


用演化经济学的概念和思维来帮助理
解和分析经济景观是如何随着时间发
生变化的
阐释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系统演化
的本质和轨迹
通过叙事性方法解释在一个特定产生机制的影响下事件是如何从初始状态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成为结果状态的,通过分析过程背后的产生机制建立和测试过程理论
研究主体区域内的公司或企业事件
研究策略
路径依赖理论、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
复杂性理论
叙事性方法、量化方法、替代模型法、扎根理论法、可视化映像法、阶段划分法、合成方法
过程理解发展是内生的,主要研究复杂的经济
演化过程
认为过程是一系列事件或活动的发展顺序

新窗口打开

总体而言,演化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景观演化为主要研究问题,以过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一门经济地理学科。相较于以广泛事物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过程研究,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主要关注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并加入了地理学的视角,试图从地理因素解释经济系统演化的过程及空间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过程研究。

(3)EEG为旅游地理学带来“过程转向”

演化经济地理学作为一个从动态演化的视角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新型理论框架,引起了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Boschma & Frenken,2006;Boschma & Martin,2010;Brouder & Eriksson,2013;Brouder,2014b;黄利秀,2014)。不少学者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旅游地理学者从特定时空的案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促进旅游地理研究中理论的发展(Boschma & Frenken,2006;Brouder & Eriksson,2013),它的出现使学者们认识到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极端动态的系统,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变化的消费者行为、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影响下,对地方、经济、景观、旅游等多种现象的解释都无法通过传统的简单线性模型来实现(Baggio,2008)。

演化经济地理学虽然具有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特征,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演化经济地理学是典型的过程研究逻辑(Boschma & Frenken,2006;刘志高、尹贻梅,2006)。由此可见,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为旅游地理学科研究带来了“过程研究”的新转向,强调了基于时间维度的事物发展过程研究。相对于传统变量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有助于描述变化的过程,这种对变化过程的描述可以帮助理解社会整体如何随着时间发展适应、改变及演化的,并对变化过程进行理论建构及测试(Boschma & Frenken,2006;Van De Ven,2007)。过程研究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引入,给予旅游地理学者一种明确的问题导向,而叙事性方法、量化方法等多种综合性过程研究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构建一个“过程—结构—机制”的理论解释体系,从时空维度来关注旅游地理学中的新现象。

三、过程研究的研究路径

1. 过程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过程研究对问题的解释通常包括关键事件、转折点、背景影响、影响事件发生顺序的因果关系分析、影响变化的整体方向的过程机制分析5个方面(Van De Ven & Poole,2005)。Pentland(1999)从叙事性(narrative)角度出发,认为过程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对时间顺序、关键人物及角色、可识别的研究立场、道德评价标准以及其他背景指标(Bruner,1990)的分析。而Van De Ven(2007)通过总结已往研究,最终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定义过程研究,认为过程研究主要是对“How”问题进行研究,即研究社会整体如何随着时间发展适应、改变及演化的过程,并对变化过程进行理论建构及测试。过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叙事性方法解释在一个特定产生机制的影响下事件是如何从初始状态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成为结果状态的,同时也研究机制产生过程中的一些特例。Van De Ven(2007)认为过程研究的认识论遵循“事件导向型”的逻辑,其解释方式是向前建构的,研究者选择一类优先发生的事件,然后随时间发展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过程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①研究对象由事件组成,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叙事性解释的基础;③解释的普适性取决于解释的通用性,在保持事件变化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解释机制可解释的发展模式范围越广,该解释的普遍适用性越高;④事件的时间顺序是解释的关键;⑤对变化的解释应该包括从即时效果到未来影响等不同层面的解释;⑥研究对象、属性及事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意义上的改变。

由此可见,过程研究主要是以事物如何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事件为分析单位,遵循事件导向型的推理逻辑,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及因果关系,识别关键事件和事物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而归纳影响事物发展背后的机制,形成相关的过程理论的研究路径。

