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微信号

新闻公告

  • 、会议背景

          过去四十年来,中国旅游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历了早期以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后,国内研究者大量利用国外引入的理论对国内旅游相关现象做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在学术规范性上与早期的对策研究相比有巨大进步,中国的旅游研究也因此迅速与国际研究接轨,越来越多的成果在国际旅游刊物发表并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2010年以后,国内学界开始对实证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以理论验证和拓展为主要导向的研究范式造成的问题意识薄弱、创新不足、缺乏理论建构等种种不足被相继提出。近年来,学术界一方面愈发感受到对已有理论做验证和拓展造成了原创性理论创新不足,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我们的学术研究对规模巨大、独特性突出的中国旅游实践的关切不足。

          在上述思考下,学术界提出从“拿来主义占据主流”转向“本土理论意识觉醒”,认为根植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独特性,有可能出现基于本土、并改变世界的旅游原创性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我们也观察到学术界中出现了种种有益的尝试。例如,以实证主义为主的理论验证转向以更整体(holistic)、更长期(longitudinal and historical)、更情境化(contextual,特别是对文化和制度的情境化)、更关切实践(practice relevant)地反映旅游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建构,研究的目的也从预测性、解释性(explanation)转向陈述(narrative)、诠释(interpretive)和建构。其中,戴斌强调旅游研究与产业实践的互促,谢彦君从诠释主义视角研究旅游体验,张凌云从旅游独特情境研究非惯常环境,马波强调制度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保继刚从实践视角关注旅游扶贫和旅游统计工作,吴必虎从历史和文化视角研究游历,张朝枝的历史性视角和过程性视角,都是其中的代表。


     

    二、研讨内容

          上述学者已经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旅游导刊》的《研究转向与理论建构》系列研讨活动力图拓宽、加深这一方面的讨论,邀请在这一方面有较深入思考的学者讨论下述问题:

          当下旅游实践中,具有突出理论建构价值的现象、问题和经验有哪些?具体地,从中国特有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应用出发(例如巨大的出游规模,例如高铁网络和移动支付),存在哪些具有较突出理论意义的现象、问题和经验,最有希望产生新理论的领域在哪?从中国独特的制度实践出发(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层且条块化的旅游行政治理模式),存在哪些具有较突出理论意义的现象、问题和经验,最有希望产生新理论的领域在哪?从中国游客行为和中国旅游组织行为背后的传统文化根基出发(例如人情的影响,例如服务文化),最有希望产生新理论的领域在哪?

          要实现对这些现象、问题和经验的理论建构,需要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基础?

          要实现对这些现象、问题和经验的理论建构,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其背后的方法论基础有何特点?

          除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考量外,学者还应该具有哪些能力(了解实践,有想象力,持续努力?),才有利于理论建构?

          请列举出与上述诸问题相关的话题(topic)和研究问题(question),多多益善。

     

    三、会议形式

          8月上旬开始,《旅游导刊》将以专题讲座、对话研讨等形式,连续举办系列线上研讨会,每期两个小时左右。

    第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旅游行为研究的跨学科审视”,主持人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白凯教授,参与讨论的专家分别是: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陈增祥副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黄潇婷教授和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学院赵红梅教授。时间202089日上午930分到1130,会议地点是腾讯会议:314 187 727

          欢迎对旅游理论建构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会。


  • 发布日期:2020-07-29 浏览: 8281