2. 过程理论建构的一般路径

过程研究是过程理论建构的一种有效路径,但由于过程数据的复杂性,大部分过程理论的建立仅是对过程的一种表面描述,忽略了过程的复杂性(Abbott,1990;Langley,1999;Pentland,1999;Van De Ven,2007)。正如 Van De Ven(1992)所说:过程研究需要从表层描述深入到事件演化过程背后的逻辑机制(Pentland,1999)。因此,就过程研究到底应该怎样进行,一些学者探讨了其研究步骤(Abbott,1990;Langley,1999;Pentland,1999;Van De Ven & Poole,2005;Van De Ven,2007)。Pettigrew(1985)等人认为进行一个过程研究主要包括:①阐述过程的理论和意义,阐明与研究客体相关的一系列概念;②设计一个实地调研方案以研究过程问题,通过系统的方法观察研究客体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过程;③观察及收集随时间发展的过程事件数据,通过原始过程事件(incidents)识别建构过程模型的过程方法;④通过一个清晰有用的理论来分析这些数据,将建构的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抽象出一个过程模型,用以检验或建构一个过程理论。Pentland(1999)试图通过过程研究建立深入过程背后逻辑机制的叙事性理论,他认为叙事理论的建立主要分为4个步骤:①收集文本(text),收集各个特定的叙述者讲述的特别的故事;②形成故事(story),形成各个不同视角下反映的故事的不同层面;③组成模型(fabula),通过梳理一系列事件及他们的关系形成一个泛化的描述;④形成机制(mechanisms),发现形成或阻碍模型运作背后的机制。而基于前人的观点,Van De Ven(2007)在对组织创新的过程研究中,对过程研究的步骤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认为过程研究主要包括形成过程研究计划、测量及分析过程数据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形成过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阐明过程意义、阐明过程理论、阐述过程研究视角、确定探究方法、确定观察方法、确定分析单位、保证样本多样性、确定样本规模、设计过程研究9个方面;测量及分析过程数据包括界定过程概念、收集数据形成事件、阐明过程数据收集方法、测量过程数据、识别事件、形成过程理论6个方面。当然,过程研究方法在旅游学中也有应用,Howard-Grenville、Metzger和Meyer等(2012)通过过程研究方法分析了社区成员如何进行认同重建的过程,研究步骤为:①提出研究问题;②阐明问题相关的过程概念;③阐明过程数据收集方法;④分析过程数据并识别关键事件;形成过程模型。

综上,过程研究主要用于研究“How”的问题,有基本的研究步骤及规范。一般而言,过程研究流程主要包括:明确过程研究问题、形成过程研究设计、分析过程数据、形成过程理论、通过过程理论来解释过程现象。

3. 从过程数据到过程理论

(1)从先验模型到过程理论

过程研究的主旨是理解事件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展开的,以及事件为什么会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演化。在这个过程中,过程数据组成了故事的大部分结构,包括故事中的事件、活动以及选择(Langley,1999)。事实上,过程理论形成的关键是理解事件发生的模式,而对过程数据的分析是事件概念化和模型检测的一种手段(Langley,1999)。因此,过程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是决定过程理论建立的基础。但实际上,过程数据具有以下特征:①范围广,包含要研究的所有事件序列;②边界模糊,过程数据经常包含多层次且边界模糊的分析单位;③时间嵌入性,收集的过程数据由于其精确性、持续时长及相关性的不同,所包含的时间维度也不同;④表达的选择性,虽然过程数据主要描述事件,但不同的过程数据也会选择性地表达变化的关系、思想、感受等(Langley,1999;Van De Ven,2007)。过程数据的这些特征使研究者难以整理和分析过程数据。因此,如何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分析最后建立过程理论,如何从表面性描述升级为深层结构的发现,如何从单一的、主观的视角转换为多维的、客观的视角,这些成为过程理论建构的核心问题(Pentland,1999)。面对这些问题,研究者对过程理论的建立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通过选择一个先验的过程理论来强调过程研究中的动态性,然后通过一些粗略的历时时间序列和事件历史方法(event-history methods)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Van De Ven,1992;Langley,1999);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数据,从头建立过程理论。

其中,先验理论模型的建立基于一定的过程理论,这种过程理论包含了过程如何及为何随着时间发生演化的假设,不仅能为现有研究提供概念基础,同时也能指导后续研究的设计及进行(Van De Ven,1992/2007)。基于此,Poole、Van De Ven和Dooley等(2000)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以过程的变化模式是后期建构还是前期预定及过程的变化单位是单一主体还是多元主体为划分标准,提出了包括生命周期模型、目的论模型、辩证模型及演化模型在内的研究企业发展和变化的4种过程理论(见图2)。

图2   企业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理论

Fig. 2   The process theory i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从实地数据到过程理论

通过先验模型发展过程理论的研究路径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操作起来简易性更高,但实际上,从数据中抽象出理论意味着大多数形成的假设和概念不仅仅是来源于数据,更多的是在与数据的互动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系统性地修正得出的结果(Glaser & Strauss,1967)。从先验理论发展出来的过程理论往往只能解释过程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了解过程背后的逻辑机制,因此,部分学者选择深入过程本身,收集细致的定性数据,尽可能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从头开始建立理论(Langley,1999)。这种研究路径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数据组织成为一些可行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解释一方面能保留数据本身的丰富性、动态性及复杂性,同时又能达到简单易懂、对他人有用的效果(Langley,1999;Pentland,1999)。通过实地调研并最终形成过程理论有多种方法,Langley(1999)基于前人研究,总结了7种建构过程理论的研究策略,并通过Thorngate(1976)提出的精确性、简易性及普适性3种指标来评价这7种研究策略形成的研究结果(Weick,1979)(见表2),其中,精确性指研究结果反映原始过程数据的程度,普适性指得到的过程理论能用于其他潜在情况的范围,简易性指理论中所涉及的要素和关系的数量。

表2   过程理论建构的7种策略

Tab. 2   Seve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process theory

战略关键点对过程数据复杂性的适应度特定的数据要求“好理论”的维度结果形式
叙事性方法时间
适用于边界模糊、多重时序嵌入、选择性数据少量案例;可通过对比方法进行精确性高,简易性及普适性低故事、意义、机制
量化方法事件、结果关注“事件”及事件特征;避免模糊性需要许多同质事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好是少量细节丰富的案例简易性高,具有潜在较高的普适性及中等程度的精确性模型、机制
替代模型法
理论

适用于复杂性过程,不同模型关注不同要素单个案例足够,自由度来源于多种模型每个理论是简单普适的;总体而言,该方法提供精确性,但简易性及普适性随着理论整合而消失机制

扎根理论方法
事项(文本单位)、归类非常适合选择性及模糊数据,可能忽视更为宏观层面的模型需要许多同质事件的细节,可能是对一个案例不同过程或个体层面的分析精确性高、简易性中等、可能难以进行普适推广
意义、模型
可视化映像法事件、顺序适用于处理时间、关系等,但情感表达及解释力不足需要细节适度的少量案例来形成模型精确度、简易性及普适性中等,识别机制能力不强模型
时序归类法
阶段

可处理选择性数据,但需要明确的时间节点来区分阶段如果研究过程有几个反复性的阶段,那么一个或两个细节性案例就足够了精确性依赖于时间节点的准确性,简易性及普适性中等机制

综合方法
过程

需要明确的过程界限来建立层组,将事件圧缩形成典型序列需要数量足够多且细节适度的案例
精确性中等,可以形成简单的、具有适度普适性的理论预测

新窗口打开

四、过程研究方法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运用

1. 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过程研究路径

旅游地理学是一个开放的、包含多学科背景的领域,但由于缺乏本学科的实质性理论,且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进展,使旅游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显得十分孤立(Farrell & Twining-Ward,2004)。目前解释旅游现象的理论多来自其他学科(Botterill,2001;Franklin & Crang,2001),基于这些理论,学者们也建立了一系列解释旅游如何运作的理论模型,虽然大部分模型认识到了旅游研究的复杂性本质以及旅游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些模型依然比较简化,只关注已选择的目的地变量,或关注目的地与市场之间简单的线性关系,无法完整地反映旅游市场的动态性本质(McKercher,1999)。

随着旅游地理研究中“过程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旅游地理学者开始认识到旅游行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并开始用过程演化的视角来看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及旅游行为的变化,并试图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历时性观察建立旅游学科自身的理论和模型。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将旅游行为看作一种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Sterman,1994;McKercher,1999;Farrell & Twining-Ward,2004;Baggio,2008;杨昀、保继刚,2016),开始对社会整体如何随着时间发展适应、改变及演化进行过程研究,并对变化过程进行理解及诠释(Van De Ven,2007;张朝枝,2014)。这些尝试包括:通过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完善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重塑旅游目的地演化模型(Ma & Hassink,2013);通过混沌理论将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转化视为一个复杂可适应性系统(Farrell & Twining-Ward,2004;黄利秀,2014);通过创造性毁灭模型研究遗产社区的发展(Mitchell & Coghill,2000);通过系统性方法将目的地的发展看作由吸引物系统、功能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Zhang & Xiao,2014)。但这些尝试更多地是来源于西方学者,我国学者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过程研究路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方法的认识不清晰,因此,大部分过程研究缺乏严谨的论证逻辑。

因此,根据前文对过程研究一般路径的分析,并结合旅游地理研究特性,表3总结了旅游地理研究过程的研究步骤,包括形成旅游地理过程研究问题、过程研究设计、过程数据分析、形成旅游地理过程理论4个部分。以Zhang和Xiao于2014年发表的“Destin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Towards an effective model of explanation”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以从先验模型到过程理论的过程研究方法为指导的文章,因此,以该文章为例可以对旅游地理过程研究步骤进行详细解释。该文章可以分为5个主要部分,包括形成过程研究问题、针对研究问题选择先验过程理论、过程研究设计、描述演化过程、形成过程理论。该文章主要以张家界为例,分析我国自然景观遗产地演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文章主要回顾了与生命周期模型相关的旅游理论研究,并以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为先验理论模型,分析张家界旅游目的地演化发展过程。该文章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历时性观察,分析张家界如何在制度影响下达到目前已知的旅游发展阶段,因此,主要通过访谈及二手数据进行历史数据收集。通过数据分析及发展阶段划分,文章将张家界的旅游发展分为探索、初始发展、波动、加速及转型5个阶段,概述了张家界整体的发展历史。通过深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殊性,文章提出张家界旅游目的地发展经历了资源驱动、制度驱动、资本驱动和创新驱动4个阶段,并最终总结提出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RICI过程模型。

表3   旅游地理学中的过程研究步骤

Tab. 3   Research steps of process theory in tourism geography

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案例分析
Zhang & Xiao,2014
形成过程研究问题过程研究问题形成“How”研究问题,关注旅游景观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演化的过程以张家界为例,分析自然景观旅游目的地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演化的过程
过程研究理论



运用和比较一个或多个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先验过程理论模型,如:以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以演化模型为基础的路径依赖理论、复杂理论;以辩证模型为基础的冲突理论;以目的论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动力模型等通过文献回顾,确定目的地演化模型可能包括生命周期模型及演化模型


过程研究视角确定过程研究视角,即从特定研究对象视角分析景观的演化过程从制度视角考虑自然景观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过程
研究模式确定过程研究思路为归纳或模型演绎的研究模式以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为先验过程模型
过程研究设计观察方法
确定数据收集方法及数据收集类型,确定进行未知结果的实时数据收集,或进行已知结果的历史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方法:深度访谈法及二手政策资料收集
数据收集类型:历史数据
研究单位影响旅游景观变化的事件影响张家界旅游目的地演化发展的相关事件
样本规模根据已有研究方法确定事件或案例规模一个案例地(张家界),1978—2014年的张家界旅游发展事件
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案例分析
Zhang & Xiao,2014
过程数据分析研究策略确定过程数据分析方法
识别关键事件识别对事件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事件
(人物)
确定每个阶段内对张家界旅游发展产生影响的事件,如划分武陵源区、确立张家界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
形成过程阶段识别事件发展转别点,并形成过程阶段研究将张家界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初始发展阶段、波动阶段、加速及转型阶段
形成过程理论形成故事形成各个不同视角下反映的故事的不同层面通过对各阶段的划分,描述张家界自然景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
组成过程模型,并总结过程机制
梳理事件发展过程及关系,发现形成或阻碍模型运作背后的机制


总结各阶段之间发展和转化的原因,归纳各阶段发展动力,提出张家界的发展演化动力依次为资源推动、制度推动、资本推动和创新推动,最终提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RICI演化过程模型

新窗口打开

2. 旅游地理学中的过程研究框架

基于Leiper(1979)的旅游系统三大要素,本文提出旅游地理学基于过程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应该从客源地、流动通道及目的地3个方面关注人类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旅游过程、目的地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在过程研究相关策略的指导下,形成旅游本身相关的故事、模型、预测和机制(见图3)。

图3   旅游地理研究过程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Fig. 3   The basic framework of analytical models used in the process studies of tourism geography

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来看,研究者通过演化过程视角来分析旅游地理现象时主要关注旅游景观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化的过程。这种旅游景观的变化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及信息通道的演化过程,如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经济、制度、文化及环境演化,以及信息交流、知识溢出、社会联系等旅游信息通道演化,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旅游者、旅游供应商、政府部门、运输通道等演化过程,如旅游行为、需求、动机、体验等的演化过程。根据已有的过程研究问题,学者可以选择模型演绎的方法,即选择一个或多个先验理论模型,通过现有的理论模型形成研究的概念框架,同时在已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相关旅游景观演化过程,最终得出相关旅游地理景观演化故事或形成旅游地理景观过程模型。这种通过先验模型形成过程模型的方法实际上在旅游地理学中也有应用,其中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以演化模型为基础的创造性毁灭模型,以目的论模型为基础的社会建构理论,以辩证模型为基础的冲突理论等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运用更为广泛。除此之外,学者也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综合运用一种或多种研究策略,包括叙事性方法、量化方法、替代模型法、扎根理论法、可视化映像法、阶段划分法、合成方法,收集实地数据,从头形成过程理论。

五、总结与讨论

过程研究在旅游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来源于旅游地理研究的两点共识:一是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旅游地理研究从最初的描述研究阶段,到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索旅游的规模效应、人地关系、旅游的空间分布等复杂现象的主题分析阶段,到现在已进入一个多元化分析的阶段,旅游地理学家也开始意识到旅游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更为复杂、多元化的系统(Williams,2009);二是由于旅游地理学对相关学科的依附性较强,加上旅游现象十分复杂,研究内容繁多,主题比较分散,旅游地理学一直缺乏较强的概念基础,目前尚未建立完整和公认的理论体系(黄震方、黄睿,2015)。相较于一味强调空间视角,目前的旅游地理学研究还需要把旅游经济活动看成是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的演化过程(左冰,2006;陈晓磬,2011),从而更好地建构属于旅游地理学本身的理论内涵和框架体系(陈晓磐,2011;黄震方、黄睿,2015)。

过程研究作为旅游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新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扩展了现有旅游地理研究领域。从认识论来说,过程研究作为一种有效建立理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研究事物如何随时间演化及发展并试图分析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机制,在空间分析的视角上加入时间观。在现有研究中,旅游目的地演化过程,演化模型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及创新,区域旅游目的地竞合过程,多变量视角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抽象价值的感知、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分析,多空间视角下旅游景观相关信息流的演化流动过程等,这些体现旅游现象的动态性、复杂性及多维性的研究问题都与过程研究有很大的结合空间。

就方法论而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为旅游地理学科研究带来了过程研究的方法转向,突出了旅游地理学科未能正确地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去分析旅游地经济现象的时间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规律的问题(查艳艳、杨兴柱,2016)。过程研究突破了旅游地理研究对定量方法的依赖,体现了以事件发展为导向及逻辑推理为核心的理论归纳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先验过程理论模型的指导,结合实证分析,总结出在现有社会背景下旅游现象发展的过程机制。但更重要的是,过程研究强调从实地数据中构建过程理论的重要性,强调学者应深入过程本身,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尽可能进行实地调研,尝试从头开始建立理论,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版权所有 © 旅游导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